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存储收购计划的实施虽然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但大米价格持续走弱,农户售粮意愿逐渐增强,稻谷收购进度仍较去年偏快。临时存储价格相对较高和米厂的观望使得国企收购量同比大幅增加。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17个中晚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219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59.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518.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9.3%以上,比上年同期增加776.9万吨。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收购673.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0.7%,比上年同期下降16.4万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稻谷供应压力已经大为减轻。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测,2008年中国稻谷产量为18,900万吨,较2007年18,603万吨增长297万吨。而截至11月30日(下同),17个中晚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759.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776.9万吨。表明由于国家托市,仅17个中晚稻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就比去年同期多收购了776.9万吨,大大高于今年预计增产的297万吨,而以临时存储和储备轮换为主的国企收购短期是不会流入市场的,因此近期稻谷市场供应压力应较去年同期为小。
二是国企收购大幅增加。17个中晚稻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518.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9.3%以上,比上年同期增加776.9万吨,占收购总量也较去年增加17%,无论是绝对数量或相对值都较去年大幅增加。原因主要是国家出台临时存储收购计划,而农户对此价格较认可,投售踊跃。
三是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偏慢。据统计,非国有粮食企业中晚稻谷收购量为673.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0.7%,比上年同期下降16.4万吨。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收购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籼稻收购量下降较多。分析表明,非国有粮食企业中晚籼稻收购量488.2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73.3万吨,而粳稻收购量为199.4万吨,较上年增加56.9万吨。由于非国企粳稻收购量较多,因此市场上粳米的供应压力也就较籼米重,这也就是籼米率先企稳而粳米仍然疲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