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效需求的变化,当前国内经济中的一些现象确实存在严重制约实际有效需求扩张的因素。
1)当前国内收入分配无论地域方面或者不同人群之间的偏差过于严重,导致实际总需求远低于央行投放总需求,同时导致大量宏观需求严重外溢和漏出,从而影响国内总需求的增长,政府要通过更多努力消除国内地区之间和人群间差距的过渡分化,特别当前的二次分配存在偏离公平原则的现象,这是不利于真实的社会总需求最大化,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全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这是当前必须引起高层决策高度重视的问题。
2)当前在抑制人群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特别防范一些当权者借国企改革侵吞国有资产行为,1-5月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大幅下滑显示当前一些人在为侵吞国家和社会财富做准备,监管者和改革的设计者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由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加快竞争性国有企业的退出。6月国内股指的大幅下跌,实质一些管理者洗窃国有资产的合法手段,为阻止一些管理者公开洗窃国有资产,对于近期国有上市公司中大型投资者,控制国有股权在0.01%的机构和自然人在6月份以来抛出国有股必须重新股权回购,防范国有资产的继续流失,对管理层持有的股权最近3个月变现获取的收入从新回购国有资产,剩余盈余部分超出年度工作收入2倍以上的多收入应上缴同级国资管理部门。
3)对外经济方面,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更要注意国内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国内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实现中国居民福利的水平的不断提升,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特别是中部地区作为兴建连接中西部、沟通南北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全球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或者外部资源依赖程度高,资源运输成本高的产业鼓励有实力、有对外经济经验的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和市场的有效配置
4)汇率方面,从贸易、国内外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比较来看,从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黄金的现货价格变化来看,当前人民币存在过度升值问题,导致我国经济的相对困难。央行放开人民币的浮动区间,通过汇率变动阻隔国际经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是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的关键之所在。近期中国股市的大幅下滑不仅国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相匹配的结果,同时也是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结果。
5)从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在政府、企业和一般居民收入构成来看。新一届政府的改革使得企业利润收入大幅提升,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增速远远低于企业收入的增长,企业方面工业企业、农业收入增长出现下滑,服务、虚拟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利润增长迅速,使得国内经济的更多倾向虚拟经济和虚拟产业方向,导致产业的空心化。从央行的债权分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的央行新增的货币投放在政府、金融机构内部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当前的实体经济普遍困难。从历史数据的来看,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成分的经济的利润大幅下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物价方面
6月统计局公布CPI同比上涨1.4%,环比基本持平,年度累计1.3%,生猪价格的回升再度推动CPI的回升。预计7月CPI同比再度同比环比出现回升,畜产品价格上涨再度推进CPI上涨的,生猪价格的同步上涨的17%带动CPI上涨的0.63个百分点,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预计7月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2%、累计为1.4%;预计2015年实际涨幅可能在2.0%附近。
当前国内物价总体偏高,2015年全年物价指数应当继续保持较低水平,提升居民实际消费能力,推动居民实际消费增长,达到提升居民实际福利水平效果;这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取信百姓信任的关键工作,建议2015年CPI继续控制在2.5%左右涨幅水平。
6月统计局公布PPI同比、环比继续下降,月同比降幅为4.8%,累计下降4.6%;月度环比下降0.4%,2014年1月份以来的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持续下滑带来的企业的利润的下滑,内外需求的同步是下滑是导致的生产者价格持续回落的关键。预计7月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6.4%,累计下降4.7%。
7月份美元再度环比升值压低工业品价格水平;上半年社会融资的规模的大幅下降带来实际社会总需求下降,带来工业品价格下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全年PPI的负值可能持续到年底。人民币跟随美元价值提升导致生产者对未来物价继续下降的预期导致的PPI的回落,国内的居民因为实际消费能力分布的过渡偏差导致实际需求远远低于央行投放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导致居民总体消费能力下滑,带来生产者价格下滑。
房地产方面,6月全国土地购置均价为3135元/平米,同比上涨8.19%,环比下降10.10%;1-6月累计均价2924元/平米,较上年同期增长7.42%,土地价格同比上涨对房地产方面及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同生产者价格大幅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是央行货币总投放的过快增长带着资产价值上涨主要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货币投放分配的不合理。土地价格上涨大量吞噬的实体经济的效益和利润,是我国当前经济处于困境扥重要因素之一。
商品房销售价格方面,6月商品房月度均价6904元/平米,同比上涨13.79%,环比下降0.52%,但是房价仍为历史高位水平。1-6月累计均价为6816元/吨,同比上涨5.88%,土地价格上涨占去建材价格回落部分,推动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同时房地产行业非是市场化,地方垄断和金融机构不合理的信贷配置带来房地产价格继续同比上涨,必然抑制城镇居民的实际消费增长,抑制生产者价格回升,导致企业利润的率下降。特别导致商贸、物流等生产与生活服务行业的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的大幅下滑,导致居民生活成本的提升,抑制国内总需求的增长,导致各类商品,尤其农产品的产销、工业品和居民消费品的产销脱节,是当前我国经济陷入困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证券市场,7月上涨指数月度收盘均值3848点,同比上涨84.46%,环比下降19.55%,上年6月份以来的总体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积累市场风险,带来6月下旬的大幅下降,7月的保持震荡态势。交易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64倍,较上月也明显的下降。证券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大幅上涨,同时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生产者价格继续下滑,房地产价格继续冲击历史高位,显示当前国内货币投放推动国内经济的金融深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市场必须服务实体经济,但是过渡金融扩张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导致社会投机风气大增,导致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社会的风险集聚和积累,最终导致的6月中旬的泡沫刺破,带来的持续的近期的股市持续大幅下降。
全球主要国家的市场的来看,7月同比来看,世界主要的9个市场的同比上涨的17.19%,除中国大幅上、日本、德国和法国上涨明显,涨幅在15%以上,分别为30.41%、20.00%和16.72%,中国股市尽管经历的6月中下旬的大幅调整上明显。环比来看,受到中国大幅调整的影响世界主要也调整为主,整体下降幅度为3.62%;除大陆大幅下降为,香港、台湾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7.16%和4.48%。非美元体系的法国、澳洲和德国出现小幅上涨。
建议2015年央行继续将国内的物价、房价、资本价格的相对平稳作为重要的目标,将国内物价上线控制3%,全年总体控制的2.5%左右;同时允可房地价格出现小幅下降,总体降幅不超过5%,个别房价过渡上涨的地方降幅可以达到15%,从而提升居民实际购买力,挤压现阶段房价泡沫。未来的3-5个月国内证券市场应该保持震荡态势,为证券市场价格指数月度同比增幅不应超过50%作为调控目标。
当前证券市场总估价偏虽然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仍离企业收益,总体股指偏离总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成为续房地产行业新的泡沫的泛起社会部门,国内收入严重不均衡是导致股指偏离经济的重要原因,6月份股市的理性回调利于后期的持续整体经济的健康的恢复,实际为防患于未然,当时要防范过渡下滑。
二、总需求分析
综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方面国内总需求来看,6月社会总需求为93013亿元,同比上涨13.20%,扣除价格因素的总需求增长为11.80%,月度同比涨幅低于上年水平,为201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其中,国内总需求90167亿元,同比增长12.40%,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幅为11.10%,为相对较低的状态水平,但是出现低位反弹,显示经济的形势的好转,净出口对社会总需求增长起到作用。
1-6月累计总需求39.4万亿,同比增长15.0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实际增幅为13.73%;实际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总需求较快增长,带动产出增长,反映上半年的总体形势好于上年同期水平,上半年GDP达到29.69万亿元,名义增幅为10.34%,高于先前预期。从实际总需求来看,上年年经济总体形势好于先期预期。按照当前的需求增长情况,预计全年总需求在90万亿以上,年度GDP现值可望达到70万亿左右,名义增幅10%左右,不变价格增幅7.0%以上水平。
表1 中国总需求现值及增长率,2015年6月
单位:亿元/%
年度 |
月度总需求 |
实际增幅 |
国内总需求 |
实际同比 |
累计总需求 |
实际增长 |
累计国内总需求 |
实际增幅 |
2010 |
44,385 |
23.01 |
43,019 |
21.92 |
174,523 |
18.86 |
170,716 |
22.18 |
2011 |
50,349 |
6.94 |
48,907 |
8.29 |
211,051 |
15.43 |
210,430 |
17.86 |
2012 |
60,375 |
17.71 |
58,371 |
16.05 |
251,629 |
15.93 |
248,932 |
15.00 |
2013 |
70,608 |
14.25 |
68,934 |
15.70 |
298,889 |
16.38 |
292,082 |
14.93 |
2014 |
82,164 |
14.07 |
80,220 |
14.07 |
343,275 |
12.55 |
336,969 |
13.07 |
2015 |
93,013 |
11.80 |
90,167 |
11.10 |
394,871 |
13.73 |
378,709 |
11.09 |
1、消费方面
