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国家托市早稻销售量价齐升广东早稻采购遭遇“寒流”

2007-08-24 09:183020
近期早稻市场仍处于多方博弈僵持的局面,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和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近期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观,仍处于观望等待的心态;收购企业虽然深陷收购困境,但是也不敢继续大幅提价收购,因为目前的早稻收购价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继续加价收购的风险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是储备采购方与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二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博弈。是前者的底价决定着收购企业的收购价,还是后者的收购价决定着前者的采购价,一时还难以预料。    
  托市早稻销售强劲反弹 计划数量创下单场新高    
  8 月15日,国家在安徽市场继续竞价销售2006年最低收购价早稻,计划竞价数量30万吨,实际成交13.94万吨。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次30万吨的计划数量创下2006年最低收购价早稻自开拍以来的最大单场竞价数量,比上一次(8 月8 日)的计划数量高出10万吨。从之前决定暂停新稻收购期间托市早稻的销售,到继续托市早稻的销售,再到目前的加大托市早稻的销售力度,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显然是“相机抉择”。很明显,现在政府的态度就是不希望早稻价格进一步上涨。
    由于新稻收购价高企,市场上又普遍存在着对2006年早稻的需求,尤其是加工企业。这表现为在托市稻计划竞价销售数量递增的同时,其成交数量也是递增的。最近三场交易会,托市早稻的投放数量依次为:13万吨、20万吨、30万吨,同时三场交易会成交数量依次为3.8万吨、9.6万吨、13.9 万吨。由此可见国家在新稻收购期间继续推出托市稻确实迎合了市场需求,有效分流了市场上对2007年早稻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加工企业累积收购上升 用粮需求推高新稻价格    
  实际上,加工企业的用粮需求正是目前推高新稻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8 月5 日,江西省全省收购总量只有上年同期一半左右的情况下,加工企业的累积收购量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又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截至8 月1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 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早籼稻191.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9.3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7% ,比上年同期减少166.9万吨。其他市场主体收购82.3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8.6 万吨。这说明,其他市场主体今年的入市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去年;加工企业是当前早稻收购市场价格的领跑者,在全社会整体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的大环境下,以价格竞争的“杀手锏”来实现收购量的同比增长。推出2006年早稻来缓解目前的价格上涨压力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新稻收购价格的高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加工企业的刚性需求所为,而2006年早稻正好可以有效补充这种需求。储备贸易企业由于其需求的主要是2007年早稻,2006年早稻对缓解这部分的需求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托市稻与新稻价格接近 竞销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8 月15日的稻谷竞价交易会,另外一个令人瞩目的是其成交价格――这场交易会早稻的成交均价达到1511元/吨,这是2006年早稻自推出以来,成交均价首次突破1500元/吨。湖南的早稻最高成交价格甚至高达1630元/ 吨,与当前的新稻收购价相差无几。然而成交价格高涨的背后,却是地区间的巨大差异。江西地区的早稻成交率最高,高达97% ;湖南次之,60%;湖北、安徽则相当低下,两省早稻加起来成交不到500 吨,与13.9 万吨的总成交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交状况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各地早稻市场供需紧张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早稻的紧张局面并不具有全局性,江西、湖南偏紧,湖北、安徽显然是较为正常的。即使在偏紧的江西、湖南内部,其地区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以湖南为例,本次交易会的最高价格1630元/吨出现在湖南衡阳地区,该地区的标的几乎百分之百成交,然而其他地区的标的却基本上无人问津,该省60%的成交率也很好的诠释了这种内部差异。基于此,政府调控的重点应是如何防止这种局部的紧张气氛的大范围传播,尽量避免由于部分地区的粮价上涨导致整体的粮食价格上涨。政府化解的方法之一便是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实现粮食的跨地区自由流通。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5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