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湖南、江西两地少量新季早稻已开始上市,收购价普遍在1.50元/公斤之上,湖南宁远、常德地区普通早稻收购价达到1.56元/公斤。去年同期湖南、江西等地早稻的开秤价基本为1.40元/公斤。很明显,今年早稻收购价同比呈高开之势,并且幅度较大。7月上旬有关机构在江西九江举行的一个小型早稻形势分析会上,与会人士也基本一致认为今年早稻收购市场将竞争激烈,开秤价将高于去年0.08-0.10元/公斤。
今年早稻收购价高开已经成为事实,依笔者之见,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高开局面,农民惜售是重要的原因吗?高开能否高走?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托市稻销售奠定今年早稻价格高开的基石
2006年最低收购价早稻自2007年1月17日开拍以来,截至7月11日共举行了23个固定场次交易会(除节假日以外,每周一场),累计成交226万吨(未统计网上挂牌成交量)。2006年国家共托市收购早稻363万吨,以此计算,2006年托市稻尚有38%,约130多万吨未出库。
2006年托市早稻的销售底价为1470元/吨,自开拍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过,实际的成交价格也大多接近底价。2006托市早稻早期成交率很低,大多数场次成交率不到20%,后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基本维持在60%以上。成交率为什么呈现前低后高的现象?皆是托市稻过高的交易成本之故。表面看1470元/吨的成交价格并不高,但是最终拿货成本往往在1520元/吨之上,要高出其他渠道不少。这样由于前期市场上托市稻以外的供给较为充足,且实际成本要低于托市稻的交易成本,因此需求方倾向于从托市稻以外的渠道进货,这是前期成交率低的主要原因。后期,随着托市稻以外的市场供给日趋枯竭,托市稻变得紧俏,成交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后期随着托市稻在大米加工企业原粮中的比例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有了一定程度上升,这也是导致近期大米价格整体走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述的分析归结到一点,即由于在新稻上市前市场对托市稻的依赖与日俱增,托市稻的成交价格具有了标杆的意义。前面讲到,市场主体去拿托市稻,其成本价格在1520元/吨之上,也就是1.52元/公斤以上。现在新稻上市,1.50元/公斤的收购价格同比是高开,如果与托市稻横向比较,算是“低开”了。利益当前,今年早稻前期争先恐后抢购的局面就不难预料了。
我们略作回眸便会发现,托市稻对新稻收购的支撑作用在2006年就出现过。2006年销售的是2005年的托市稻,而2005年托市稻和2006年托市稻销售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底价上。2005年托市早稻最初的底价是1400元/吨,到了2006年的11月份调整为1460元/吨;而2006年托市早稻一开始便是1470元/吨,并且维持至今。2006年新早稻上市前,当时的托市稻(2005年)底价一直是1400元/吨,成交价格大多数也是1400元/吨,当年新稻的开秤价普遍上是1.40元/公斤,托市稻对新稻的支撑在此得到了体现。
因此,笔者认为今年早稻价格的高开很大程度是拜同比较高的托市稻销售底价所赐,如果托市稻销售底价同比不变,如此高开幅度是不可想象的。
二、农民惜售?老生常谈!
笔者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农民惜售往往成为许多市场分析人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当要为价格上涨找理由时,惜售的原因就屡被奉为“座上宾”,成了“万金油”。笔者对此颇不以为然。姑且不论农民惜售和价格上涨之间的如同“鸡生蛋,蛋生鸡”的因果关系难辨,农民惜售的认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惜售”下一个定义都是很困难的。
许多文章认为,今年早稻收购期间,农民惜售行为将较为严重。理由是这两年的收购价都是前低后高,农民将会吸取教训,早期将不急于售粮。这个理由貌似合理,实则不然。收购价为什么会前低后高?主要是因为前期市场供给大,后期市场供给小。为什么每年青黄不接之际,粮食价格高涨?市场供给稀少之故也。这个道理世人皆知,并非农民近年才领会到。既然人人皆知,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把粮食留到青黄不接之际,卖个高价?非不愿也,实不可为也。大家想一想,粮食收获完毕,要放到后期高价之时(比如青黄不接之时)出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足够的仓容。仓容不够,想留也没地方留。第二,适当的存储条件。即使有仓容,若保管不善,损失大矣。第三,资金宽裕。短期内不卖粮,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试问,当今个体生产的农民,有多少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并且对于那些真具备这样的条件者,后期卖粮本身已经承担了收割即卖粮者所没有承担的仓储成本、资金成本及市场不确定性成本,获得比前期卖粮者更多的收益,不是很符合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比原理吗?