消费方面,2015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1-6月累计消费总额14.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消费增长低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月度增长9.07%,累计实际增速8.98%,消费增长速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投资增速回落也抑制消费增长速度,但是月度实际消费增幅出现回升.。按照历史数据月度社会消费增幅为14.7%,累计消费增长14.0%。月度消费增长为2012年以来的较快增长水平,反应当前居民消费能力有所恢复,经济增长即将出现回升,中央反腐遏制不合理消费后社会消费开始出现回升。
从消费占社会总需求比重来看,6月社会消费比重为26.1%,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1-6月累计占比为35.9%,较上年有所下降。
按照经营单位所在地来看,6月农村地区消费为3394亿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地区消费仅占全国商品消费总量的13.98%;1-6月消费总额为19727亿元,同比增长11.6%;按历史数据月度同比增长15.9%,累计同比增长16.41%。城镇地区月消费为20886亿元,同比增长10.4%;累计消费1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按照历史数据月度同比增长14.5%,累计同比增长13.6%。消费占比来看,农村地区月度消费占到总消费13.98%,累计占到总消费的13.93%,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农村地区增长快于城镇地区的增速利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折合人均消费来看,全国人均月度消费1775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城镇地区的消费为2788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地区的人均消费549元,同比增长18.0%;城乡人均消费比为5.1。人均居民消费取决于居民前期和未来可预期社会财富总额,消费增长取决于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的预期;未来稳定收入和不断增长的财富对居民消费的增长起到决定作用。
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远远大于当前增幅公布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地区及城市低收入居民可预期未来收入水平,是实现社会商品总消费增速提升的关键。从统计人均增幅水平来看当期居民消费增长增幅超出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具有明显不可持续性,农地区的消费支出增长状况尤为明显。
从消费形式来看,5月餐饮消费2616亿元,同比增长11.6%;累计餐饮消费总额14996亿元,同比增长11.5%,按照历史数据月度同比增长15.7%,累计同比增长15.5%;餐饮消费月度占比为10.77%,累计占比10.55%;较上年分别提升0.1和0.1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占社会总消费比重的提升,说明居民在外消费增长加快。商品零售消费21664亿元,同比增长10.5%。1-6月的商品零售1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按照历史数据月度增幅14.6%,累计增幅为13.8%;扣除商品零售价格的水平商品消费增长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比较餐饮和商品零售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餐饮消费增长持续高于商品的消费增长,反映餐饮的消费增长出现恢复。
综合2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上年末常住人折算,农村家庭消费支出26763亿元,城市家庭消费总支出77920亿元,社会集团总支出3689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8.42%、11.11%和11.02%;分别占到全社总消费18.90%、55.04%和26.06%。值得关注的增长数据农村地区的增长28.42%,显然存在过渡消费;社会公共集团消费增长占比明显提升,农村和城市家庭消费占比出现下降,需要引起关注。
综合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总人口来考,城镇家庭总收入11.76万亿元,农村家庭总收入3.44万亿;较上年分别增长7.54%和1.14%;全部居民的家庭总收入为15.20万亿,较上年同比增长6.02%。从城乡居民的总体家庭收入占到上半年GDP现值的51.19%,占比较上下降2.09个百分点。居民受占社会总受比重的明显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比较来看,农村地区消费增长明显快于收入增长;从农村地区的总体居民消费倾向0.78%,2014年以来的农村地区消费倾向均值74%以上,显然农村的消费存在过度消费,考虑生产与经营性支持,农村地区可能出现返贫现象,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价格的下滑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的下降带来的农村地区实际收入和消费能力的下降。农村地区过渡消费需要关注。
重点企业来看,6月统计局限额以上企业消费总额12009亿元,同比增长7.8%,按照历史数据同比增幅为8.2%,限额以上消费品占到当月全社会消费总额的49.46%,较上年回落3.0个百分点,但是降幅明显的下降;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全社消费增长速度,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反映经济好转。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消费总额702亿元,同比增长6.9%;占当月全部餐饮消费的26.83%,比重较上年同月下降2.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企业的消费11308亿元,同比增长7.9%,占比52.20%;销售以上的消费增幅和占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当前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的消费增速放缓,依然地区全社的消费增长,大型企业的经营相对困难。
从商务部对重点企业监测来看,6月核心商业企业零售额增幅为4.7%,增幅低于全社会商品零售和全部规模企业增幅,大型企业的销售额增速下降,低于全社消费增速,反映当前经济结构的转型,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了行业的竞争,带来部分大型企业的相对困难,大型企业要积极转变思路,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系统便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大型商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社会电子商务累计营业总额为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商品零售总额137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6%,网上服务销售27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9%;网络商品零售总额占到全社会商品零售中的9.72%,网络销售的快速增长,对大型商业企业销售产生明显冲击,到来大型商业零售销售增长放缓,网络销售成本的下降也降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数据显示,6月重点企业网上销售额增幅为38.2%,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对传统式商业产生的明显压力;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店、专业店销售增速,分别增长12.3%、6.3%、2.9%和0.3%,各类传统消费流通渠道增幅明显低于电子商务消费增长速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传统销售渠道的销售增幅回落,要求各类企业的尽快启动企业的电子商务计划,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专业店要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在做好传统的销售推广工作,更要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物流配送的优势,通过网络电商与实体店相结合,实现集团总体市场控制力,推动专业店所代理集团市场覆盖区的更大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升集团总体竞争实力的增长。但是当前的专业店往往没有发挥集团一体化的优势,导致店铺的分摊比重过高,从而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滑,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优价的商品,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
2、投资方面
月度投资情况来看,6月全国城镇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88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7%,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6.29个百分点,为5年来较低水平;1-6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月度投资增幅为16.4%,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累计投资增速为16.0%,较上下降3.1个百分点。实际投资增速下降对社会总需求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6月的实际投资增幅出现回升利于后期的经济回升。市场化条件下的投资增速的回落实质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不足,同时出口因为人民币过快升值导致出口下降从而导致产能无法充分利用,导致新的投资被迫通胀,内需不足无法实现经济进入良性的循环。当前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化要求消除当前社会中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实现全社总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农村地区的居民因为缺少必要的社会化保证导致农村地区的实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总需求的严重不足;另外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也导致实际社会总需求的严重不足,导致产能的相对过剩。
6月投资占社会总需求比重70.84%,比上年同期提高回落1.04个百分点。累计占比为60.05%,较上年下降0.9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总额为5458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25%,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到位增幅低位反弹,为下半年投资回升奠定基础;投资资金的到位率为98.02%,较上年同期下降5.36个百分点,为历史同期的最低资金到位率。2014年我国GDP的投资乘数仅为1.24倍,为历史新低,投资乘数持续下降带来投资增幅的下降。
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消费增幅放缓,带来投资资金的来源回落,持续跟踪投资资金的来源情况,防范投资和消费的双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关注。
