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方大部地区新季中籼稻已零星开秤,预计9月中下旬将批量上市。与去年的收购价1500-1700 元/吨相比,今年各地的收购价继续呈高开走势。与今年新早籼稻价格高开猛涨的行情不同,新中籼稻暴涨暴跌的可能性均不太大,其市场行情走势将趋于平稳、理性,总体将呈现稳中趋弱的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收购主体市场竞争趋弱,农民惜售心态淡化
与今年新季早籼稻上市期间各收购主体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不同,新中籼稻市场竞争相对平淡,农民惜售心态也有所缓和。目前各收储企业轮入和新建储备的收购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另外,自新早籼稻收购后期开始,农民的惜售心理已经逐渐减弱,并已延续到中稻收购过程之中。中晚稻价格上涨缺乏强劲动力支撑。
早籼稻价格回稳,中晚稻开秤价格已显理性
据了解,9月上旬安徽芜湖地区早籼稻收购价格为1900元/吨,较前期回落30元/吨;江西九江早籼稻挂牌收购价1880-1900元/吨,较上周下跌40元/吨;湖南益阳地区早稻价格在1920元/吨左右,也较前期下跌20-40元/吨。而从新中稻已上市的部分地区了解到,郴州市北湖区的是湖南省中稻产区之一,今年当地中稻开秤价1900元/吨,较当地早籼稻收购价格低40-60元/吨,收购形势却反而较早籼稻更好。
国内米市走弱,稻强米弱局面依旧存在
进入今年第三季度以来,虽然国内各地大米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涨幅有限,“稻强米弱”局面依然存在。原粮成本与大米销售价格不协调,导致大米加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收购市场缺乏动力。目前广东销区稻谷的到库价格定价趋为合理,中间商抬价收购空间不大;加上个别地区可能存在仓容缺口、收购资金银行难贷、企业难筹等因难,都对中晚稻收购价格的拉动明显变弱。
政策调控影响仍然是当前国内粮价走势主导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因而政府对调控粮价的能力更强,影响价格的手段呈多样化。今年早籼稻收购旺季,国家出台指导价之后,各地收购价格几乎应声回落。自我国CPI在今年4月份达到8.5%的高点之后,开始逐步回落,截至8月份已降至4.9%,表明我国物价指数呈现出一定下行趋势。同时下半年国家仍将把稳定粮价、控制物价过快增长作为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今年我国物价总体上仍然面临高通胀风险,目前CPI指数仍高于国家年初制定的4.8%目标,粮价大跌的外部经济环境已暂不具备。同时今年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所以今年新季中籼稻收购价虽然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阶段性小幅振荡甚至回调的可能,但出现大部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由此来看,目前南方部分地区新中籼稻已开始上市,其收购价格区间约在1900-1940元/吨。对各地粮食企业来说,当前是抓紧采购的较好时机,不宜盲目等待价格大跌,以免失去对市场粮源的掌控权,对农民而言,应理性面对粮价,对出现暴涨的期望不应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