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末,随着长达17天的阴雨天结束,鄂西北地区开始了晚籼稻谷的全面收割。近日,笔者参加了对谷城县部分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民营粮食收储企业以及部分粮食经纪人收购门市部今年收购的晚籼稻谷的质量调查。今年,谷城县的晚籼稻谷质量普遍较好,籽粒饱满、垩白度低、无病虫斑。但所收获晚籼稻谷中一个普遍性问题应引起关注,即因品种不同所形成的型粒混杂问题较为突出。
笔者一行先后调查了谷城县的冷集粮食收储公司和茨河粮食收储公司等5家国有企业、中天米业和裕兴米业等4家民营粮食加工厂、庙滩镇陈大明和大峪桥镇王天利等7家粮食经纪人收购门市部以及谷城国家粮食储备库。共调查晚籼稻谷57堆(垛),数量3125万公斤。在以上收购站点中,一般都做到了诸如黄花粘、湘晚籼13等粒型明显长于普通晚籼稻谷的优质晚籼稻谷的优质优价、单收单存。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以上收购站点所收购的相对数量更大的普通晚籼稻谷粒型混杂问题较为突出。通过现场对所收购的普通晚籼稻谷粒型观测,检出粒型长宽比分别为26、24、23、20、19、17的多种晚籼稻谷。针对这一情况,调查组提取样品送到当地农技服务站,经农技专业人员分辩,从所送样品中分离出了两优培九、两优084、D优086、Q优1号、Q优6号、两优525、红莲优8号、两优3076等多个普通晚籼稻谷品种,还有个别品种连他们都不熟悉。
据当地农技部门同志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农户是独立的粮食种植者,自主进行种植品种的选定;另一方面,执有粮食种子经营许可的企业繁多,而且销售手段多样、促销方式多样、推销渠道多样;更为关键的是现阶段政府只能是向农民引导、推介某一粮食品种,力图实现粮食种植的区域化,但实际粮食品种的优择权、种植权仍由农民自主掌握。
多品种混杂的晚籼稻谷收购后,将对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首先在储存环节,由于不同品种的晚籼稻谷生理发育期以及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成分构成均不相同,易形成入库后粮情活跃期长、粮情波动大等现象,并且易产生不同品种所带虫卵、病害交叉发生与交叉感染的情况。其次在加工环节,由于不同品种晚籼稻谷的粒型差异,碾米设备很难调整定位轧棍和筛网的大小,易造成碎米率增加、成品率降低,直接制约加工效益。
对策与建议:一、粮食收储企业,特别是承担中央储备粮收储业务的中储粮直属企业,应加强晚籼稻谷种植的产前采样调查工作,根据产前调查结果选定区域内种植面积产量与本期计划收购数量相一致、与中央储备粮收储质量标准相匹配的晚籼稻谷品种,与种植农户签订定向收购协议,保证同批次收储的晚籼稻谷品种一致性,以获得最大的保管效益和轮换效益;二、中储粮直属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等大型粮食企业,要走出订单仅限于优质晚籼稻谷的误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当前大米销售市场仅以普通稻米为主导的现状,以区域性普通晚籼稻谷的规模种植获得规模产量,以规模效应减少收购中的品种检验劳动、减小库存管理费用、减轻加工中的损耗,最大限度的赢得规模效益;三、加强与政府农业、农技部门的合作,以政府的组织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运用良种补贴、农技服务等行政手段,服务和引导相对区域内农民种植相对一致的晚籼稻谷品种,保证相对时期、相对区域的晚籼稻谷品种纯一,保证粮食经营者不因本区域晚籼稻谷品种的差异而产生择购,确保农民种植的粮食适销对路,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