分产业来看,6月第一产业投资1946亿元,按历史数据,同比增长27.69%,占到城镇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95%,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较去年同期所占比重有一定发幅度增长。第二产业投资26644亿元,同比增长8.34%,较上年同期下降6.60个百分点;当月第二产业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40.44%;较上年同期下降1.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投资占比继续较快的下降,反映当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制造业投资21306亿元,同比增长8.71%;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2.34%。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放缓,利于控制一些产能过剩行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但是制造业投资增幅的下降会抑制制造业技术升级,考虑工业企业8-12年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制造业投资增长相对较为缓慢,对企业的技术升级可能有不利影响,需要引起的我们的关注,防范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可能对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制造业的投资必须依据市场的对产品的需求,满足国内不同层次的需求、确保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竞争的总体不断提升,现有技术和设备要设法充分利用,同时特别要在技术升级、质量升级、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将制造的升级同互联的便利化服务结合起来,更加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产品需求。第三产业月度投资37297亿元,同比增长13.23%,同比增幅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6.29个百分点;当月投资占到国内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6.61%,较上年同比所占的比重提高0.8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的提升显示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投资必须以满足下游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满足的消费型生活的服务业,更要发展生产服务型的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水平标志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从我国国际贸易来看,我国生产服务中的专利技术贸易和运输业贸易逆差严重,显示我们当前的生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远远不如一般商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消费服务中旅游业也是服务贸易逆差最大部分,这有我国人民币比对外升值的影响,但是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水平有待提升。
从三次产业投资增速的比较来看,6月各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2-3产业的月度投资增幅均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其中第二产业的中的制造业的投资增幅下降最为明显,增幅的下降的7.97个百分点;从投资增长周期来看,投资增速将会在近期呈现谷底,伴随互联网在各产业的中的应用带来的流通、管理的便利化,全社会的竞争出现升级,市场信息的透明化、生产经营性的市场化,带来的新一轮投资的升值,推动未来投资增长的反弹,但是过去的超过20-30的投资增幅将难以寻求。
新常态下的投资增速是中等的投资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增长,将会有效减少过去的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有限的资源投入带来居民总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幅度的提升。
从三次产业投资比重来看,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现一定幅度下降态势,体现我国产业升级。但是,第二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升值,是现代高科技发展发展的基本体现和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基础产业,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一国和地区的经济竞争的最终核心表现制造的竞争的力,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第二产业的升级与技术进步;农业在我国经济的基础地位,均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增加农业产业投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增加农业的投入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要有技术方面包括,种业技术、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和流通技术,以及贯穿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环节应用,从而保证农业信息的畅通,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农业产的健康发展。
我国当前农业要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必须大幅度提高的农业产的社会化水平,特别是劳动者养老的社会化是保证农业产业社会,是实现我国农业规模化的前提和基层,从而农业投资增加,实现农业产业升级。
房地产行业
6月房地产行业月度投资总额8623亿元,月度投资同比增长3.40%,增幅有所回升,但是仍保持低位,投资增幅较上年下降9.07%,当月房地产投资比重占国内月度投资比重总额的17.70%,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中央反腐,金融部门对房地产信贷趋于理性,国内通货膨胀的趋缓,房地产投资趋于理性化,带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和所占比重的均为最近5年的低位水平。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挤出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各地信息来看,受上届政府政策推动通货膨胀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存在过度投资现象,不仅导致各地的空城频现,更是导致各地的房源待售面积大增,各地出现烂尾楼现象比比皆是,导致民众上访、围堵地方政府领导要求解决已售楼房迟迟不能如期交工的问题,导致各地县市级政府面临严重的维稳压力,需要引起中央的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伴随未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可以为二三产业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土地等基本生产者资料,同时为全社会居民提供充裕的农产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将会得到有效推进,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对房地产的消费有一定的吸纳能力,有用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吸纳当前的城镇地区的过渡的房地产的严重的相对过剩,提升农村地区的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是解决当期房地产行业的困境的重要的手段和措施。
未来1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房地产行业对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事关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政府及金融系统对房地产的行业支持必须理性的,防范房地产行业继续受腐败等非理性因素控制,形成危害总体经济健康的发展的倾向。
生产和供应。6月,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为2150万平米,同比下降42.16%,累计9800万平米,同比下降33.8%;2011年6月份以来,面对房地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不断积累,国家加强对新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调控,一定程度是抑制了房地产风险的积累。1-5月的累计土地购置面积为7为2006年以来的同期最低的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2014年9月以来美元的强力升值,不少资金为追求投资资金的收益由国内房地产转向美元资产的投资,投向证券行业投资,从而抑制了国内土地和房地产的投资,并带来房地产行业的相对苦难。
9月土地成交价款674亿元,同比下降37.42%。累计土地购置成本为2866亿元;同比下降28.90%;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的土地购置金额,土地购置金额的下降,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对困难。但是减少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积累,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依据购置面积的和金额折算的6月购置土地成本3135元/平米,同比增长8.19%,环比下降10.10%。累计土地购置成本为3135元/平米,同比增长7.42%。
面对当前全球宏观经济背景下,土地价格较上年同期依然呈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反映中央和地方政府仍在继续对房地产进行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使得我们的经济总体缺乏弹性,影响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有效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形成和发展是抑制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投机的重要措施,央行通过维护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确保经济的稳定对于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房屋建设方面,6月末,年度房屋施工总面积为63.76亿平米,同比增长4.3%,当月新增施工面20660万平米,同比下降15.3%;月度施工面积同比降幅的缩小和环比连续较快增长,显示房地产行业的开始从谷底反弹,国内经济增长也基本开始谷底反弹,当月新增施工面积的下滑利于挤压行业过渡泡沫,同时也减少了建筑行业农民工用工需求,抑制了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地区需求能力增长。依据当月投资总额和房屋施工面积测算截止月的累计单位面积房屋建造投入成本平均689元/平米,同比增长0.32%,月度投资成本5645元/平米,较上年同期增长26.74%,处于历史的最高水平。
截止6月末,累计竣工面积为3.29亿平米,同比下降13.8%,其中,商品住宅累计竣工商品房面积为2.44亿平米,较上年同期下降16.5%,商品住宅面积占到全部房屋竣工面积的73.93%,比重较上年下降2.39个百分点。当月竣工面积为6330万平米,处于历史的低位水平,同比下降15.77%,上半年以来的竣工面积的持续同比下降利于挤压地产中的过渡的泡沫因素,消费房地产行业的中的不稳定因素。
当前地产企业故意拖延竣工时间对购房者的利益产生的明显侵害,消费者应该积极维护应有权益;主管部门应该要求地产商按期完成工程,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全国各地地方县级、区级政府遇到购房者维权围堵政府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要因素之一。
销售方面:6月全国商品房新房销售面积为1426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16.05%,连续3个月同比销售面积增长,环比连续2个月出现一定幅度上涨。销售额来看,6月销售金额为9850亿元,同比上涨32.1%,环比增长47.68%。销售金额涨幅明显高于销售面积的增速,新房销售价格持续明显的上涨,新房销售价格6904元/平米,同比上涨13.79%,环比下降0.52%,新房销售价格同比明显上涨,但是环比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价格下降促进的房地产的销售。鉴于中国的房价过高,当前多部门联合出台刺激房产消费影响不会明显,房地产回归市场化使历史的必然,房地产价格真正实现逐步的回落,消除其中的泡沫是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房地产继续应给在顺势推出优惠措施,促进房屋销售。消除企业的风险和行业的风险,从而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行业的盈利状况来看:综合建造成本、土地价格和房屋的销售价格,单位产品的利润依然明显,单位产品的毛利率依然在46.98%,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行业投资、销售收入的比较来看、截至6月末投资超出行业销售总额9696亿元,房地产行业继续成为社会资金的吸纳者,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行业吸纳导致所在区社会总需求下降,影响的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待售商品方面及房屋均价,月末行业的存货总额达到45383亿元,较上年年度新增商品房屋总价值为6598亿元,考虑年度投入与销售收入的差额,行业的累计的年度净亏损为3098亿元,行业投入的成本利润率为-7.05%,考虑行业的大量存货存在的跌价风险,可能导致行业的亏损的呈现。
