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09年国内中晚籼稻质量总体较好,粳稻南好北差

2010-01-05 10:121030

 2009年秋粮收购中,开始全面实施新的《稻谷》国家标准。新《稻谷》标准对整精米率指标值进行了调整,中等品整精米率指标调低,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取得一致。  

  通过对全国稻谷主产省质量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009年国内中晚籼稻总体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与上年基本一致;但粳稻质量出现分化,其中苏皖粳稻质量为近年来最好,黑吉辽受异常气候影响,粳稻质量下降幅度大,其中黑吉地区更为明显。现将主要粮食质量状况报告如下:

  一、中晚籼稻

  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河南7省(区),共采集检验样品1285份,样品覆盖82市313个县。主要质量指标实行会检,各省(区)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品质指标为各省(区)自检。

  2009年,7省(区)中晚籼稻总体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与上年基本一致,但个别省份一等品比例下降较为明显。其中,四川中晚籼稻质量品质为近年来最好,中等以上比例,特别是一等品比例及整精米率水平均有明显提高;江西整精米率水平明显提高;湖北、湖南、安徽、广西中晚籼稻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河南中等以上比例下降较为明显。

  7省(区)全部样品检测结果为:出糙率变幅64.8%~84.9%,平均值77.8%,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25%、49%、21%、3%、1%,中等以上的占95%,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20.2%~74.0%,平均值59.8%;大于50%的比例为89%,大于44%的比例为95%。不完善粒变幅0.0%~37.7%,平均值4.8%,主要为病斑粒和生芽粒。谷外糙米平均值0.4%,超标比例(>2.0%)约占2%。

  各地区中晚籼稻质量状况如下:

  (一)湖北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接近前三年平均水平,一等品比例下降较明显,整精米率水平略有提高。采集检测样品319份,涉及15市49县(区)。出糙率变幅 69.4%~80.8%,平均值77.7%;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19%、57%、18%、4%、1%,中等以上的占94%,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20.2%~72.2%,平均值57.7%;大于50%的比例为84%,大于44%的比例为92%,小于38%的比例为2.5%。不完善粒变幅 0.4%~18.7%,平均值4.0%。谷外糙米平均值0.5%,超标比例4%。荆门市、武汉市部分样品整精米率不符合等内品要求。

  内在品质方面,对103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47~85,平均值为78,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70)的比例为99%;垩白度变幅0.6%~51.9%,平均值为15.9%,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5.0%)的比例为18%;直链淀粉含量变幅9.5%~23.6%,平均值为13.8%,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5.0%~24.0%)的比例为34%。长宽比变幅2.1~3.6,平均值为2.8,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8)的比例为65%。

  (二)江西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较前三年平均水平略有降低,整精米率水平明显提高。采集检测样品282份,涉及11市66县(区)。出糙率变幅67.7%~84.9%,平均值77.9%;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31%、42%、20%、4%、2%,中等以上的占93%,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34.4%~72.6%,平均值59.6%;大于 50%的比例为89%,大于44%的比例为占97%,小于38%的比例为0.4%。不完善粒变幅0.7%~26.7%,平均值4.7%。谷外糙米平均值 0.2%,超标比例1%。

  内在品质方面,对100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70~85,平均值为76,全部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垩白度变幅0.1%~5.9%,平均值为1.7%,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94%;直链淀粉含量变幅 10.9%~28.9%,平均值为18.3%,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67%。

  (三)安徽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接近前三年平均水平,整精米率水平有所提高。采集检测样品193份,涉及11市31县(区)。出糙率变幅64.8%~81.1%,平均值78.0%;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29%、52%、15%、2%、1%,中等以上的占96%,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 32.0%~72.8%,平均值60.1%;大于50%的比例为92%,大于44%的比例为97%,小于38%的比例为1.6%。不完善粒变幅 0.3%~37.7%,平均值4.7%。谷外糙米平均值0.5%,超标比例2%。

