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求形势持续缓解,不同品种均有增产
(一)2007年早稻产量同比持平略增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2007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210万吨,与上年的3187万吨相比持平略增。2007年早稻生产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面积继续减少。受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不足的影响,2007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8820万亩,比上年减少165万亩,减幅1.84%;二是早稻单产提高。2007年上半年气象条件总体良好,全国早稻单产为364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61%。三是主产区产量有增有减。江西气候条件适宜,早稻产量增长24万吨,广东恢复性增产28万吨,保证了全国早稻总产量的稳定。
(二)中晚籼稻粳稻产量均有增长
2007年全国中晚籼稻和粳稻产量均有所增加。中晚稻播种面积35025万亩,同比增加67.5万亩,预计今年中晚稻总产15439万吨,同比增加368万吨。其中:中晚籼稻产量为10129万吨,同比增长207万吨。重庆、四川、安徽增幅较大。粳稻总产量为5310万吨,较上年的5149万吨增长161万吨,增幅为3%。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同比提高2%和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其中,黑龙江省产量预计为1386万吨,同比增长181万吨,增幅为15%;江苏省产量预计为154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安徽省产量预计为280万吨,同比增长40万吨,增幅为17%。
2007年稻谷生长期间,气象条件总体正常,但淮河流域爆发严重洪涝灾害,广东、福建、广西、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南部遭遇旱灾,土壤缺墒严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中晚籼稻秧苗干枯和无法插播的情况。尽管东北地区出现夏伏连旱,但因地下灌溉水源充足,水稻生长未受严重影响,相反,干燥气候使近年来一直困扰黑龙江水稻生产的稻瘟病未出现大范围爆发,稻谷品质得以提高。
二、籼稻收购期延长,粳稻市场南北分化
(一)早稻价格高开高走,收购进度缓慢
2007年早籼稻收购价格远高于1.40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因此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早籼稻收购情况与往年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早稻种植成本提高,农户对稻谷价格存在较高期待,物价上涨加剧农户看涨预期。二是早籼稻收购期间湖南、江西等地区大面积爆发严重旱灾,部分农田因缺水无法插播晚稻,已插播的秧苗因缺少灌溉,面临减产。农户留存早稻以作口粮,售粮积极性偏弱。三是2006年下半年粮价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倾向于观望等待,同时,猪肉价格攀升,玉米价格远高于早稻,农户留存早稻用作饲料的数量增加。因此,早稻收购呈现“旺季不旺”特征,收购期相对延长。在2007年只有中晚籼稻上市之初,市场供给增加,早籼稻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其余阶段早籼稻价格均处于上涨趋势。
(二)中晚籼稻收购延续早稻市场特征
2007年初,中晚籼稻价格持续走高,直到秋粮上市,市场供给增加,收购价格呈季节性回落走势,但受物价上涨刺激和种植成本提高的影响,农户持续惜售,中晚籼稻市场延续早籼稻市场强市特征,开秤价格高企,比上年开秤价格提高12%以上,从而未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数量明显偏少。从各地来看,民营企业收购数量所占比例相对提高,但收购数量同样明显少于常年。收购价格普遍抬高,进入11月份以后,价格上涨速度加快。
(三)粳稻产量大幅增长,价格走势分化
2007年国内粳稻产销表现出“产量大幅增长,消费基本稳定,价格南北分化”的特征。预计我国粳稻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同比基本持平,产量略大于需求量。特别是黑龙江省,增产水平最为突出。粳稻的供需关系已经从过去的紧平衡转变为基本平衡,部分地区略有盈余。产销关系的变化对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等长三角省区是粳稻消费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近年来粳稻消费增长较快的地区。以往年份当地粳稻供给相对不足时,需要从东北地区大量采购以补不足。2007年由于长三角本地粳稻产量增长,对东北地区稻谷的需求数量明显减少。统计显示,2007年1-7月黑龙江经铁路运输到江苏上海等地的稻谷数量(含大米折稻谷)为460万吨,占当年1205万吨产量的38%。2006年同期的出省数量为499万吨,占当年产量的44%;2005年同期为506万吨,所占比重为45%。在过去三年中黑龙江稻谷外销数量在减少,且流向中减幅最大的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由于2006年黑龙江大米品质低于正常年景,而价格偏高,南运数量明显少于往年,库存积压较为严重。10月份时哈尔滨地区加工企业陈粮剩余库存量为30%左右。中东部地区粮食企业圆粒型稻谷库存剩余约30%,而长粒型稻谷剩余50%左右。8月中旬开始,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农发行开始催还贷款,部分企业为筹集资金还贷,陆续向市场集中出售低质稻谷,稻米价格振荡下跌。
