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晚稻总产同比持平,区域性减产成定局
经农业、粮食等部门初步调查,荆州市今年中晚稻种植面积431万亩,亩产535公斤,预计总产230585万公斤,商品量141733万公斤,与去年相比,面积增加10万亩,增幅2.4%;亩产减少13公斤,减幅2.4%;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但商品量增加4430万公斤,增幅3.2%,比近3年平均商品量增加5086万公斤,增幅3.7%。
预测依据:一是种植面积增加;二是近期稻飞虱发生严重,中晚稻特别是中稻长势不稳定,虫灾防治不及时的农户或地区减产甚至绝收已成定局,最终产量与后期气候变化以及各地旱灾虫害防治结果紧密相关。
二、多元主体参与收购,民营企业主导市场
从今年早稻收购来看,荆州市中晚稻收购主体继续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储备企业、国有购销企业和外地客户等五类企业组成,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基本民营化,组成经营联合体,主导收购市场。据调查统计,该市国有粮食企业拟代购、代储、轮换共37719万公斤,约占27%;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拟收购35433万公斤,约占25%;粮食加工企业拟收购28347万公斤,约占20%;其他粮食企业拟收购21250万公斤,约占15%;其他市场主体收购18984万公斤,占13%。
三、托市政策效应彰显,收购价格高位运作
从近年收购形势来看,国家托市收购作用明显,既保护了粮农利益,又加强了粮食宏观调控。集中竞拍不仅控制了销售粮源,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还有效拉动粮价上涨。如荆州市早稻一上市开秤价达0.72元/斤,个别县市已涨至0.78元/斤。近日,湖北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监利县华田农工贸有限公司竞买去年托市中稻为0.74元/斤。
近期该市各地中稻已开始零星上市,市场收购价0.745元/斤,也超过了最低收购价。考虑到主产区中晚稻产量大、收购量多、涉及面广而区域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等实际,预计今年国家仍会再次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预案,防止市场后期价格下跌而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预计收购前期市场价格高开高走,后期有所下跌,但不会低于0.72元/斤。
四、收购市场“两价”并行,农发行信贷取向影响价格走势
今年荆州中晚稻收购是市场价和最低收购价“两价”并列,但收购前期市场价高于托市价,托市收购有价无市,后期价格走势将受农发行今年信贷政策及投放取向影响。以近两年为例:2004年,荆州农发行信贷投放以商业性贷款为主,中晚稻价格先扬后抑,国有购销企业经营亏损;2005年,该行大力支持托市收购,当年中晚稻市场价稳定在0.72元/斤以内。
由此可见,农发行商业性信贷资金进入,部分企业收购资金压力缓解,抢抓粮源抬高购价,拉动市场价格;政策性资金进入,商业性贷款减少,压制客户竞争和价格上涨。从荆州粮食企业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因改制未取得农发行贷款资格,而民营企业受规模限制贷款有限,农发行商业贷款投放相应减少,后市粮价走势可能因此受到打压而下跌。
五、市场竞争不可避免,收购时间相对集中
目前,荆州市各类粮食经营企业除坐点收购外,还纷纷采取订单收购、上门收购、委托收购等多种形式抢抓粮源,其它如代农保值储粮、粮食兑换农资等新型收购方式也被加工企业推广引用。
经调查,购销及初加工型企业普遍认为今年中晚稻市场形势与2004年类似,对收购持谨慎态度;但由于近期该市中稻稻飞虱发生严重,存在区域性减产现象,再加上今年湖北省内外储备企业加快储备粮轮入进度,预计收购开秤后,各地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储备企业之间会抢夺粮源,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目前,农民售粮主要通过个体粮商,个体粮商大多现买现卖,相对缩短收购时间。预计今年中晚稻收购高峰期将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