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经济增速下行不可逆转

2015-11-17 16:172530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自2011年开始减速。四年过去,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智囊对未来发展趋势仍不乐观:“经济增长下行是历史性趋势,不可逆转”,即便目前的经济增速已经达到199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15日在北京大学成都金融论坛上表示,导致经济增速下行的因素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存。“现在的情况,见底是有可能的,但可持续性的回升几乎不可能。” 
 
  用以衡量经济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指标在2010年达到10.6%后,随即开始下降,2012年降为7.7%,2014年更降为7.4%,为1992年来最低。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设计者邓小平在1992年初发表“南方谈话”,重申中国将继续“改革开放”这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1992年当年,经济增速达到14.3%,随后1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已经不可避免?黄益平称,在周期性因素方面,2009年所出台具有刺激性特点的“4万亿政策”已经结束,刺激之后的增速回落“很正常”。此外,若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中国经济增长也“可能会好一些。” 
 
  所谓“四万亿政策”源自2008年9月,中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快速回落,而出台十项措施,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简要计算,为实施这这些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 
 
  而结构性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黄益平分析,在消费、出口和投资等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出口和投资因素,现时已无力再支撑这个庞大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以“支持出口”的制造业为例,中国东南沿海多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而“支持投资”的产业则又面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以水泥行业为例,2014年水泥产能利用率不到70%。按现有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1800条的设计产能计算,中国水泥粉磨能力已超36亿吨,但全年产量为24.67亿吨。 
 
  如何能够扭转这一颓势?黄益平给出的药方是“创新和产业升级”——“让新的、有竞争力和成规模的产业”,支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尽管中国的家电等产业的确具有国际竞争力,部分电子通讯、大型机械装备企业也“走在世界前端 ”,但这些“数量太小、规模不够大”的企业“不足以完全抵消传统的支柱产业下行,为经济增长下行带来的压力。 ”黄益平称。 
 
  为应对目前经济下行的颓势,政府三方面的政策已经出台,包括短期的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改革以及产业政策。 
 
  针对反周期政策,黄益平表示,反周期宏观政策是包括中国内在“所有国家都在做的”,但像“四万亿政策”那样,“以全国的力量来支持增长”的做法,将没有理由持续——决策层的共识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强烈)刺激增长”。 
 
  刺激政策力度温和的原因在于,第一,尽管“四万亿政策”在支持增长回升上效果明显,但“也导致了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第二,经济下行速度没有脱离合理区间,决策层重点关注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出现大问题;第三,过于强烈的刺激政策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针对经济结构改革,黄益平认为,决策层认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改革的核心方向是“往市场经济走”。但目前的问题在于,经济改革的进程较学者预计的要迟缓,“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协调”有待加强。 
 
  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表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 
 
  针对产业政策,黄益平认为,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时,应当“在相信市场的基础上,做一些基础性的支持工作”,包括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教育、科研及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同时要避免对具体行业的介入,因为这会导致企业盲目的套利行为,不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 
 
  “增长速度还会下行,产业升级不断加速,经济结构更加平衡”——这是黄益平总结中国“从经济奇迹,向常规发展转型”的三个特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