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早稻市场仍处于多方博弈僵持的局面,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和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近期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观,仍处于观望等待的心态;收购企业虽然深陷收购困境,但是也不敢继续大幅提价收购,因为目前的早稻收购价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继续加价收购的风险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是储备采购方与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二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博弈。是前者的底价决定着收购企业的收购价,还是后者的收购价决定着前者的采购价,一时还难以预料。目前这种多方僵持的局面何时打破,早稻收购价格的强势局面能维持多久,这些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下面就近期市场的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并就上述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托市早稻销售仍延续强劲反弹势头,成交均价首次站在1500元/吨之上
8月15日,国家在安徽市场继续竞价销售2006年最低收购价早稻,计划竞价数量30万吨,实际成交13.94万吨。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次30万吨的计划数量创下2006年最低收购价早稻自开始销售以来的最大单场竞价数量,比上一次(8月8日)的计划数量高出10万吨。从之前决定暂停新稻收购期间托市早稻的销售,到继续托市早稻的销售,再到目前的加大托市早稻的销售力度,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显然是“相机抉择”。很明显,现在政府的态度就是不希望早稻价格进一步上涨。
当然政府借托市稻销售打压市场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新稻收购价高企,市场上又普遍存在着对2006年早稻的需求,尤其是加工企业。这表现为在托市稻计划竞价销售数量递增的同时,其成交数量也是递增的。最近三场交易会,托市早稻的投放数量依次为:13万吨、20万吨、30万吨,同时三场交易会成交数量依次为3.8万吨、9.6万吨、13.9万吨。由此可见国家在新稻收购期间继续推出托市稻确实迎合了市场需求,有效分流了市场上对2007年早稻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实际上,加工企业的用粮需求正是目前推高新稻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8月5日,江西省全省收购总量只有上年同期一半左右的情况下,加工企业的累积收购量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又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截至8月1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早籼稻191.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9.3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7%,比上年同期减少166.9万吨。其他市场主体收购82.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8.6万吨。为什么在社会上总体收购量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市场主体,尤其是粮食加工企业的收购量同比却有较大的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其他市场主体今年的入市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去年;另一方面也说明加工企业是当前早稻收购市场价格的领跑者,在全社会整体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的大环境下,以价格竞争的“杀手锏”来实现收购量的同比增长。如果加工企业的价格不是领先市场一步的话,它是没有理由在别人收购艰难的情况下实现收购量的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表明,加工企业的用粮需求相较于储备贸易企业而言,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即使早稻收购价格高涨,加工企业为维持其生产规模,也必须保持相应的收购量。因此,推出2006年早稻来缓解目前的价格上涨压力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新稻收购价格的高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加工企业的刚性需求所为,而2006年早稻正好可以有效补充这种需求。储备贸易企业由于其需求的主要是2007年早稻,2006年早稻对缓解这部分的需求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8月15日的交易会,另外一个令人瞩目的是其成交价格――这场交易会早稻的成交均价达到1511元/吨,这是2006年早稻自推出以来,成交均价首次突破1500元/吨。湖南的早稻最高成交价格甚至高达1630元/吨,与当前的新稻收购价相差无几。然而成交价格高涨的背后,却是地区间的巨大差异。