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9月中旬以来,湖北全省中晚籼稻收购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但是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收购格局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格普遍高开,均在最低收购价以上运行。襄樊地区中晚稻市场新中稻谷价格在0.74-0.80元/斤之间,开秤价格明显高出上年同期水平。荆州地区平均开秤价为0.77元/斤,同比上涨0.05元左右。天门市和仙桃市新稻收购价均在0.80元/斤以上。优质稻收购价格更高,京山县“两优培九”开秤价0.83元/斤,“丰两优”开秤价为84元/百斤,而且收购价格一直在此价位平稳运行,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涨跌变化。
二、国有收储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加工企业成为收购市场主力。由于今年国家首次没有启动早籼稻保护价预案,而中晚籼稻收购预案至今还没有出台,因此中晚籼稻启动保护价预案的可能性已经为零。而国有收储企业,特别是去年承担了保护价收购任务的粮库和粮站,都指望国家提供收购资金。这些单位希望收到新粮后,不用担心任何价格风险,就可以按照收购量获得可观的收购和保管费用。但今年出现的新情况,已经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要想获得收购资金只能通过争取准政策性贷款、粮食流转贷款,或者通过职工个人集资,并且收购的新粮还必须考虑能否能够顺价销售出去获得利润。因此他们不敢贸然行动,主要以观望为主,并设法通过取得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正常轮进的代收任务来规避风险。
相对于收储企业而言,大米加工企业则显得比较主动。一些加工业比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收购新粮。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收新粮,企业将难为“无米之炊”。
三、收购市场地区差异明显。与去年全省“一个价”的格局相比,今年,湖北中晚籼稻收购市场则显示出一定的区位差异。收购价格最低的是襄樊地区,开秤价集中在0.74-0.75元/斤之间,当地很少有抢购现象。由于收购资金紧张,襄樊地区国有企业行动迟缓,收购主要以个体粮商为主。不温不火的是荆门地区,由于稻谷质好价高,很多企业主要采取以销定购方式,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收购进度。价格最高的是天门和仙桃地区,由于当地加工业发达,不少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广东等南方主销区建有自己稳定的销售网络,因此抢购在所难免,并且出现了“本地收、周边拿、外省抢”的局面。最为活跃的是黄冈地区,由于毗邻江西和湖南,很多外省企业直接到当地收购新粮,出现了“两轮(摩托车)跑村头,三轮(拖拉机)跑田头,四轮(汽车)跑码头”的现象。
四、农民惜售,粮源分散,导致收购进度明显偏缓。由于农民对后市预期较高,惜售心态较重,因此农民手中的存粮也会较去年增加。去年,粮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今年由于收购主体的多元化,粮源将会出现明显分流。由于国有收储企业谨慎入市,稻谷将主要被各级储备企业(主要是中储粮直属库、省级以及地市县储备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国有和私营企业)收购。明年国家的调控力度将会比今年有所削弱,而且今年收购高峰期将不会集中显现,收购期也将明显延长。
对粮食加工企业明年获得粮源的影响:
明年竞价销售的稻谷将为05年和06年的陈粮,07年的新粮主要以储备粮轮出销售为主。由于今年国家未启动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保护价预案,因此也就不存在托市粮,那么明年销售的新粮只有07年收购的小麦了。
明年销售07年收购的稻谷时,将主要以各级储备粮正常轮出为主。加工企业明年要想获得粮源,只有依靠各级储备企业轮换粮的轮出。而这一销售方式较目前通过全国统一的网上交易平台常年常时交易的托市粮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轮换粮销售的时间、价格、数量等主动权都掌握在各级储备企业手中。因此那些平时就与储备粮库建立了稳定业务关系的企业将首先抢得先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另外一些规模小,缺乏资金周转的小米厂将更加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