  内在品质方面,对64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47~75,平均值为72,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72%;垩白度变幅1.3%~44.7%,平均值为9.2%,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12%;直链淀粉含量变幅11.5%~24.4%,平均值为16.7%,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62%。

  (四)湖南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接近前三年平均水平,一等品比例下降较明显。采集检测样品150份,涉及12市56县(区)。出糙率变幅 69.6%~81.8%,平均值78.1%;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35%、42%、15%、6%、1%,中等以上的占92%,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25.7%~73.1%,平均值58.7%;大于50%的比例为85%,大于44%的比例为93%,小于38%的比例为5%。不完善粒变幅 0.8%~25.1%,平均值4.6%。谷外糙米平均值0.2%,没有超标样品。郴州市部分样品整精米率不符合等内品要求。

  内在品质方面,对60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63~89,平均值为83,符合优质稻谷国家中等标准(二等,≥80)的比例为90%;垩白度变幅0.2%~50.6%,平均值为11.8%,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30%;直链淀粉含量变幅11.3%~28.6%,平均值为 19.7%,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58%;胶稠度变幅20~100,平均值为69,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50)的比例为73%。长宽比变幅 2.2~3.6,平均值为2.9, 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8)的比例为72%。

  (五)四川

  质量品质为近年来最好,中等以上比例,特别是一等品比例及整精米率水平均有明显提高。采集检测样品196份,涉及18市67县(区)。出糙率变幅 69.9%~81.2%,平均值77.7%;一等至四等的比例分别为24%、46%、27%、3%,中等以上的占97%。整精米率变幅 34.9%~72.1%,平均值62.0%;整精米率大于50%的比例为94%,大于44%的比例为98%;小于38%的比例为0.5%。不完善粒变幅 1.4%~19.2%,平均值6.2%。

  内在品质方面,对57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垩白度变幅1.2%~15.8%,平均值为6.8%,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30%;长宽比变幅2.3~3.4,平均值为2.9, 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比例为78%。

  (六)广西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和整精米率水平与上年持平。采集检测样品82份,涉及14市37县(区)。出糙率变幅70.2%~80.4%,平均值 77.3%;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18%、43%、35%、1%、1%,中等以上的占96%,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45.3%~74.0%,平均值66.2%;整精米率大于50%的比例为96%,全部大于44%。不完善粒变幅1.0%~8.6%,平均值4.0%。

  内在品质方面,对82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70~81,平均值为76,全部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垩白度变幅0.0%~34.2%,平均值为3.0%,有八成符合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直链淀粉含量变幅12.5%~26.4%,平均值为19.5%,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74%;粗蛋白含量变幅7.1%~12.8%,平均值为8.6%。

  (七)河南

  质量较好,整精米率水平有所提高,但中等以上比例,特别是一等品比例明显下降。采集检测样品63份,全部来自信阳市的7个县(区)。出糙率变幅69.2%~83.8%,平均值 77.2%;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9%、60%、21%、3%、5%,中等以上的占90%,等外品为2%。整精米率变幅27.0%~67.4%,平均值 57.0%;整精米率在50%以上的占86%,在44%以上的占92%,在38%以下的占3%。不完善粒变幅0.7%~27.7%,平均值5.9%。谷外糙米平均值0.4%,超标比例2%。

  二、粳稻

  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5省,共采集检验样品753份,样品覆盖42市的117个县和农垦总局的18个农场。

  2009年,江苏、安徽粳稻质量为近年来最好,中等以上比例与前三年平均值持平,一等品比例大幅提高,整精米率水平也明显提高。受异常气候影响,黑龙江、吉林二省粳稻质量下降幅度较大,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中等以上比例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不完善粒大幅增加(超过八成为未熟粒),其中黑龙江整精米率水平明显下降。辽宁粳稻质量也有所下降,主要是一等品比例降幅较大。