面对行业风险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控制,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大销售的推进力度,积极有效的推进房屋销售。
新房待售面积方面:统计局公布新房待售面积却持续攀升,6月末全国新房待售面积达到65738万平米,同比增长20.8%,新房待售面积再创历史新高。按照当月的销售进度,全国新房可供销售4.61个月,库存和销售比同比上涨4.08%。其中,商品住宅方面待售面积为43025万平米,同比提升19.3%;新房的库存销售比为5.22个月,同比下降14.11%。
面对全国新房销售的面积的持续攀升和库存销售比保持高位,房地产行业的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房屋销售,化解房屋高库存风险。待售房源可销售月数持续的同比持续提高,会对房价产生进一步压制作用,近几个月央行增加的货币投放,推高资产的价格,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带来的商品住宅库存销售比出现一定幅度的同比回落,表明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开始有所化解,会吸引部分证券市场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为防止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对总体经济的不利冲击,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和调控,让房价保持平稳或者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从而压低居民对房屋的投资需求,让房屋回归居住功能的基本属性。国内物价的平稳,央行的理性的货币投放是保障物价房价平稳回落的关键之所在、更是保证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的关键。
从房地产行业资金的供应情况来看,截至6月末,行业资金的来源总量达到58948亿元,同比上涨0.1%,行业投资资金的到位率达142%,较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当月资金来源12982亿元,同比增长6.54%,月度资金到位率111%,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尽管房地产行业资金到位率出现下降,但是依然远远高于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连续两个月的同比增长,环比来看连续3个月行业资金来源增长,预计伴随商品住宅的库存/销售比的回落,进入资金的会进一步的增长,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的充裕带来房地产的投资增长,但是地产行业适度下调的销售价格,加快资金的周转,对企业和行业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房地产资金来源来看,自筹、定金与预付、银行现代、按揭贷款分别占比为40.45%、23.96%、18.37%、12.15%,合计比重达到94.93%;外资0.30%;其他方面资金供应来源为4.77%。
关于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32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1%,1-6月累计684亿美元,同比增长8.02%,外商投资增幅接近全部固定资产的投资增幅。从外商投资中国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并没有大量撤离中国,外资工厂的关闭只是全球的资源再配置。
外商投资行业分布来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高速增长。1-6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创新高,达63.5%;其中,金融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显著,同比分别增长426.7%、46.2%、和109.4%。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下降7.9%,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08.6亿美元,同比下降8.4%,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0.5%;其中,通讯系统设备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1.6%、71.9%和23.6%。外商投资不同行业的投资增幅反映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方向。从长远来看,农业和制造业的投资的下降不利于产业的升级,会导致总体经济竞争力的下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外投资方面,6月对外投资总额105.9亿美元,同比下降15.5%,累计对外投资5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基本均衡。但是对外投资增长速度较快,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我国将很快达到对外的净投资的局面。
从央行的统计来看,6月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558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466亿元、1092亿元。商务统计的数据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金额按照当月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892亿元和1539亿元,对外投资的央行和商务部统计存在一定差异。
央行统计实际投资和商务部的登记金额的差距需要引起监管的注意,加强和完善跨国投资监管,防止部分资金的投资为名,行投机人民币;或者以国际投资者的名义寻求国家的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优势的市场竞争地位,从而导致市场优势,导致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更要防范国际投资为名的国家资产的外海转移。
3、对外贸易
商品贸易方面,6月进出口商品总额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1.32%;扣除美元价值变化影响,进出口总额增长17.02%;按照当月平均汇率折算为20641亿元,同比下降2.0%。同国内总需求的持续较快上涨比较,使得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下降。当月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为22.2%,为历史的低位水平。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的持续下降降低我国经济总体活力,不利于总体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出口下降更是加剧我国经济产能过剩的状况,带来国内经济增长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般商品出口为1920亿美元,同比增长2.80%;进口1454.8亿美元,同比下降6.28%,扣除美元价值变化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1.14和12.86%。名义出口增幅变为正值,进口的金额增幅也将转为正值,下半年的总体经济将会明显的好转,贸易顺差为4654.4亿美元。按当月汇率折合人民币为2846.1亿元,顺差占当月社会总需求的3.06%。连续3个月的商品贸易的顺差占国内总需求处于高位状态,利于中国经济的好转。受到人民币对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滑导致进出口总额的下降。美元过快升值对以美元结算的国际经济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伴随美元的价格的区域稳定,对外贸易由下降转为上涨,外部环境的改善将会使得国内经济状况趋于明显的好转。
从进出口货物总量来看,6月进出口货物总量3.34亿吨,同比增长9.45%;其中,进口货物量2.00亿吨,同比增长5.44%;出口1.34亿吨,同比增长16.31%。2014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商品总量持续增加,利于国内生产和就业的发展。进口也是增长为主,利于下半年的经济好转。
1-6月累计进出口商品总量18.86亿吨,同比增长0.10%,其中进口11.34亿吨,下降4.69%,出口7.52亿吨,增长8.32%,进口商品的数量下降,出口商品的增长,同我国商品贸易的持续顺差相一致。监管运输工具数量增幅同比小幅下降1.03%,同商品的进出口总量贸易量的变动情况基本一致,认真核实商品进出口总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情况,确保中央经济决策的有效合理。
进出口货物同国内商品运输总量相比,6月进出口商品总量占到全国商品运输总量的8.77%,但是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社总需求22.2%;需要我们认真核实实际的贸易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国内沿海贸易商品量27853万吨,占到进出口总量的83%。边境口岸贸易总量555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57%,边境贸易出现较快增长。
从主要商品进出口来看,6月原油进口2949万吨,同比增长26.68%,进口金额133.66亿美元,同比下降26.16%,进口均价453美元/吨,较上年下降41.71%;进口总额占到进口总额的9.19%;原油及各类石油制品进口总量3707万吨,同比增长27.78%,总金额170.25亿美元,同比下降23.49%,占到进口总额的11.70%,原油及其制品的进口额大幅增长推动中国进出口总量和总额的回升,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利于国内总体经济成本的下降,利于。其次,农产品的进口总额的108.7亿美元,同比增长9.4%,占到我国进口总额的7.47%,农产品进口比重再创我国商品进口比重历史新高;2015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在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保持高位水平;矿产品的进口总额69.96亿美元,为进口总额的4.8%。大宗原料的进口额的明显下降带来的我国进口贸易的顺差的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成本的下降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值得关注的,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在我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要求我们必须设法提高国内农业生产力水平,防范未来全球农产品短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服务贸易方面,依据外管局服务贸易的统计,6月服务贸易出口总额207亿美元,年度累计出口1119亿美元;月度进口355亿美元,累计进口2066亿美元,贸易逆差月度为148亿美元,逆差累计947亿美元。逆差月度同比增长65%,累计逆差增长61%;其中旅游、运输和知识产权三项月度逆差193亿美元,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重要意义。旅游贸易逆差最为明显,达到133亿元,人民币对外的持续升值,导致中国旅游产品的昂贵和国际旅游产品价格的下滑。
