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为0.70元/斤,而执行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目前普通新稻收购价都在0.73元/斤以上,湖南、江西两省大部地区普通新稻价格在0.75元/斤以上,优质稻价格都在0.8元/斤以上,这意味着2007年早稻托市收购量可能为零。
如果2007年早稻托市收购为零(即使不为零,其收购量相对于2005、2006年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托市稻对后市的调控便会出现缺位,粮源由高度集中走向完全分散,市场不可控的风险加大。
一、收购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啤酒繁荣”现象
关于供给。由于目前新稻上市量少,托市稻以及储备稻谷销售均已停止,市场上短期内的供给确实偏紧,但是随着新稻大规模上市的展开,供给将不再是问题,价格有下滑的可能。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没有托市收购的情况下,早稻上市期间也是一年之中价格比较低的时候。
关于目前的价格。新稻收购前是典型的青黄不接时期,并且今年的早稻市场还深深地打上了托市销售的烙印。因此,今年新稻收购前的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在全年中属于偏高水平。现在许多收购主体以此价格作为新稻收购价的参考,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关于需求。这里讲的需求是终端需求,而不是贸易商的需求。早稻的真正需求年度间变化是很小的,2007年的早稻需求与2006年相比,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的价格有高估之嫌。价格高估的背后,反映了市场对早稻后市的看好,从而愿意为当下的早稻付出更高的价格。
二、收购市场的狂热可有效填补托市收购的缺位
对后市的看好会使得市场主体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收购,毕竟在诱人的前景面前,每个人都会迸发出200%的能量。平时可能收购1万吨,现在将目标定为2万吨,因为相信后市看涨。一般来说,需求的上升要么通过提高价格加以抑制(在供给短期内不可能提高的情况下),要么通过扩大产能加以满足。对于粮食市场而言,往往只能选择前者了。于是当每个贸易商都开始加大收购量时,早稻的价格只有扶摇直上了。
因此,只要市场上这种看好的氛围没有改变(实际上一种看法一旦形成,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就像股市狂热的势头一旦形成,短期内打压也难以改变其长期上升的趋势),市场不但能在目前的价位消化原本属于托市的份额,甚至价格进一步走高都有可能。因此,笔者对今年的早稻收购市场是看好的。但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笔者对收购期结束后市场并不看好,或者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样看好。
三、粮源过度分散,使后市经营风险加大
市场收购的狂热让托市收购走开,但是正是因为托市收购“带头大哥”的离开,市场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粮源必将呈现过度分散的局面。一个过度分散的市场是一个不稳定的市场。当贸易商们铆足马力抢购完毕,环顾四周寻找买家时,却发现寻找买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且出价也不是那么高,因为真实的需求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真正增加的需求只有“1瓶啤酒”,而不是“成千上万瓶”。而这个时候由于托市的退出,市场上的供给却比去年多了很多。在银行追索贷款的压力下,降价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的价格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是泡沫在短期内难以破裂,甚至会进一步膨胀。早稻大规模收购期的结束,才是市场面临真正考验的时候。今年真正担心的应该是早稻的供给,也就是早稻的产量问题。虽然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早稻增产有望,但是从一些主产区反馈的情况看,今年早稻增产难度不小,减产倒有很大可能。因此,如果目前高开的价格是早稻减产在价格上的反映,那么泡沫也许会小一点。但是如果收购狂热不减,后市经营风险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