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6年三江平原地区稻谷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总产超过历史,但在丰收的同时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稻难,特别是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表现得比较突出。稻农卖稻谷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笔者对三江平原地区稻谷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稻谷丰收,品质偏差。2006年三江平原地区所辖12个市县3个农场管理局40个农场稻谷播种面积约为1161万亩,约占黑龙江水稻播种面积的37%。2006年稻谷平均亩产约在465公斤左右,总产量约在540万吨,商品量约在380万~400万吨。其中建三江地区水稻播种面积约在380万亩左右,总产约在200万吨,商品量约在155万~160万吨。
虽然2006年三江平原地区稻谷获得丰收,但在稻谷生长初期和中期普遍遭遇低温、冷害天气,一些地区稻谷发生轻度“茎瘟”,稻谷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加之稻谷收获期气温偏高,雨水相对集中,稻谷水分偏大,脱粒期滞后,致使稻谷质量下降。据有关部门的综合测定,一至三等稻谷所占比例约占55%~65%,较常年下降5%~8%。三等以下稻谷所占比例约占30%~35%,较常年上升5%~8%。其中建三江地区三等以下稻谷所占比例还要略高于其他地区。
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的匡算,目前三江平原地区剩余稻谷总量按80%商品量计算,剩余数量约在155万~160万吨。其中建三江地区剩余稻谷数量约在85万~90万吨,约占地区剩余稻谷总量的50%~55%。其他所属市县及农管局稻谷剩余总量约在55万~60万吨,约占剩余稻谷总量的35%~40%。
加强和改善稻谷的收购和保管,减少稻农损失刻不容缓。2006年三江平原地区稻谷综合亩成本约在640~690元,由于化肥、农药、柴油、棚膜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亩成本较上年增加近100元。以目前稻谷收购价格0.72元/斤计算,每亩收益仅40~80元,如果稻谷收购价格持续下跌,种稻谷亏损已经不可避免。目前的收购情况表明,由于稻谷价格持续不振,持续收购再次受到压力,北大荒米业集团建三江米厂的收购已经明显放缓,厂外等候卖稻的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队。“益海”粮油集团在建三江地区的稻谷收购也在放慢,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借机压价收购的现象已经出现。这些现象表明稻谷价格持续走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加强和改善对稻谷的收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广大稻农的期盼。尽管目前多数稻谷质量偏低,但只要积极采取措施对稻谷进行清选、晾晒和烘干,提高稻谷等级,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稻谷可以收购入库,要力争将稻农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此外,笔者在建三江地区调查时成堆的稻谷随处可见,少则几吨,多则十几吨、上百吨,受存储和保管条件的限制,多数家庭农场只能将大量稻谷堆放在露天的场地和地边的空地,由于今年冬季气温偏高,一些保管不当的稻谷发霉、变质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帮助稻农解决目前剩余稻谷的保管与存储,减少损失也是刻不容缓。
对国内外稻谷市场的预期和准备不足,是形成三江平原稻谷积压的重要因素。2006年国内稻谷丰收,总产增加,需求相对减弱,作为稻谷主产区的三江平原地区受近两年来粳稻不愁卖的影响,稻农及家庭农场惜售心理较强,等价观望,失去稻谷上市初期卖稻的好时机,后期稻谷价格下跌,抛售心理增强,稻农损失较重。这一方面反映出稻农对稻谷市场的整体把握和预期不足,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备和预案,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南方主销区稻谷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不够全面,当稻谷市场发生变化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处理和化解,结果导致积压的出现。
卖粮难问题重新出现,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广大稻农及家庭农场缺乏及时正确的市场信息引导。虽然一些稻农具备网上了解市场信息的条件,但缺乏必要的信息分析手段和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和判断,稻农及时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一旦粮食市场发生变化,广大稻农便不知所措,处于十分不利和被动的地位,这是当前稻农及家庭农场卖稻难的症结所在。所以,建立和完善为稻农服务的市场信息系统尤为关键。
建立和完善深层次的稻谷供求合作关系势在必行。2003年以来,三江平原地区稻谷面积逐步扩大,商品稻谷增加较快,稻谷品质不断优化,一直是南方主销区重要的粳稻来源和供应基地。2006年国内稻谷丰收,南方销区稻谷产量增加,进入2006年度收购期以来,南方销区来三江平原地区收购稻谷的客户明显减少,少数收购客户对稻谷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只收购二等以上的稻谷,较前两年大量收购稻谷时轻质重量的情况形成明显的反差。
三江平原正常年景稻谷输出数量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在稻谷丰收、总产增加的条件下,一旦缺少南方主销区需求的拉动,稻谷积压已经成为必然。稻谷减产或供需紧张时,南方主销区就全力以赴到主产区收购、抢购,稻谷市场价格一再攀高;稻谷增加或需求减弱时,南方主销区收购热情大减,稻谷市场价格便一路下滑。南方稻谷主销区和三江平原稻谷主产区产销平衡的市场合作关系并没有稳固形成。这种产销之间的大起大落不仅影响产销区之间供给与需求的持久平衡与稳定,而且最终将影响到稻谷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内稻谷市场的整体安全和稳定。
实践证明,目前这种简单供求式的合作关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稻谷产销平衡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主产区稻谷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稻谷供需矛盾、化解市场风险的深层次的稻谷供求合作关系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