综合商品和服务的经常项目顺差6月317亿美元,1-6月累计总额1692亿美元。商品贸易产生的顺差被服务贸易逆差所抵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需要补充的短板,沿海自贸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的需求的各类制造业产的需求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利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从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1-6月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占到贸易总额的14.46%、14.18%和11.88%;较上年分别增长0.12个百分点、1.48个百分点和0.99个百分点。东亚地区的香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所占长得比重较高,达到26.84%,较上年的26.86%略有下降,其中韩国和台湾的比重的略有增长,日本、香港的比重的有所下降。
进口金额大幅下滑主要受到进口商品相对的市场化,美元的大幅升值导致这些商品的美元计价金额大幅下降。更重要人民币跟随美元的大幅升值也导致这些商品的国内价格下滑,从而带来进口企业延迟进口,美元的升值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值得高度关注。
从上图可以综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社总需求贡献发展趋势:
1、消费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的仍在持续的下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的核心问题。造成需求增长缓慢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的地区市场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偏低而无法启动。2015年国家普遍提高城镇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发放水平200-300以上,但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仅仅提高15元,这一水平根本无法实现起到启动农村地区的消费,相反进一步在制度和国家二次分配的层面认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显然有失基本公平原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居民老年退休金水平偏低,老年农民仍然必须依靠土地的经营作为维持基本的养老,阻碍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耕地无法有效流转,单纯依靠土地的经营年青的劳动者无法基本的收入水平,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不能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农业成为我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产业。
2、近期净出口对总需求的贡献明显增加,在政府不断的改革措施,推行贸易的便利化措施,使得贸易净出口的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出现明显的回升,利于2015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值得关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放缓,使得进出口总额占到国内的需求的比重不断的下降,不利于我国经济总体活力的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产能相对过剩的重要需求端因素之一,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快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便利我国国际商品贸易是推动经济增长,化解当前产能过剩的关键措施,应该作为2015年工作重点,成为长久的工作重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全球主要的国家的商品贸易中,2014年8月份以来的美元持续大幅升值时滞效应已经开始呈现,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将会显然相对困难的境地,防范美元升值给全球贸易和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关注。从近期的发展的状况的来看,美元价值的区域稳定,外贸形势也逐步趋稳,近期的对外贸易开始向好,同比增长开始提升为下半年的经济好转奠定基础。
服务贸易方面,是从近期的跟踪数据来看,服务贸易大量的逆差,不断抵消商品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的一般贸易国民总净收入的贡献大幅缩小,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航运、国际技术转让生产服务型的服务贸易,消费服务型的国际旅游,旅游业的发展是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后的重要的消费支出,伴随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旅游成为居民的重要的消费支出项目,人民币的对外的汇率变化,对国际旅游的支持有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人民币的对外持续升值,使得国际旅游变得相对便宜,带来旅游贸易逆差的大幅增长。
3、投资占到社会总需求的比重仍然呈现提升的态势,如果不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经济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启动,我国经济社会投资不断加剧国内产能过剩程度,大幅压低企业经营利润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要素价格提升、新增劳动者总量下降和劳动者再生产成本的提升将会严重程度制约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能力,抑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和产品的总需求的增长,也将大幅度压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持续增长的投资需求很难得到维持,目前一些产业的开始转向国际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型产业出现明显的向海外转移,将会抑制我国持续的投资增长拉动的经济增长的模式。
4、问题解决方式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金的转移支付,提高当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退休金的水平,从而迅速启动6.3亿人的农村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且有效实现农业产业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新增投资必须以大幅提升我国农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提升产品与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为目标。同时放开、放活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更好的为服务物质产品的生产服务和居民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的满足提升居民的各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三、关于国内产出和行业利润方面
统计数据显示,6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为6.8%;较上月有所提升;扣除工业品价格下降因素的影响,5月规模以上企业月度实际产出增长11.6%,1-6月累计增加值增幅为10.9%。3月份以来国内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转,同上年末预期基本一致,美元过渡升值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弱。
从电力的生产来看,6月全国发电量4745亿度,同比增长0.5%;1-6月全国累计27091亿吨,同比增长2.2%(按历史数据月度同比增长3.6%;累计同比增长3.6%;连续三个月保持3.5%以上增幅。)考虑1季度万元GDP电力消耗913度,较上同期下降6.2%水平。综合发电量的增幅和万元GDP的能耗变动,1-6月国内产出增长速度在9.8%,较上1季度明显出现提升,显示2季度的经济出现好转
从货运量来看,2015年6月货运量38.1亿吨,同比增长3.5%,累计货运量209亿吨,同比增长4.2%;按历史数据,月度货运量增幅为3.5%,累计月度增长4.0%(注:2014年5月起交通部调整统计方案,新方案缩小统计口径使得运输量和周转量有所下降,历史数据的参考的价值存在一定的问题)同口径月度增幅较2季度增幅低于的1季度增幅。货运量同比增速的下滑反映制造业的形势不很理想,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下滑对制造业额度生产形势产生的明显的不利影响。
从不同的运输方式来看,6月铁路货物运输量继续下降,月度货运量2.75亿吨,同比下降11.7%;累计货运量17.0亿吨,同比下降10.1%;持续下滑而且下滑幅度不断加大,导致铁路货运量的占比降到的7.2%。
铁路部门运输量持续下降反映铁路部门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下降,铁路部门的管理需要改善;铁路部门货物运输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第二产产出受到结构转型,出口增长放缓的影响,带来的大宗物资交易增长放缓;更重要的问题面垄断行业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味提高运费弥补货运量下降带来的运输下降,导致铁路部门的产业竞争优势不断伤逝,近期铁路货运量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能进一步下降,铁路部门的管理需要改善,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6月全国公路货年度货运量30.0亿吨,同比增长5.1%;累计运输量162.9亿吨,同比增长6.2%;公路运量占到全部运量的78.71%。水运年度运量5.3亿吨,同比增长3.5%;占到货运总量的14.08%;累计货运量29.2亿吨,同比增长3.3%。运输充分市场竞争的产业,发展较快,成为物质运输的主导部门
分区域来看,5月沿海主要港口年度货物吞吐量6.75亿吨,同比增长3.5%,沿海货物运输增幅低于总体增幅,显示的对外贸易的增长乏力。沿海港口的吞吐占到国内货物运输总量的17.72%。其中,外贸商品的吞吐量2.79亿吨,同比0.8%,外贸货物运输结束连续两年的下滑,外贸恢复增长利于后期的经济好转。沿海外贸品年度全国商品运输总量的7.31%,占到全国出口外贸商品总量的83.37%。
从货物的周转量来看,2015年6月全国货物周转量1.48万亿吨公里,同比下降2.1%,运输量增长,但是周转量下滑,货物运输距离缩短,减少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6月累计货物周转量8.60万亿吨公里,同比下降0.2%;货运周转量的下降显示一、二产业增长的放缓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6月铁路货物周转量的1899亿吨公里,同比下降14.1%;铁路货运周转量占全部货运周转量的12.82%,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1-6月累计货运周转量12050亿吨公里,同比下降11.4%。铁路货物运输的量和周转量的降幅扩大反映铁路部门在商品运输的方面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改善铁路部门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更好的让铁路部门服务于我们的经济发展,铁路部门从优化终端服务的网点布局和提升服务意识对于铁路服务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公路货运年度周转量541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7%;占到月度周转量的36.54%;水路的货物周转量7487亿吨公里,同比下降3.8%;占到全部货运周转的50.5%。港口强大货物吞吐量和周转能力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港口建设对国内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为沿海地级的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近期国家在沿海主要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立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如果运行良好,会对自贸试验区辐射区经济增长产生良好的拉动作用。
为推动总体经济的好转,提升总体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国家整体产业布局来看,外向型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型企业尽可能的在沿海港口加工区进行布局,同时鼓励内地的劳动力流向沿海出口加工区,实现临港出口加工区的产业集聚优势,推动临港产业区的全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内地产业布局要靠近原材料供应产区或者消费中心,从而减少产品流通成本,从切实有效降低流通费用占到我国GDP的份额。