  5省全部样品检测结果为:出糙率变幅64.8%~86.7%,平均值79.6%,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34%、22%、25%、12%、4%,中等以上占81%,等外品为3%。整精米率变幅47.0%~80.5%,平均值66.7%;大于61%(一等)的比例为72%,大于55%(三等)的比例为94%。不完善粒变幅0.3%~29.0%,平均值5.5%,主要为未熟粒。

  各地区粳稻质量状况如下:

  (一)黑龙江

  总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大。采集样品311份,涉及5市的15个县(区)和农垦总局的18个农场。出糙率变幅64.8%~82.3%,平均值77.3%;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1%、23%、44%、19%、8%,中等以上的占68%,等外品为5%。整精米率变幅47.0%~73.0%,平均值59.4%;大于61%的比例为 35%(上年为79%),大于55%的比例为87%(上年为98%),但都符合等内品要求。不完善粒变幅1.7%~14.5%,平均值6.0%,主要为未熟粒。等级偏低样品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鸡西、牡丹江等地区。

  内在品质方面,对109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78分~93分,平均值85分,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80分)的比例为94%;直链淀粉含量变幅14.1%~19.3%,平均值 16.8%,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5.0%~20.0%)的比例为91%;垩白度变幅0.3%~6.0%,平均值2.3%,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5.0%)的比例为98%;胶稠度变幅59mm~89mm,平均值75mm,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60mm)的比例为98%。

  (二)吉林

  总体质量明显下降。采集样品100份,涉及8市25县(区)。出糙率变幅70.6%~84.0%,平均值78.6%;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21%、 27%、20%、25%、4%,中等以上的占68%,等外品为3%。整精米率变幅48.7%~73.6%,平均值66.8%;大于61%的比例为91%,大于55%的比例为97%。不完善粒变幅1.8%~29.0%,平均值11.3%,主要为未熟粒。

  内在品质方面,对35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78分~85分,平均值82分,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的比例为97%;直链淀粉含量变幅 14.2%~19.0%,平均值16.3%,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86%;垩白度变幅1.0%~8.0%,平均值2.1%,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3.0%)的比例为94%;胶稠度变幅74mm~84mm,平均值78mm,全部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70mm)。

  (三)辽宁

  质量较好,中等以上比例接近前三年平均水平,一等品比例下降较明显。采集样品111份,涉及11市30县(区)。出糙率变幅70.6%~83.2%,平均值79.6%;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28%、41%、23%、5%、2%,中等以上的占92%,等外品为1%。整精米率变幅58.2%~74.7%,平均值68.8%;大于61%的比例为99%。不完善粒变幅0.3%~8.2%,平均值2.5%,主要为未熟粒。

  内在品质方面,对 41个重点推广品种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食味品质评分变幅70分~92分,平均值81分,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的比例为78%;直链淀粉含量变幅 14.8%~19.6%,平均值17.6%,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为98%;垩白度变幅0.3%~7.0%,平均值1.7%,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的比例为93%;胶稠度变幅56mm~84mm,平均值78mm,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等要求的比例为95%。

  (四)江苏

  质量品质为近年来最好,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中等以上比例基本持平,一等品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整精米率提高6.6个百分点。采集样品194份,涉及13市41县(区)。出糙率变幅77.0%~86.7%,平均值83.1%;一等至三等的比例分别为88%、10%、2%。整精米率变幅 68.3%~80.5%,平均值75.6%。不完善粒变幅0.6%~16.2%,平均值3.6%。

  (五)安徽

  质量较好,与上年相比,一等品比例和整精米率水平明显提高。采集样品37份,涉及5市6县(区)。出糙率变幅77.8%~85.2%,平均值 82.5%;一等至三等的比例分别为89%、6%、5%,一等品比例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变幅64.0%~77.9%,平均值74.2%,较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不完善粒变幅0.8%~16.7%,平均值4.1%。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近日黑龙江鸡西大米价格

0评论2025-11-1924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33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