作为各承储库的主要储备品种,2008年新早稻一上市就备受青睐。各级储备库为了完成入库任务,产销各地使出浑身解数,出现了南方地区早稻收购价格在争相采购中节节走高。湖南地区有的1860元/吨起步,逐步攀升至1960元/吨,部分地区价格已接近历史高位。在口粮市场所占比例极少的早稻,缘何价格出现如此大的涨幅呢?究其原因,对市场天平起到制衡作用的仍然是供求关系。
一、储备企业补库任务重,收购量剧增。8月份早稻上市之初,早稻收购的暗流已悄然涌动,作为早稻主产区的湖南成为收购的“主战场”,各收购主体已经做了“收购战”的准备。据笔者了解,湖南地区储备企业补库任务数量不小,任务较重,锁定当地早稻粮源是重中之重。农民手中持着的稻谷自然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使得他们待价而沽,并不急于抛售手中的稻谷,惜售心理使得早稻价格节节走高。
二、销区市场早稻需求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各方需求欲望比较强烈。往年托市稻谷销售接近尾声,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作为主销区的广东,早稻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区的价格走势。华南粮食交易中心2008年8月7日举办省储早稻谷2.6万多吨拍卖,平均成交价格达到1900元/吨以上;8月19日,国家政策性销售最低收购价稻谷集中竞价销售,广东计划销售16632吨,成交价格1860元/吨。从竞争激烈程度和成交价格来看,市场需求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各方需求欲望比较强烈,从而刺激新早稻价格屡创新高。
三、各地储备新粮入库任务相继开展,争抢产区早稻市场份额。笔者了解,除了产区以外,销区各级储备粮进库任务也迫在眉睫。广东地区各级储备粮轮换压力剧增,包干轮换的承储单位更是叫苦不迭,轮换补贴远不能弥补购销之间差价,而后市早稻价格看涨呼声甚高,故此采购工作也在各方压力下争相开展。而进入交易中心轮换的承储单位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避免了企业自主轮换的风险,但随着早稻市场的紧张供应局面,采购价格也达到了2300元/吨以上,屡创采购价格历史新高。
四、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早稻升值理应必然。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的CPI指数不断创新高,物价的上涨也使得农村生产资料价格随之升高。就生产早稻的水田来讲,除去自身劳动力不算,投入的耕作、化肥、农药、收割等等费用,每亩的生产成本也达到500多元,对于亩产1000斤的稻谷来讲,利润所剩寥寥。因此农民利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种田补贴,更主要的是早稻价值的提升才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才能极大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早稻升值是在情理之中。
粮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一方面保持物价平稳,抑制通货膨胀,以期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只有真正得到保护,我们的民族生命力才能旺盛,我们的民族才有辉煌。民以食为天是句古话,真正体现到具体就是粮食充裕、品质完好。粮价的合理上涨正是顺应了这种客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