货物运输里程来看,6月全国商品平均运输里程为389公里,较上年下降5.4%;分类型来看,铁路运输距离692公里,较上年下降2.68%;水路运输11396公里,较上年下降7.05%;公路运输距离181公里,较上年增长0.52%;民航运输距离3394公里,较上年增长2.91%。
从全国旅客运输量来看,6月客运总量17.8亿人,同比增长下降0.35%,累计客运量110.5亿人,同比增长0.76%,旅客运输人数同口径的保持较低的增速或者下降,显示服务业和商务活动的下滑;其中,铁路旅客运输量客运2.1亿人,同比增长9.7%,累计客运人数12.2亿人,同比增长9.0%;月度铁路客运占到全国客运总量的11.57%。公路客运15.2亿人,同比下降1.4%,占到全国客运总量的85.2%,水路和民航所占比重均不足2%。铁路对客运的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为明显,但是占比依然较低。
客运周转量来看,5月全国客运周转量为245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5.7%;累计周转量1.55万亿人公里,同比增长6.4%。其中,铁路客运周转量为92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6.1%,占到全国客运周转总量的37.74%;公路客运周转量958亿人公里,同比增长0.5%,占到全国客运周转量的38.0%;民航客运周转总量565亿人公里,较上年增长15.2%,为各类出行消费增长最快的出行方式,占到客运周转总量的23.01%;水路客运周转量不足1%。从客运里程来看,全国平均客运里程138公里,水路为26公里、公路63公里、铁路450公里,民航1660公里。铁路和水运运输距离出现缩短。
从物流产业的市场价值来看,2015年1-6月全国物流总额达到104.7万亿元,现价增幅为3.66%,不变价格增幅为5.7%;其中工业物流97.6万亿元。月度物流总额为20.2万亿元,同比增长9.78%;其中,6月社会物流总额为全社会总需求的2.17倍,较上年下降3.02%;累计物流总额为社会总需求的2.65倍;同比下降9.88%。物流总额与社会总需求的比值的下降,反应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设法降低的流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为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的重要措施。上半年物流总额/GDP现值的比值为3.53,同比下降6.1%,就物流行业来看,百元物流总额的成本也降4.58元。
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来看,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441.8亿元。同口径数据来看,同比下降0.7%,降幅明显缩小,但是仍在下降;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1.2%,股份制企业下降1.7%,集体企业利润重新下降,降幅为0.1%,带动全社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的较大幅度下降;外资企业增长4.2%、私营企业利润增长6.3%、同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利润下滑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没有及时调整,带来企业的经营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相反外资、私营及时调整使得利润出现回升。其中,私营企业利润总额9771亿元,占到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4.4%;外资企业利润总额7217亿元,占到全部工业企业利润的25.4%。
6月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月度营业收入为98840亿元,同比增0.65%,利润总额5894亿元,月度利润率5.96%,较前几个月有回升,较上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工业企业的月度利润率来看,5-6月份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好转。
考虑价格下降的因素影响,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际产出的增长5.32%,6月产出增长率为5.45%,工业企业增长率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同限额以上企业的销售增长状况基本一致;两者的较低的增长速度显示国内经济的相对困难。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6月末规模企业应收账款109751亿元,同比增长7.9%;库存额38115亿元,同比增长7.7%;应收账款为月度营业收入的109.22%,月末产成品库存为月度营业的38.56%,月末库存和应收账款之和达到147.78%,流动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0.2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应收率大幅提升,面对工业品价格的回落,企业应收率大幅提升会导致企业的呆坏账大幅增长,同时存货大幅增长也将会带来的企业账面资产下降,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持续提升,面对总体环境的恶化,企业的需要更加重视诚信经营,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行。企业商品库存天数为14.9天,企业商品库存天数较上年同期出现增长,但是较年初明显的回落。
四、财政收支状况
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35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9%,同口径增长12.1%,增幅比5月份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54亿元,增长17.9%,同口径增长17.7%,增幅较高主要是部分机构集中上缴利润增加较多;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81亿元,增长11.2%,同口径增长8.3%,增幅比前几个月明显回升,主要是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回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976亿元,同比增长10.8%。
当月财政收入占到社会总需求的16.49%,略高于去年水平,但是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的持续下降,反映当前的政府让利于民,利于国内经济持续回升。
分项情况来看,国内增值税2986亿元,同比增长2.1%,扣除生产者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较上年增长的6.92%,1-6月累计增大为2.43,扣除出厂价格因素的因素实际择增长7.03%。国内消费税861亿元,同比增长31.25%,高档消费消费品消费增长带来消费税增长明显,当前高档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价格回落,从而进口高档消费品消费增长,从而带来消费税的增长。营业税1711亿元,同比增长11.54%。企业所得税为2740亿元,同比下降17.50%;6月企业的所得税的大幅增长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明显好转。个税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28.04%,个税收入增长反映居民收入的增长,利于社会总需求和居民储蓄的增长,为后期的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如果不存征过头税的现象,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较快增长显示国家的减税后期的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上涨,利于后期的国内总需求的增长,为下半年的经济状况好转奠定需求基础。
关税方面来看,进口环节税收明显下降,跟进口商品价格下滑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月度总额为1001亿元,同比下降12.58%、进口关税月度收入216亿美元,同比下降9.26%,2014年8月美元的大幅升值导致商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下滑,从而带着进口环节税收的下降,6月的下滑速度开始缩小,伴随美元价值的区域稳定,贸易形势将会逐步趋于好转。出口方面,出口退税1337亿元,同比下降增长9.41%,出口退税从新出现增长,反应出口形势的开始好转。
6月财政支出18814亿元,同比13.87%。财政支出占到社会总需求的20.23%。累计支出77288,占到累计总需求的19.57%,为历史同期的低位水平,盈余2312亿元,为国内总需求的总额0.59%,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减少政府财政出,尤其逐步缩减政府的直接经济职能是减少政府经济腐败的有效措施,也是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提升整体经济效率的关键,利于未来经济健康发展。政府退出竞争性行业如医药制药、住房建设、粮油储备、交通运输中的非路网建设部分、电力与信息技术中的非网络建设部分均为竞争性产业,应交由市场来解决;医疗卫生中的大病应有商业保险解决,而非政府包办,否则将会带来严重医疗利益的寻租,从而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和财政负担的大幅。
国家财政投入将更多资金用于农业(包括生态环境)、教育、基础研究、基础设施等社会基础方面的投资,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提升中国经济全球综合竞争能力,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全球资本、智力资源向中国流动,提升中国经济总体水平和总体的竞争能力。医疗卫生和营养保健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方面应该更多的通过市场的化的手段进行投资,提高社会经济增长资源的投入效率的提升,减少的公共资源投入过程中的权利寻租。
表2 财政收支盈余及其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2015.6
单位:亿元,%
年度 |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
财政盈余 |
|||||||
月度 |
占总比 |
累计 |
占比 |
月度 |
占比 |
累计 |
占比 |
累计 |
占比 |
|
2011 |
10056 |
19.97 |
56876 |
26.95 |
9912.1 |
19.69 |
44435 |
21.05 |
12,441 |
5.89 |
2012 |
11040 |
18.29 |
63795 |
25.35 |
12,724 |
21.07 |
53893 |
21.42 |
9,902 |
3.94 |
2013 |
12377 |
17.53 |
68591 |
22.95 |
13,104 |
18.56 |
59714 |
19.98 |
8,877 |
2.97 |
2014 |
13461 |
16.38 |
74638 |
21.74 |
16,522 |
20.11 |
69154 |
20.15 |
5,484 |
1.60 |
2015 |
15335 |
16.49 |
79600 |
20.16 |
18,814 |
20.23 |
77288 |
19.57 |
2,312 |
0.59 |
五、国内收入分配格局
2015年1-6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分别为29.69亿元、15.20亿元、7.96万亿元,较上年10.34%、6.02%、6.65%;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政府和居民收入为企业的收入,相应的1-6月企业收入为6.5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7.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为2.84万亿,较上年下降0.73%;非工业企业收入为3.69万亿,较上年增长64.42%。
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分别为5980亿元、235.3亿元、18533亿元、72417亿元和9771亿元,按历史数据,较上年依次下降21.45%、32.58%和上涨9.58%、4.32%、7.32%。
