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最低收购价稻谷近期销售分析及前景展望

2007-07-04 10:422270

 早稻 
   4月份以来,国家最低收购价早稻竞价销售一扫前期低迷走势,成交率有了大幅提高。2006早稻前期成交率一直徘徊在10%-20%之间,4月份4场交易会成交率依次为45.98%、55.93%、63.85%、70.77%,成交率不但有大幅提高,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早稻4月份共成交40.64万吨,而此前3个月总共才成交41.31万吨,4月份的成交量近乎于前面3个月的总和,市场对最低收购价早稻的态度由冷转热。
                              
    早稻成交率为何突然出现飚升?我们经过调查了解的信息是,4月份成交量的放大主要是因为承储库点为新粮上市做准备,腾出一些仓容,同时广东、福建销区一些市县级储备粮入市采购所致。若这个信息是真实的,那么可以预料这种需求是不能持久的,2006早稻成交率很快将再次回到以前的低水平。2006年国家在四个主产省共托市收购早稻363万吨,目前已销售82万吨,还有281万吨待销售。如果按照之前成交水平(每个月大概20万吨),那么要销售完毕还需14个月,加上已经销售了3个月,总共预计要17个月,总体持续时间将比2005年早稻销售时间稍长。
                              
     以上时间估计的前提是2007年托市收购早稻总量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上,但是笔者认为2007年的托市收购量将较2006年有明显的下降,因而下半年市场上的早稻需求更多地可以直接从新粮上得到满足,2006年早稻实际销售情况可能更为艰难。
                              
    笔者对2007年托市早稻收购量同比减少的预期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1.今年新粮收购期间的市场价格水平总体上高于去年,1.40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将缺乏竞争力。经过去年下半年粮价的上涨以及国家托市稻谷销售底价的支撑,今年新粮上市期间的粮价总体水平将高于去年。而据国家粮食局有关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粮食论坛上表示,今年的托市政策与去年基本相同,最低收购价也将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意味着2007年早稻最低收购价基本维持在去年水平,由于今年新粮收购期间粮价水平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托市收购量减少甚至大幅减少将是必然的结果。笔者预计这也是国家乐于见到的,因为2005、2006年连续两年收购了大量的粮食,国家财政不但承担了巨大的费用补贴,同时托市粮的销售上也不是很顺畅,减少2007年的托市收购量,甚至再现2004年的托市政策启而未用的局面都是政府可以接受的。毕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惠而不费”才是上佳之选,而目前的情况是“惠且费”,政府承担了较大的开支压力。
                                                   
     2.今年入市收购的主体必将较去年增加,竞争也将较去年激烈。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将会吸取去年的教训,出于掌握粮源的考虑,收购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因为粮源一旦为他方掌握,再买回来将面临种种非市场风险,成本亦显著增加。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托市收购量。
                                   
    3.农民惜售心理将更为强烈。鉴于去年粮食收购期结束后粮价大幅上涨,农民将会吸取教训,新粮上市期间将并不急于售粮,从而收购期间市场上的供给将较同比减少,国家托市收购量自然也会减少。并且农民的惜售有可能刺激粮价的进一步上涨,从而有可能使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备而未用。
                              
    中晚稻 
                                 
    2006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也在4月份首次登场,共举行了4场交易会,共成交56.11万吨,成交率高达87.67%。而自推出2006年中晚稻以来,2005中晚稻明显受到市场冷落。4月份2005中晚稻仅成交9.82万吨,成交率低至16.37%,与2006中晚稻高成交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6年中晚稻对2005中晚稻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替代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2006、2005中晚稻底价相当接近,2006年仅比2005年高出1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然青睐年份较新的2006年中晚稻了。
                              
    2006中晚稻的高成交率与目前市场粮源相对紧张有关。由于4月份前,农民手中的余粮(基本上都是中晚稻)基本上销售完毕,市场上可流通的中晚稻基本上都在国家手中,托市中晚稻成为大米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粮源,因此成交率高涨是可以预期的,并且这种高成交率有望一直维持到新的中晚稻上市前。
                              
     分析早稻和中晚稻成交率的差异我们发现,早稻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而中晚稻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具有较强的刚性。早稻产量近年维持在3400万吨左右,约占稻谷总产量的18%。早稻的需求方主要是各级粮食储备、大米加工以及米粉加工,早稻粮食储备受政府计划约束相对比较稳定,大米及米粉加工则具有很大的弹性。因为早米口感不好,并不是居民餐桌上的首选,一般居民食用的主要是中晚籼米,早米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规模消费单位,比如学校、工厂等。米粉作为一种副食,其需求也较具弹性,并且米粉由于不断爆出的质量问题,需求呈递减态势。正因如此,当托市早稻价格偏高、加工企业进行早稻加工缺乏利润时,他们会选择中晚稻进行加工,加工企业在在早稻的需求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面对中晚稻,加工企业选择余地相对较小,因为中晚稻大米加工是其主业。当粮源缺乏并相对集中时,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也得接受,并可以将价格转给下游的消费者。因此,在2006年托市中晚稻仍有434万吨、近90%未出库时,笔者仍对其销售前景持乐观态度。早稻的需求虽然日趋边缘化,但是由于早稻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相对较少,生产过程污染较少,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低廉,仍是一种值得提倡生产的作物,仍是各级粮食储备的首选。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