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中下旬,2007年早稻收购工作已经入尾,价格仍高位运行。但随着中晚稻上市量的逐步放大,预计其价格将面临回调风险。据市场行情监测显示,截止9月24日,湖北枝江3等早籼稻汽车板价1540元/吨,江西九江标一早籼米批发价2400元/吨,均持平。江苏南京地区粳稻收购价1880~1900元,下降40元;安徽芜湖地区优质新产中晚稻收购价1700~1760元,上扬40 ~60元;浙江衢州地区中晚稻入厂价1760~1840元,上扬20~40元。当前支持稻米市场行情继续上行的因素很多,但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强劲因素,稳中趋升的主基调未变。但由于原粮供给情况不同,各品种的走势略显差异性,尤其是早稻与中晚稻。预计后市早籼稻伴随收购工作的结束,其价格将振荡下行;而中晚稻价格将高开高走后也将趋于稳定。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早稻收购进入尾声交易量不大。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早稻收购工作已进入尾声,交易量不大,且有部分地区国有粮企已停止收购。主要是受早稻市场收购价格仍处高位,销区补库已接近尾声,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购任务也已基本完成,担心市场经营风险,收购量自然会减少。据统计,截至9月15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早籼稻550.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55.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5%,比上年同期减少162.6万吨。
其二,粳稻库存积压较上年偏多,市场销售压力较大。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撑下,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呈现出恢复性增产势头,但由于收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南方部分地区粳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籼稻则小幅下降,以及今年病虫害、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再加上东北产区黑龙江、吉林两省粳稻由于2006年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加上质量不如江苏省,价格也相对偏高等方面原因,使粮食收购主体粳稻库存积压较上年偏多,市场销售压力较大,共同导致目前粳稻价格稳中略有下调,而中晚稻价格持续走高的局面产生。
其三,虽然双节临近使得稻米市场需求进入旺季,企业积极备货拉动市场价格走高。但进入10月份以后,市场消费需求将逐渐转淡,而南方新季粳稻将陆续上市,东北新粮也大面积展开收割,其市场供需压力不小,市场报价将震荡走低,而中晚稻市场在早稻高开高走的行情]引领下,其价格走势将保持稳中有涨的态势。因此,国庆节后,国内籼粳稻市场差异性的走势将会有所扩大,尤其是品质较差的品种将更趋明显。
其四,市场利多因素明显,支撑中晚稻后期价格继续走高。进入9月份,南方主产区中籼稻已经批量上市,而晚籼稻也陆续开始收割上市(部分地区零星上市),其市场价格走势与早稻大体相似。当前市场多方因素明显占据着中晚稻市场的主导地位,支撑其后期价格继续走高,究其原因:一是今年南方多数产区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尤其是病虫害,导致稻谷单产、品质“双下降”,减产预期加重了市场看多气氛。二是受早籼稻收购价格较高、粮食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预计种粮农民对中晚籼稻看涨心理比较强烈,同早籼稻收购价格一样,惜售心理仍然较重;三是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的上涨,将拉动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上扬。同去年相比,今年产区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受其影响,预计今年国内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也将比去年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最后,秋季稻谷生产形势渐趋明朗,收购主体心态也将出现分化。9月中旬以来,南方大多产区2007年产中晚籼稻陆续开始收割,四川等地收获工作已临近尾声,秋季稻谷生产形势渐趋明朗。从当前情况看,南北产区呈现明显差异,其中,南方部分地区因遭受洪涝灾害、旱灾、病虫害等,秋季稻谷产量下降已是既定事实,尤其是湖南、江西等主产省的晚稻品种,减产将相对明显;东北产区在播种面积增加、天气情况相对较好的情况下,预计仍将继续增产,而且由于防护得当,稻谷质量也将好于去年。受此影响,不同产区收购主体的收购心态也将出现分化。
总的来看,2007年早稻收购工作已进入尾声,收购价格涨势趋缓,大多趋于高位稳定,国有粮食部门收购量同比明显下降。目前收购主体的关注焦点已逐渐转移到新产中稻的收购上,从各地的收购情况看,2007年中籼稻收购价格明显高开,农民的惜售心态仍然较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入市较为谨慎,市场上基本以加工企业收购为主,再加上中稻产量占据全国水稻总产的半数以上,预计后期随着新季中稻的大批量上市,其收购价格将趋于稳定。当前市场需着重关注台风影响,及国家是否出台2007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