国内的收入构成来看,居民收入51.19%、政府收入为26.81%、企业收入占比22.00%。企业收入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收入占比9.58%,占到全部企业的收入的43.56%。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明显下降,分别下降2.09个百分点和0.93个百分点,企业占比提升3.01个百分点。税制改革使得企业的利润大幅提升,所占比重的明显提升,万众创业行的带来的居民收入更多转向经营收入成为企业的利润,但是统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更加有效的反映国内经济的健康状况。
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工业企业的利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8%,较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非工业企业的利润占比12.41%,较上年提升2.41%。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1%、0.08%、6.25%、2.43%和3.29%,较上年分别下降0.82个百分点、0.05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0.14个百分点和0.09个百分点。
从分类企业利润历史数据的变化的情况的变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公有制类型的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分别下降21.45%和32.58%。公有制企业的利润的大幅下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严厉打击管理层和监管机构的相互勾结侵吞公有财富的行为,尽快对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采取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国有、集体经济的管理,特别采取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决策制度、规范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分配制度,防范管理层的寻租,提升公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提升大型国有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六、货币金融市场
初步统计,2015年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6万亿元,比上月多6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64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240亿元,同比多增244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60亿元,同比多增20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414亿元,同比少增13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536亿元,同比少增66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471亿元,同比减少247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2082亿元,同比少53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355亿元,同比多1197亿元。
年度累计总规模87134亿元,较上年减少17.48%。累计社会总规模持续保持低位水平,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对物价,尤其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社会融资规模的减少可以推动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的营销管理有重要意义,大型企业的通过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善企业供应链、价值链的管理提升的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水平,提升中国经济的安全保证能力。
年度社会融资总规模同比下降对于物价的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企业的利润率产生较强的压制作用。会使得低效率的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企业必须设法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货币方面,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高1.0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5.61万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同比增长2.9%。2015年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655亿元。6月资金的回笼对7月的物价和股市资金的供应产生重要的压制作用,带来6月CPI增幅回落,PPI降幅扩大(注:本月M2同比增速根据可比口径计算。按照历史数据的增速为10.23%,增幅出现提升,央行对总体的货币投放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合央行5月末国内信贷和国外净资产所形成的央行货币总投放为149.4万亿,较上年增长14.44%,连续两个月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为2012年以来的中国的货币总体投放增速。央行4月份调整银行准备金率带来的M3增速的提升,央行货币总投放的增速的修正对于企业的经营利润率、物价总水平和房价、地价、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均会产生的明显影响。
从年度的货币投放来看,2015年1-5月货币总供应量为12.9万亿,较上年增长31.92%。货币供应总量的供应较快增长带来的股市上半年较快的上涨。
从构成来看,国内供应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国际社会供应增长形成较低的增长速度,同比增幅分别为17.99%和1.92%。央行海外净资产增长速度的下滑反映,央行降低海外资产的购买速度,人民币对外升值压力减小,在经常性账户出现顺差的背景下,央行大量售出海外资产带着央行资产的海外竞争增幅下滑,国内货币保持较快增长的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的明显的冲击。
国内货币投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从政府、非金融机构、央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三种类型社会机构的货币增幅分别为31.77%、13.99%和42.95%。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占有货币投放快速增长,特别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是近期国内证券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推定力量。
上届政府一边喊调控物价,一边大开货币闸门大量注水,导致的资产与房产价格飙升,社会腐败加剧。
过去两届政府地产商和官僚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导致中国房价持续疯狂上涨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导致这一集团疯狂的非法的掠夺大量的社会财富,产生的大量的社会矛盾的积蓄。当前反腐应该彻底瓦解这一利益共同体,给房地产行业推向真正市场化,允许当前不同百姓无法的接受的房价稳步回落,逐步化解过去两届政府失职所导致的房地产的疯狂导致的极大社会矛盾的积蓄,从而实现的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央行较快货币投放仅在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快速流动,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是当前国内一方面货币泛滥,同时实体经济资金困难的真正原因,导致国内经济的过渡金融深化,不断推动金融泡沫的膨大,金融泡沫的过渡膨胀会带来短时间的经济体系资产链条的崩裂,导致经济危机的最终爆发,2011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不断加强的金融深化增长到来国内虚拟经济泡沫的持续扩张需要引起当心,带来1年来国内的股指翻一翻还要多,使得国内股市价值远远偏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到来严重的金融泡沫,需要引起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防范国内股市近逼地产泡沫导致国内经济风险的无限放大,从而导致我国经济风险急剧扩张。
6月下旬的股市大跌实质就是过度金融深化所致的泡沫的部分被刺破,导致近期中国股市的持续的下滑,证监会和央行必须时时关注的虚拟经济泡沫的发展的状况,防范虚拟经济的泡沫的刺破;本周的央行计划救市将会游侠阻止中国证券价格的过快的下滑,防范泡沫的进一步被刺破,确保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
为防范当前股市的过渡下滑央行必须保持各部门货币的投放相对均衡发展,从而保证总体市场的相对稳定。
对比上半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国内信贷总额、央行货币总投放来看,当前央行政策存在严重的失灵,央行货币投放大幅增长同社会融资大幅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社会融资的大幅下降带来的现实的和实际的社会总需求的大幅下降,实体经济实际产出下降,同时央行实际货币大幅增长进入政府和金融机构导致政府和银行间的货币泛滥,从而导致股市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是当前央行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近期的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资金供应银行和政府体系内部循环,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高度重视。
银行间的货币交易与市场利率
银行业间的大额的货币交易量和利率作为国内货币市场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的交易的最终体现。从货币供应总量与货币交易总量的比较关系、货币交易总量通过国内经济交易总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国内的货币的供应是否同经济的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201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32.57万亿元,日均成交1.91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79.4%。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37.7%、88.0%和83.5%。银行间的货币交易创下历史新高,加剧经济的金融深化,便利企业的融资,同时加剧的证券市场的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6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4%,比上月高0.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4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1%,比上月高0.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48个百分点。
银行间借贷利率回升,反映国内货币供应减少,加速现券和回购交易的推进,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弱,资金仅在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运作,不利于实体经济及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年度货币交易量同央行的年度货币总投放相比来看,1-6月累计货币交易量为央行年度货币供应总量的17.86倍,较上年同期提高22.72%;1-4月货币交易量与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较来看,货币交易占到全社会物流总额的61.87%,较上年提高67.82%。
跨境货币结算
跨境货币结算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金融交易状况。
