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07年中晚籼稻产购形势分析
2007-09-14 09:052520
一、关于江西省中晚籼稻生产情况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中晚籼稻播种面积为2732.7万亩,比上年减少70.6万亩,其中:中籼稻611.0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二晚籼稻2121.7万亩,比上年减少70.1万亩。2006年,全省中晚籼稻产量为216.0亿斤。今年,由于受前期天气持续干旱、播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预计全省中晚籼稻产量将略低于2006年。
二、当前江西省粮食价格及市场形势
自7月初早籼稻上市以来,全省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呈逐步走高之势,收购价格每百斤从开秤之初的74.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82.0元,涨幅达10.8%,较上年上涨17.1%,但当前市场早籼稻收购价格已基本趋于稳定。
据最新监测显示,目前全省粮食市场购销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具体市场价格为:收购价格,早籼稻平均为82.0元。销售价格,经过多次拍卖,全省2005及 2006年收购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已经出库绝大部分,很多县(区)国有粮食部门粮食库存总量中,除去中央和地方储备粮食外,企业自身周转库存粮食很少,有的只是今年新收购的早籼稻,而且数量不多,因此,全省基本上没有原粮销售出库。据了解,全省个别地区已在销售出库今年新收购的早籼稻,价格为87.0元(车板价)左右。大米销售价格,加工企业标一早籼米批发价124.0元左右,标一晚籼米批发价134.0元左右,分别比上年上涨15.9%和16.5%;市场标一早籼米零售价131.0元左右,标一晚籼米零售价143.0元左右,分别比上年上涨15.9%和15.3%。
根据当前市场形势,我们认为,要做好今年中晚籼稻收购工作,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的上涨,将拉动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上扬。同去年相比,今年全省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随着销区中央和地方储备早籼稻轮换工作的基本结束和中晚籼稻上市日期的逐渐临近,目前全省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已趋于稳定,个别地方还略有回落。但受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比去年上涨幅度较大影响,预计今年全省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也将比去年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省中晚籼稻米,主要是作为食用口粮,也是全省销往主销区的最主要口粮品种。由于全省毗邻主销区,各种市场经营主体,尤其是加工企业,自己收购的同时还采取委托收购等方式,力争多掌握粮源,通过加工直接销往主销区,其入市收购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收购市场竞争很可能比早籼稻更加剧烈。
(三)农民存有惜售心理。受上半年农副产品整体价格水平上涨幅度较大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省种粮农民对早籼稻收购价格预期普遍较高,纷纷待价而沽,惜售心理较重。同时,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成本也增加了不少,种粮成本提高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另外,市场因素对粮食价格的波动也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受早籼稻收购价格较高、粮食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预计种粮农民对中晚籼稻看涨心理比较强烈,同早籼稻收购价格一样,惜售心理仍然较重。
(四)干旱天气影响。由于前期我国南方多数省区已连续一个多月没有明显降雨,旱情十分严重,中晚籼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此影响,预计中晚籼稻收购价格走高的可能性较大。
三、做好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的意见
再过十多天,全省中籼稻即将上市,在国家没有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情况下,作为粮食经营企业,今年中晚籼稻的收购策略应该是:
(一)购得进、销得出、有利润。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是企业经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前粮食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粮食经营企业在粮食收购方面要慎之又慎,不分析市场、不计成本的贸然入市收购,经营很有可能出现亏损。
(二)以销定购,快购快销。在最低收购价不启动的情况下,粮源主要分布在生产者和市场经营者手中,当前,由于市场粮价处在高位运行,CPI上涨压力很大,粮食经营企业在此时收购必须要抛弃“收购新粮存放,待淡季出售获利”的老做法。要在收购之前广泛联系客户,签订产销合同,做到以销定购,并且要快购快销。
(三)代购、代销、代储。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讲,运用他人的资金,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互利双赢是最好的选择。而代购、代销、代储是互利双赢的行之有效方式。这样,既为买方提供了粮源保障,又节约了收购企业的资金和成本,还充分利用了收购企业的仓容,一举多得。
四、几点建议
从今年全省早籼稻收购工作来看,总体上是好的,各级党政非常满意,种粮农民也比较满意。但也存在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不但影响到今年的中晚籼稻收购,也将影响到今后整个粮食工作,甚至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建议:
(一)改变粮食直补政策。目前的粮食直补政策与农民实际种粮脱节,是按计税面积、田亩分配,这样就造成农民种粮和不种粮照补、土地转让和不转让照补、甚至有些都已经不作为耕地用田都照补,这不仅不能起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反而在一些地方成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今年以来,全省不少农民将双季稻改单季稻,甚至有些农民改种经济作物,这一现象就说明了这点。此外,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也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实行粮食直补与商品粮食挂钩的办法,即农民在按市场价出售粮食的同时,国家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农民补贴。这样既能够使真正的种粮农民享受到国家的粮食直补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能使国家掌握足够的商品粮食,用以保持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从而真正发挥粮食直补政策的作用。
(二)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流通秩序。按照规定,全省年收购量50吨以下的市场收购主体不需取得收购资格。但在收购过程中,其年收购量远远不止50吨。但由于其不需要取得收购资格,有关粮食执法机构也就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短斤少两、坑农、骗农现象也就难免。同时,也影响到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掌握粮食市场情况和对粮食市场的管理,更不利于各级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三)支持和发展壮大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特别是近几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革与改制,职工人数是减了不少,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削弱了不少,仓储设施等条件非常简陋,国有粮食企业的阵地逐渐萎缩,发挥主渠道作用已成了一句空话。要真正充分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在舆论上要更多地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展,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应当理直气壮地给予支持。二是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要扶持国有粮食企业,改善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设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信任国有粮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