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危机的发生可归纳为两种因素,一是环境和价格导致的粮食成本问题;另一个则是国际供求关系失衡,更暴露出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单向性、以及“自由流动”的不平衡。
自2008年初开始,一场蔓延世界许多地区的粮食危机正在悄然滋生。从非洲大陆到亚洲各国,数十个国家陷入饥荒威胁,甚至美国两大零售商都突然宣布对顾客购买部分品种的大米数量加以限制。
但据联合国数据,2007年全世界粮食产量仍呈现增长态势。2007年估计为21.085亿吨,比上年增4.7%。为什么粮食增产了,粮荒却更加严重了?
此次粮食危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来说,包括环境退化和恶劣天气、迅速上涨的能源价格和粮食需求、受到补贴的生物燃料生产取代粮食生产,扭曲贸易的农业补贴、以及出口限制导致的囤积和疯狂购买等。但从根本上说,此次危机的发生可归纳为两种因素,一是环境和价格导致的粮食成本问题;另一个则是国际供求关系失衡。因此,粮食虽然小幅增产,但是能够提供给全球饭碗的数量下降了,而价格大幅提高,超越了不少国家的支付能力。
如果说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于全球环境恶化,能源价格上涨已经成为难以规避的发展难题,那么供求失衡则是全球化秩序产生的结构性难题。这是我们在进入全球化快行线之后,遭遇到的第一场“粮食危机”,它会从根本上对我们所认识的“全球化”带来直接冲击。从传统意义上说,人们对全球化寄予的期望无疑是积极的,毕竟它带来了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是速度往往并不意味着平衡。在快速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源、价格决定权仍然在向发达国家倾斜。一旦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波动和危机,对整个世界的资源共享都会产生威胁。
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种变相方式。粮食危机暴露出,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单向性。一方面,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对出口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导致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主产量锐减,一些粮食产品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更加依赖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不受限制的资本流动,由于2008年以来美国出现的经济衰退,投机资金开始炒作大宗商品,使得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期货价格飙升,不负责任的农产品资本投机大范围出现,不少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怎么样在未来填饱全世界人民的肚子,不仅仅是一个对策性的命题,更是一个结构性的命题。全球化解决了各国之间的壁垒,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市场,却未能解决各国在重要产业中的结构不均衡,这就使得危机更容易扩散。
当然,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为前提,且通过相互依存进一步深化。强国虽然可以凭借政治、经济实力实现“权力性”购买,却未必能够逃脱全球性的危机。因此,如果此次粮食危机能够推动各国反思全球化的结构困境,未必不能找到一条集各国之力的解决办法。
我们很难想象全球化是由半个过剩的世界,和半个饥饿的世界共同组成的,尽管粮食危机并不必然通向暴力革命,但是被剥夺温饱权的那半个世界版图会不会继续扩大,扩大之后会不会产生全球性的发展衰减甚至倒退,仍然是一个让我们忧心忡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