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37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53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06%和39.09%;2015年上半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万亿元、3711亿元、1670亿元、4866亿元。
从交易的变化情况来看,2014年11月份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增幅大幅下滑,其中的1月、3月出现小幅下滑,6月的开始跨境结算为6590亿元,同比增长16.00%,月度投资1558亿元,同比增长27.60%。6月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结算继续表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交易量的大幅增长,需要加强对人民币的国际交易加强监管,防范国际资本炒作人民币对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监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七、人民币的汇率和价值及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方面,截止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6938.38亿美元,同比下降7.50%,环比下降0.47%,2015年以来外汇储备持续同比下降,环比在8月份美元大幅升值后开始出现基本是下降为主导,仅在4月国内出现小幅增长;较上年末下降1491.8亿美元,降幅为2.94%%,较上年同期下降5.52%%。同期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顺差总额为1692亿美元,同期资本项目资产外流总额达到3184亿美元,为上年末外汇储备总额的8.28%。2014年下半年以来外汇储备仅有的8月和4月出现小幅增长,其余月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半年美元的过快升值,人民币继续跟随美元导致的央行外汇资产大量外流。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本项目下央行资本净流出,导致央行的被动回收大量的人民币,从而导致央行在外资产增幅大幅下滑,导致央行货币投放增速放缓,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均衡,导致国内企业的经营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
人民币价值方面
7月人民币对美元环比贬值、同比均小幅升值,连续两个月对美元小幅贬值。2014年4月份以来的美元持续环比升值,推动美元的同比升值的大幅提高,同比增幅超过金融危机期间的同比增幅。人民币跟随美元价值的变化对外、对内升值明显,人民币大幅升值不仅严重压低国内的商品和资产的价格,也影响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对外出口,服务贸易影响尤为严重。导致3、4月我国对外贸易出现明显的名义金额大幅下降,对国内出口导向性企业产生严重的打压。
7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对6.1167元人民币,对美元同比升值0.65%,环比贬值0.01%;连续4个月的同比升值,抑制企业利润同比回升,环比贬值;同期美元综合指数为96.89%,同比升值20.26%,环比升值1.82%,综合美元价值和人民币对美元价值的变化,人民币对外总体环比升值1.81%,同比升值20.91%。人民币跟随美元国内经济更加的困难,从7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7月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下降尤为明显,下降0.7个百分点。持续升值带来大量的国际资本回流到美元,对美元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总需求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美元升值也对美元定价的商品和资产价格产生压制,导致美国企业的资产和收入产生压制,对美国经济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国际重要商品:纽约原油折合为375美元/吨,伦敦原油者416美元/吨,国际原油月度均价为395美元/吨,同比下降48.74%,环比下降12.84%,扣除美元价值影响的实际价格环比下降11.02%,同比下降28.48%,存在明显的汇率超调现象。黄金方面综合上海与伦敦现货月度均价折合人民币价格分别为全球均价为227.00元/克和222.98元/克,均值为234.99元/克,较上月下降3.98%;同比下降4.08%,黄金价格降幅低于人民币升值幅度,从黄金价格的变动幅度来看,近一年来人民币存在过渡的升值,人民币的过渡升值导致国内企业经营的相对困难,更是加剧的出口企业的经营难度。
国际市场的主要货币,环比变化来看,7月美元对主要货币涨跌互现对人民币、印度卢比、加元、澳元和日元呈现不同程度的升值,升值幅度从0.03%到2.33%;对日元升值的幅度最为明显,上述主要货币整体升值0.64%。同比来看美元对全球各主要货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值,对澳元、日元、欧元、加元升值幅度分别为21.38%、21.18%、21.08%和14.23%。平均升值19.47%,为本轮最大的同比升值幅度。国际市场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带来人民币对外升值,从而带着中国经济相对困难。
国内方面,央行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来看,月度环比对于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涨跌互现。其中,对日元、英镑、港币、美元、小幅贬值,分别贬值0.43%、0.12%、0.02%和0.01%;对其余货币呈现一定幅度的升值,人民币对卢布、新西兰元、加元、澳元升值相对明显,升值幅度分别为4.95%、4.95%、3.60%和3.54%,其余货币价值变动幅度均在2%以内,总体算术平均值为2.13%,按照1季度主要货币的交易权重考虑没人民币环比对外升值0.09%,人民币4月、5月的环比对外升值将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环比增幅下降。
同比来看,月度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值。其中,对卢布、澳元、欧元、日元、加元和林吉特升值幅度均在在15%以上,分别为39.43%、21.31%、19.14%、17.90%、16.93%和15.95%;总体的算术平均值为15.71%,为本轮货币升值幅度的最明显的升值幅度,加权平均升值幅度为1.58%。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的大幅升值带来的中国对各主要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均呈现明显的下降。国际市场的货币价值的相对变化反应各国经济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总体的来看日本、欧洲、加、澳等主要的国家的经济状况依然相对困难。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将会抑制这些国家对全球商品的需求,导致世界经济的相对困难,中国、印度和美国的货币价值相对稳定,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
八、通货膨胀压力及未来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1、通货膨胀压力的变化
一国通胀压力可以用不同时期国内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超出国内的总需求倍数来反映。这一比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水平,但是同一国家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出该国通胀压力水平的变化情况。另外年末各类货币供应总量同年度GDP的比值也决定总体价格水平和当年的通货膨胀压力水平。
从2010-2014年年末国内年度总需求与不同层次的货币投放的比较来看,M3/DG、M2/DG年度的物价水平同货币的供应优质密切的关系。
表3 央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投放与国内累计总需求的比较,5月末
年度 |
M3/GD |
M2/GD |
M1/GD |
2010年 |
4.29 |
3.86 |
1.38 |
2011年 |
4.14 |
3.70 |
1.30 |
2012年 |
4.01 |
3.68 |
1.14 |
2013年 |
3.82 |
3.53 |
1.05 |
2014年 |
3.80 |
3.52 |
0.99 |
2015年 |
3.78 |
3.38 |
0.90 |
注:M3为“央行国内信贷+国外净资产”
从不同年的GDP与不同层次的货币投放情况,M1/GDP和M0/GDP同物价指数有密切关系,这两的比值越低,国内的物价指数会比较低;M2/GDP和M3/GDP同的价格实际水平关系更为密切,鉴于这两比值始终的在提高,我们的国内实际价格水平仍在继续上涨,只是我们的上涨幅度比较低了一些。
从6月央行不同类型的货币投放与当月总需求的比较来,5月的通货膨胀压力为2010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面对当前我国严重偏高的物价的水平,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利于居民的实际需求的提升,利于我国经济状况好转。
从总体的货币投放增速及年度国内GDP的总值的预期,全年国内物价总水平仍将继续有所提高。
预计年末央行货币总投放M3/GDP年度预计处于高位,推动资本虚拟资本的价格上涨,年度房价继续保持历史高位,证券市场的价格持续的快速上涨。但是去年7、8月份以来的过快的上涨,带来的资本市场的风险增长,到来近期股指价格回落;M2/GDP预计保持低位,带来CPI和PPI的保持低为状态。
表4 年末货币供应与年度GDP现值的比较
年度 |
M3/GDP现值 |
M2/GDP现值 |
M1/GDP现值 |
M0/GDP现值 |
2001 |
1.29 |
1.21 |
0.48 |
0.13 |
2002 |
1.67 |
1.52 |
0.59 |
0.14 |
2003 |
1.76 |
1.61 |
0.62 |
0.15 |
2004 |
1.73 |
1.57 |
0.60 |
0.13 |
2005 |
1.76 |
1.60 |
0.58 |
0.13 |
2006 |
1.80 |
1.60 |
0.58 |
0.13 |
2007 |
1.80 |
1.52 |
0.57 |
0.11 |
2008 |
1.78 |
1.51 |
0.53 |
0.11 |
2009 |
2.03 |
1.79 |
0.65 |
0.11 |
2010 |
2.03 |
1.81 |
0.66 |
0.11 |
2011 |
1.99 |
1.80 |
0.61 |
0.11 |
2012 |
2.05 |
1.88 |
0.59 |
0.11 |
2013 |
2.12 |
1.95 |
0.59 |
0.10 |
2014 |
2.15 |
1.93 |
0.55 |
0.09 |
2015 |
2.23 |
1.79 |
0.52 |
0.09 |
2、2015年物价及宏观经济走势分析预测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从月度社会总需求来看,6月总体实际需求增长11.80%,其中,国内实际增长11.10%,较历史同期明显的放缓,但是较上月增长速度有所提升,1-6月累计的社会总需求为近年来的同期的低位水平,但是高于上年同期的增长的水平,实际总需求增长水平的提升显示实际的经济好转,2014年8月份以来美元带动下的货币升值抑制的国有名义需求的增长,抑制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总需求的发展情况来看,当期我国经济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好转。
从需求的构成的来看,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支出所占的比重,对于国内总需求增长速度的提升有重要影响,降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利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的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下半年城乡居民退休金的提高会对总需求的增长产生一定的推动;全部企业的利润的大幅增长也会打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推动国内的总体经济的有效增长。
物价水平来看,预计7月的CPI环比出现环比降幅为0.2%左右,同比涨幅降至上涨1.8%左右,累计上涨1.4%;PPI方面受到货币升值的影响,继续出现下滑,预计7月环比的-0.6%;同比下降6.4%,累计下降4.67%,工业品价格继续回落影响国内工业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水平。
预计全年CPI在2.0%左右,全年社会总需求会保持的保持16%左右增长速度,总需求达到90.5万亿,实际增幅为12.0%;年度GDP到达70.0万亿元,名义增幅为10%,实际增幅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