秋粮上市以来,黑龙江地区稻谷市场购销平淡,收购价格呈稳中趋弱走势。各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粮收购贷款尚未落实,稻谷收购规模偏小。省外粮食企业多在观望,采购数量有限。2007年稻谷品质明显好于上年,水分较低,而收购价格却明显低于上年,多数农户售粮并不活跃。据有关部门估计,截至12月11日,黑龙江省农户共出售稻谷11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92万吨。黑龙江于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当市场价格低于1.50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时,经批准后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目前全省稻谷主产区确定153个执行稻谷最低价收购的委托收购库点。东部地区稻谷商品量大、收购价格较低,收购主体逐渐增多。普通中等稻谷农户收购价比预案启动前上涨2-4分/公斤。由于种粮贷款普遍到期,部分农户售粮积极性提高,稻谷市场成交量逐步放大。
(四)政策扶持年底黑龙江稻谷外运增长
据铁路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11月末,黑龙江从铁路出省稻谷17.96万吨,比上月增加6.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0.6万吨;大米出省66.6万吨,比上月增加2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2万吨。其中包括部分陈稻及陈米。黑龙江建三江地区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之后,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稻谷外运难题有所缓解。在哈尔滨铁路局的支持下,建三江铁路各站点全面进入稻谷运输季,粮食运输能力达到历史高点。12月份,黑龙江每天增加300个入关运粮车皮,当月可增加铁路运力54万吨,大中型企业稻米发运要求完全能够保证。
(五)粳稻收购总体缓慢,江苏近期加快
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1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6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粳稻418.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20.1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3%,比上年同期减少83.1万吨。
2006年东北稻谷质量偏低,南方地区以消耗江苏、安徽粳稻为主,从东北调运的稻谷数量有限,导致苏皖地区粳稻库存消耗较快。2007年秋粮上市之后,江苏、安徽粳稻需求持续旺盛,收购指导价公布之后,各地陆续开秤,收购进度加快,粳稻价格普遍止跌回稳,部分地区小幅反弹上扬。普通新粳稻开秤价格为1.72-1.82元/公斤,全省均价1.7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高0.08-0.12元/公斤。11月中下旬以后,江苏地区市场信心持续增强,粳稻收购进度加快。截至12月10日,江苏累计收购稻谷215.15万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秋粮148.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2万吨,占全社会收购总量的68.17%。
进入12月中旬以后,东北铁路运输紧张局面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米到货数量快速增长,江苏、安徽地区稻米价格止涨回落,苏中及苏南地区下跌2-4分/公斤。
总体看,2007年全国稻谷产量持续增长,供需偏紧形势进一步缓解。早籼稻品质提高,种植成本上涨,收购价格持续走高。受因灾减产预期和物价上涨的刺激,中晚籼稻价格延续早籼稻走势。东北粳稻品质提高,但产量增幅过大,陈粮库存偏高,购销清淡,价格持续低迷。南方销区粳稻需求旺盛,产区陈粮消耗严重,伴随东北稻谷大量南运,苏皖粳稻价格高位回落。总体而言,稻谷价格上涨为成本推动型,供求形势影响略有弱化。
化肥价格上涨20%-30%,其他农资价格也均有不同幅度上涨,将导致水稻种植成本提高5%左右。同时,2007年稻谷价格上涨行情将使农户对粮价上涨预期增强,售粮积极性可能偏弱。尽管近两年来籼稻价格涨幅明显,但籼稻产区播种面积扩大的潜力非常有限。在天气正常的条件下,籼稻产量将呈窄幅波动。因此,预计2008年籼稻价格将持续坚挺。
春节后,黑龙江地区车皮供给偏紧局面将逐步缓解,黑龙江地区稻米外运数量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带动下,预计各收购主体收购积极性将随之提高,粳稻行情将逐步回暖。东北稻米南运数量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粳稻价格将受到压制,市场价格小幅下行的压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