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5日,湖北孝感市农发行贷款企业收购入库秋粮5966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少收购18842万公斤,减少76%。
从该市粮食局反映数据看,全社会口径已收购中晚稻1.73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少购0.7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0.63亿公斤,比去年少购1.73亿公斤。本地中储粮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购销企业、外来客户和小型加工企业分别占全社会收购口径的13%、22%、36%和29%,外来客户和小型加工企业已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从贷款企业秋粮收购进展看,今年秋粮收购出现价格高位、进度缓慢、时期延长的特点,既有收购政策变化的宏观因素,也有市场全面放开、多元主体收购分流和农发行贷款客户资源限制等因素。
秋粮收购市场化程度加深,多元主体分流了粮源
收购市场主体多。秋季收购开秤以来,云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9家粮食储备库和省内5家粮食储备库,齐聚该市安陆、孝南、孝昌、应城等4个地区,以高于本地企业2元/百斤的价格设点收购,已收购粮食5000万公斤以上。
竞争收购形式多。针对今年粮食信贷政策的变化,国有粮食企业大多采取了代购、代存方式参与粮食收购,该市孝南、孝昌的国有购销企业为省内外储备企业签订代购计划15000万公斤,已代购轮换粮食近5000万公斤。中储粮安陆直属库、汉川购销公司用轮换资金和自有资金参与收购2850万公斤。
小型加工企业消化多。个体中小型加工企业从原先的不足300家发展到现在的近800家,而且大都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工储存、销售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民间借贷以及收购旺季在信用社小额贷款10万~20万元进行收购。这些企业采取快进快销的方式,收购销售规模大幅提升,并形成了一定的购销网络,有近480余家年购销能力达500万公斤。据粮食部门和农业产业办信息,可年消化商品粮的40%。
粮食价格冲高回落,市场观望减缓收购
大多数企业由于初期的追市抢购经营风险加大,多采取理性收购,稳妥经营。安陆储备库开始以2元/百斤补贴的方式委托国有购销企业收购轮换粮,而自身经营性收购一直观望,等待价格回归理性。农民惜粮待售:应城、孝昌和安陆3地的调查看,农户手中存粮分别为47%、38%和26%左右。市场虚高莫测:应城、孝昌和安陆3地农发行贷款支持的12家加工企业都放慢甚至暂停了收购。
企业改制不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体地位丧失
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76家,其中中央储备粮所属企业2家、地方储备和代储库7家、购销企业57家,企业“三老”问题基本解决,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革仍然停留在纸上,没有实质进展,难以取得农发行贷款支持。失去资金支持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主体的地位已然不再,只能采取职工集资、清收清欠、压缩开支等途径,筹集资金收购或代客户收购,昔日的主角已沦为配角。
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有效信贷载体不足
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退出支持行列的同时,虽然农发行信贷支持,建立了以中央储备粮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工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市场格局,基本上解决了收购问题,但粮食产业化水平不高成为影响粮食长远收购的关键因素。一是规模不大,粮食加工企业800余家,但年购销和加工1亿斤以上的企业仅湖北禾丰、湖北瑞丰和湖北豪丰3家,有市场、有品牌(省级名牌以上)、有潜力的也仅此3家;二是转化率低,精深加工、科技转化基本空白;三是管理层次低,大多企业为合伙或个人出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信息模糊,不符合贷款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