因此,粮价的前低后高并不能成为农民惜售的理由。笔者宁愿相信农民中晚稻销售过程中的惜售,而不愿意相信早稻的惜售。因为,首先,种植早稻的农民,一般都会在早稻收割完毕后继续种植晚稻,如果早稻不尽早卖出去,将会面临后期晚稻仓容的压力,也就是说晚稻的存在不容许农民将早稻在手中保留过久。其次,早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投资需要收回,同时晚稻的生产资金也急需到位,也就是说,早稻售卖期间正是农民一年当中面临资金压力最为紧张的时期,农民有底气将惜售进行到底吗?到中晚稻上市时,由于农民面临的仓容、资金压力远较早稻为轻,并且此时气候转冷,天气上也比较适合谷物储存,相较而言,初步具备了前面说的惜售条件,农民可以相对拉长中晚稻的售粮时间了。
三、增产与减产之争
关于今年早稻的产量,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不同机构及市场主体对真实的产量预期差异较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长,产量为3314万吨,较去年的3187万吨增产127万吨,增产幅度为3.98%。而笔者对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早稻主要产区的粮食企业有关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湖南早稻实际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减产已成定局;江西早稻播种面积也略有下降,加之前期受灾严重,减产的概率很大;广东、广西的早稻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由于上述四省早稻产量占了全国早稻产量的绝大部分,因此从调查结果看来,今年全国早稻产量应呈减态势,至少增产的概率不大。
真实的情况还不得而知,但是下面的情况应该引起关注。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为争取更多的粮食补贴,部分地区对种粮补贴的下拨,按照农民承包耕地面积计算,而不是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从而使得粮食生产统计面积远远大于实际种植面积。以湖南醴陵为例,该市2007年早稻官方统计种植面积为42.8万亩,总产20.3万吨。但据有关涉农部门掌握的情况,受双改单、种植结构调整、抛荒等因素影响,今年该市的早稻实际种植面积约10-12万亩,相差近30万亩!
据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研,2007年稻谷的实际直接生产成本预计为546元/亩,按照去年国家的最低收购价1.40元/公斤、亩产500公斤计算(这已经是高估),每亩收入为700元,去掉成本每亩收益仅154元,如果算上农民自己的人工管理成本,早稻种植收益相当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挫。基于此,笔者预计今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不太可能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在气候正常的情况下,早稻产量指望突破去年难度相当大。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倾向于今年早稻有可能减产的预期,这对今年早稻收购价格的走高是一大利好。
四、早稻库存日趋减少,后期价格有望在高开基础上稳走
据中储粮统计,2006年国家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托市收购了363万吨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60%。2005年四省的早稻托市规模是457万吨,大约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76%。一个耐人寻味现象是,2005年托市早稻整体成交率一直不如2006年,直到2007年5月份,托市稻销售市场上还能见到2005年稻谷的身影。然而2006年托市早稻的底价却同比高出2005年托市早稻70元/吨,底价高,却好卖,似乎有违常理。联想到2005年托市稻在量上比2006年更具有垄断性,2005年是垄断了76%的商品量,2006年为60%,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一个生产年度的市场上只流通当年生产的稻谷,那么2005年托市早稻在2005/2006年市场上应该比2006年托市早稻在2006/2007年市场上好卖。因为2005/2006托市稻之外的市场供给要少于2006/2007托市稻之外的市场供给。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这说明我们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由此笔者进一步推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2005/2006年市场上托市稻之外的早稻库存显著高于2006/2007年,正因为2006/2007年托市之外的库存日趋减少,造成了2006年托市稻比同期的2005托市稻更受市场青睐。也就是说,今年的新稻收割前的早稻库存要低于去年同期。这一点正好与小麦市场完全不同。
事实也间接印证了笔者的上述判断。据笔者掌握的情况,今年上半年各级储备早稻轮换出库的力度很大,早稻库存普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下半年补库的意愿普遍强烈,这也为早稻价格的高开高走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早稻库存不断下降、较大减产可能性以及托市政策的支撑下,笔者预计今年早稻收购价格将呈稳中趋升走势,早稻价格在已经高开的情况下,有望稳走。
近日黑龙江鸡西大米价格
0评论2025-11-1911
11月19日吉林德惠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911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整体平稳
0评论2025-11-1815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5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2
11月13日江西九江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7
近日山西景德镇地区稻米价格
0评论2025-11-1326
11月13日江苏粳稻米价格稳中有落
0评论2025-11-1334
11月5日国内大米价格稳中有跌
0评论2025-11-0545
近日上饶地区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