江西地区的早稻成交率最高,高达97%;湖南次之,60%;湖北、安徽则相当低下,两省早稻加起来成交不到500吨,与13.9万吨的总成交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交状况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各地早稻市场供需紧张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早稻的紧张局面并不具有全局性,江西、湖南偏紧,湖北、安徽显然是较为正常的。即使在偏紧的江西、湖南内部,其地区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以湖南为例,本次交易会的最高价格1630元/吨出现在湖南衡阳地区,该地区的标的几乎百分之百成交,然而其他地区的标的却基本上无人问津,该省60%的成交率也很好的诠释了这种内部差异。基于此,政府调控的重点应是如何防止这种局部的紧张气氛的大范围传播,尽量避免由于部分地区的粮价上涨导致整体的粮食价格上涨。这正如粮价的上涨往往并不是由于总量的不平衡,而经常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平衡引起的一样,地区间的不平衡也有可能导致整体的不平衡。地区间的不平衡往往是由于地区封锁造成的,因此政府化解的方法之一便是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实现粮食的跨地区自由流通。
二、销区储备蜂拥采购,历史高价仍受市场冷遇
进入8月份,深处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突遭高密度早稻竞价采购的“轰炸”――8月9日、14日、16日、17日、21日、24日,半个月之内已经举行或将要举行6场2007年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会,如此高密度的竞价采购委托在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还是头一遭。然而正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开出历史高价的情况下,采购仍然成交稀少。我们看看已经举行的几场交易会的结果。
8月9日,汕头采购2100吨2007年早稻,底价1860元/吨,没有成交。
8月14日,东莞采购27639吨2007年早稻,底价1900元/吨,以底价成交13657吨,成交率不到50%。
8月16日,梅州采购8000吨2007年早稻,底价1900元/吨,没有成交;8月9日未能成交的汕头将底价提高到1920元/吨,再次采购,市场仍以沉默应对。
8月17日,广东省储备粮采购早稻82118吨,底价最高为1740元/吨,没有成交。
提醒市场人士的是,8月9日首场采购交易会的底价1860元/吨都超出了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竞价采购交易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底价,哪怕在粮价高涨、市场风声鹤唳的2004年,广东省内的各级储备早稻采购底价都没有突破1860元/吨。这次东莞1900元/吨的成交价格也刷新了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早稻成交价格的历史纪录。在一个个纪录被打破的同时,面对的却是尴尬的成交场面。早稻目前的卖方市场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笔者的调查分析,造成这种高价却难以采购到粮食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早稻的收购价高涨。目前广东地区常规早稻收购价大部分在90元/百斤之上;江西一些地区由于收购困难,其常规早稻的收购价格已由前期的80元/百斤左右,上涨到82元/百斤左右;湖南地区常规早稻收购价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目前收购价在80元/百斤左右;湖北、安徽常规早稻收购价在74-78元/百斤之间。由于收购价普遍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0%以上,而目前销区的采购底价提高幅度有所不及,这是高价却难以成交的原因之一。至于早稻收购价高涨的原因,市场上已经作了种种分析,笔者在此提出一个新的解释,那就是优质稻播种面积的大幅提升。近年来早稻优质品种播种面积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目前各地优质稻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在70%以上。据江西农业部门的统计,2007年江西的优质早稻播种面积比例高达92.5%,按此比例推算,全省常规早稻产量不足60万吨。优质稻价格各地收收购价普遍较高,一般在90元/百斤之上,带动了普通早稻的收购价;同时,常规早稻播种面积的下降导致其产量下降,从而供给减少,也有利于其价格的上升。
第二、贸易商手中普遍缺粮。由于收购进展缓慢,贸易商手中普遍收粮不足。由于手中没有多少粮,销区储备采购的潜在供给就少了,成交的概率自然下降。同时由于粮食收购困难,贸易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收粮,对参与采购的热情并不高。并且在手中粮食不多时,贸易商往往并不急于卖粮,贸易商也存在类似于与农民的所谓“惜售心理”。
第三、市场行情不明,市场的观望气氛较浓。目前早稻收购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大部分的早稻仍在农民手中,整体局势并不明朗。看多者底气不足,因为目前的高价缺乏成交量的支撑;看空者亦被社会上盲目渲染的市场紧张气氛所困扰,缺乏明辨是非的从容和气魄。此时,单个的市场主体犹如迷途的羔羊,在徘徊无助中,惟有静待大部队的出现。
