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吉林省吉林市粮食生产继2005年创下296.9万吨历史新高后,2006年又一举突破了300万吨的大关,总产预计可达到355万吨。更为可喜的是,在大丰收的情况下,粮食却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民坐家就可把粮食卖上高价。
对于2006年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作用。去年年初以来,吉林市各级政府继续执行粮食直补、三大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按照补贴标准及时发放到位,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市去年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3260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19924万元、良种补贴资金3584万元、综合直补资金(柴油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7629万元、三项技术补贴1230万元、农机补贴240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补贴158元,比上年增加43.7元。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全市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3.85万公顷,同比增加1.1万公顷。
二是大量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促进作用。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良种补贴力度,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据统计,去年,全市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4万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7%,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9.3万公顷,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72%,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两高(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0.43万公顷,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99%,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1%,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玉米螟生物防治、机械精量播种、旱田药剂除草、大豆等距点播技术等一大批农业生产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据统计,全市去年农业生产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83.39万公顷。
三是粮食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由于近年粮食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农民种粮效益明显增加,其种粮积极性更为高涨。
四是去年的天气帮了粮食生产的大忙。去年秋霜晚,农作物生长的有效积温高,农作物子粒成熟度好。
正是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吉林市粮食生产才取得了这样大的突破。
按照过去的经验,粮食大丰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卖粮难的现象。然而,得益于近年来域内外大型粮食深加工项目产能的不断提高,工业用粮急剧增加,粮食市场现在又成了卖方市场,以致粮价走高。据记者从市粮食局了解,目前,吉林市玉米价格每公斤基本在1.10元~1.20元之间(不扣水分、杂质),普通水稻每公斤价格在1.90元~2元之间。
同时,粮改后,得益于粮食购销市场的多元化竞争,现在购销企业都实行了上门收购,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对此,舒兰市开原镇龙王村农民陈有颇为调侃地讲,现在卖粮只需做两件事,一是给收粮的企业打个电话,二是坐家等着数钞票。现在不用受那种排队卖粮的罪了。
2006年,全市粮食购销市场竞争有序,农民受益匪浅。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市全口径粮食收购入库量为188.81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达109.7万吨,占入库量的58.1%。数字证明,吉林市粮食企业在粮改后依然发挥着粮食购销主渠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