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湖北省早籼稻市场分析

2007-08-30 08:572400

今年湖北省早籼稻又获好收成,已是连续四年增产增收。据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全省16个直报调查县(市、区)140个农户种植的576亩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的调查,今年全省早籼稻生产总体情况是:单产增加,价格上涨,成本上升,收益提高。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单产连续四年增加

  近几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生产,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调查,今年湖北省早籼稻亩均产量为426.2公斤,比2006年的419.7公斤又增加6.5公斤,增幅为1.5%,2006年比2005年的393公斤增加26.7公斤,增幅为6.79%,2005年比2004年的390公斤增加3公斤,增幅为0.76%,单产出现了连续四年稳步递增的好形势。据省农业厅的统计,今年全省早籼稻种植面积564万亩,比上年增加18万亩,增幅为3.29%。据此估算,全省今年早籼稻总产量可达240.38万吨,比2006年增加11.22万吨,增幅达4.89%。今年湖北省早籼稻生产能够继续增产,除了国家惠农政策稳定、生产期间气候适宜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湖北省近几年来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生产和粮食品种的优化。

   1、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在粮食生产方面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在粮食主产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郊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二是下大力气整合一批龙头企业。建立粮食经纪人协会等各种专业协会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中介+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每个粮食主产县市和产销平衡县市,组建1个集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突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项目。在工艺上完善配置米、小包装技术,在品种上增加留胚米、营养强化米、发芽糙米、各类专用米的加工量;搞好粮食加工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粮食附加值;做大做强粮食机械制造业,提升粮食企业的装备水平。

   2、区域布局优化。一是在长江、汉江流域构建稻米加工产业群;二是在武汉、安陆等地构建粮油机械制造产业群;三是加快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建设步伐,重点加快京山国宝、监利福娃、洪湖浪、襄樊食品加工、安陆永祥粮机、武汉友谊皇冠等粮食园区建设步伐。

   3、粮食品种优化。近几年来,湖北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力度,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淘汰和压缩低质品种,全面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如孝感市今年农民普遍使用鄂早18、鄂早13及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的单产均达到450公斤以上,少数达到500公斤,打破了单产难以突破500公斤大关。

    4、施肥结构优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省传统 用肥观念逐步改变,施肥结构不断优化。农民调整早籼稻用肥结构,相对降低氮肥、磷肥、钾肥用量,增加过磷酸钙用量,并大量使用混配肥(含氮磷钾),通过科学施肥来提高产量。

  二、优良品种不断普及,优质充分体现优价

 据本次调查,今年全省早籼稻平均出售价格为每公斤1.48元,比去年的1.40元上升0.08元,升幅为6%;2006年比2005年上升0.07元,升幅为5.3%。近3年来的早籼稻价格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粮食价格之所以出现逐年上涨 ,其主要原因除受全球粮食产不足需,粮价上涨、国内部分地区粮食受灾减产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湖北省狠抓优质品种的推广普及。

    1、全力发展优质基地建设。湖北省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注重把湖北建成中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优质粮基地面积均过5万亩,其中5家企业过20万亩。

   2、着力实施精名品牌战略。近几年来湖北注重抓粮食的品牌工程,抓点带面,加大京山国宝桥米和监利福娃大米创“中国名牌”的工作力度。积极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免检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创建和申报工作,实现品牌创建在质和量上新的突破。如京山县优质早籼稻普及率达到85%以上,今年开秤价为每公斤1.50元,随后一路上扬,收购中期上升到每公斤1.66元,加上该县农民大多生产鄂早17和二优287等优质品种,因出米率高,深受粮商的偏爱。

    3、大力普及推广优质品种。近几年来湖北加大粮食优质品种的推广普及力度。如黄冈武穴市积极推广种植优质稻两优286及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其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0%上升到今年的50%-60%。而杂交稻单产每亩比常规稻要增加70公斤左右,这是主要原因。同时杂交稻价格比常规稻价格高得多。从武穴市目前情况看,常规稻每50公斤价格72元,而杂交稻价格则达到74元左右,特别是两优286的价格一般都达到75元。

    三、农业机械日益推广,投入带来明显效益

   调查显示,今年全省早籼稻生产总成本亩均为418.85元,比去年的385.45元增加33.40元,增幅为8.67%。从成本增加的结构来看,除人工成本随农民年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8.93%和土地成本增加4.98%外,主要还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今年早籼稻物质与服务费用为亩均212.47元,比去年上升17.91元,升幅为9.21%。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农资费用投入增加。一是种子费增加。今年调查户选购杂交稻种子增多,全省种子费亩均为27.34元,比去年增加2.05元,增幅8.11%。二是化肥投入增多,价格上涨。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小三厂”的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了一批小化肥厂,致使化肥产量不足,货源偏紧;由于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偏紧,造成化肥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化肥价格上涨。全省化肥费亩均为74.05元,比去年增加4.17元,增幅5.97%。三是农药费用大幅增加,由于虫害的频发,导致今年农药费亩均为15.38元,比去年增加3.45元,增幅28.92%。

    2、农业机械投入增多。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个作业项目上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和柴油价格上涨,使得机械作业费大幅上升,今年全省早籼稻机械作业费亩均为38.07元,比去年增加7.39元,增幅为24%。

    虽然今年早籼稻生产总成本有所上升,但是由于投入增多带来早籼稻单产增加,优质品种的投入带来优价,使今年农调户平均亩产值达到641.60元,比去年增加46.53元,增幅为7.82%。由于产值增加大于成本上升,今年早籼稻收益仍然增加。经测算,全省今年早籼稻平均每亩净利润为222.75元,比去年增加13.13元,增幅为6.26%。每亩现金收益为411.51元,比去年增加25.37元,增幅为6.57%。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5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