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玉米去库存化已经提上日程,公众对小麦及稻谷的去库存化还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事实上,因为近几年稻谷市场的特殊性,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首先是连年丰收的问题,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托市政策连年执行,直接导致的问题是仓容不足。其次为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稻谷出库即意味着亏损,每吨亏损200-400元十分普遍。第三稻谷的去库存化步伐十分缓慢,国家储备中还有07、08年的稻谷。基于稻谷储存的特性,两年甚至一年储存的稻谷品质就会出现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消化会导致更大的浪费。粮食多了不一定只是财政问题,多了而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然后是种植结构的问题。早籼稻作为主要的储备品种,销路却很窄。目前除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有把早稻做主要口粮的习惯,另外一部分工地食堂用饭堂米,早籼稻在口粮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剩下的只有食品工业用粮。总的来讲,早籼稻的供应量要远大于消费量。但对于湖南,江西等两季稻种植区域来说,早籼稻作为农民的主要收入,种两季有一季的收入。如果拿掉这一块,又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种粮收益。
最后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进口问题。从2011年苗头出现到2015年已经5个年头,走私从地下到曝光,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官方进口量递增,走私日益猖獗,长长的边境线让海关打击走私力不从心,巨大的国内外价差吸引着更多的人铤而走险。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走私扰乱了国内的稻谷价格,而是经过政策扭曲的稻谷市场根本经不起外来的冲击,也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稻谷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供给量和种植结构只可能是微调,逐步调整。目前可以入手的仅仅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休耕”政策。至于改善稻谷品质、拓展稻谷产业链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事实上,笔者认为,政策适当松一松,给稻谷市场多一点弹性,长在温室里的粮食安全不一定真的安全,也不一定真的扛得住市场风险,所以价格改革和农业保险推广才显得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