三、早稻后市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影响早稻后市走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秋粮的生产问题,目前早稻收购价格高涨,农民惜售严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担心今年秋粮减产。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全国有22个省份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江西、湖南的行情尤其严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在受旱较为严重的江西省考察了解旱情时强调,目前抗旱任务十分艰巨。据悉,由于旱情严重,江西、湖南大部地区晚稻的栽插工作陷于困境,晚稻栽插面积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且由于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即使从现在开始旱情完全解除,晚稻栽插全面恢复,也会由于幼苗错过正常的生产时节,产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立秋之后栽插的晚稻产量会有明显程度的下降,这也是种植双季稻的地区农民为什么会存在“双抢”的主要原因。在抢收的同时,还要抢种,误了时令,就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国家统计局的有关发言人表示,下半年物价能否得到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粮的收成。一旦秋粮减产,那么早稻价格继续上涨甚至暴涨都有可能,袁隆平院士的“粮食卖到100块一担”话,或将一语成畿。
如果秋粮生产稳定,那么储备采购和贸易商之间的博弈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后市的走向。如果销区的储备采购紧跟产区贸易商的收购价格,不断提高采购底价,那么将会给产区的收粮企业吃下“定心丸”,目前谨慎收购的心态也许会解除,由于不担心销路问题,提价收购也许会愈演愈烈。据笔者和参与近期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采购的客户交流,许多客户表示,广东这边的采购价将是他们后期制定收购价格的重要依据。就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近期的采购情况看,不同的储备采购主体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一些市级储备采取的是“跟随策略”,以汕头为例。8月9日1860元/吨的底价采购不到,8月16日立刻将底价大幅提高到1920元/吨,可是仍然没有采购到,也许下一步将会继续提高底价。当然这种策略可能与当地储备采购较为迫切有关。广东省级储备粮采购显然是不为行情所动,以我为主。在8月16日汕头1920元/吨都采购不到的情况下,8月17日它的采购底价最高仅为1740元/吨,可以说大出市场意外。广东省储备采购的底价是由当地财政会同物价部门制定的,这两个部门显然知道目前的早稻收购价格及市场行情,更知道近期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采购的成交情况,然而仍然定出明显偏离目前市场价格的底价,这一举动显然是在告诫各粮食收购企业:广东省级储备采购不会因为你们收购价格高,就开出相应高的采购价格,如果日后的收购中继续盲目提价,后市将遭遇较大的市场风险。这可以说给了当前的狂热市场一个当头棒喝。广东省级储备采购没有开出高价,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务于目前宏观调控的大局。目前物价的上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而粮食价格的上涨被各方一致认为是导致目前CPI高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阻止CPI疯狂上涨的步伐,必须要控制粮价的上涨势头。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广东省储备采购没有开出高价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早稻价格的上涨显然引起了各方上下高度的关注,如果粮食价格的上涨仅仅限于早稻,尚不足虑。政府担心的显然是早稻价格上涨成为引发大范围的持续的全面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导火索。这样的担忧显然不是多余的。因为纵观中国历次粮价的波动,许多情况下都是粮食品种结构的不平衡引起的,其中,稻谷供需不平衡导致整体粮价的波动占据历次价格波动的绝大比例。
那么目前稻谷供需形势尤其是早稻的供需形势如何?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目前的稻谷市场供应总体是充足的,笔者不想作出长篇论证,在此仅以托市中晚稻的销售即可说明问题。在早稻收购价一路高涨的同时,2006年托市中晚稻的销售成交量却每况愈下,目前两场的成交量仅仅3万多吨,成交率低至1成多一点。如果目前的稻谷市场供应紧张局面是全局的,2006年中晚稻不可能在目前青黄不接、供给处于全年低点之时出现近乎无人问津的场面的(注意这里的青黄不接针对的是中晚稻)。其次,早稻的供给紧张局面也是仅限于局部的,说得更明白一点,目前主要是江西、湖南的早稻市场出现了较为紧张的局面。因为近期的托市早稻竞价销售交易会上,湖北、安徽的早稻基本无人问津。
总体而言,后期早稻市场面临的变数还比较大,特别是秋粮的生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多方博弈力量的对比也将影响后市的走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整体平稳
0评论2025-11-1813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5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2
11月13日江西九江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7
近日山西景德镇地区稻米价格
0评论2025-11-1326
11月13日江苏粳稻米价格稳中有落
0评论2025-11-1334
11月5日国内大米价格稳中有跌
0评论2025-11-0545
近日上饶地区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0543
11月3日江西上饶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0349
11月3日九江市场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