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风险增大。一是中晚稻收购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市场竞争激烈,个体经营者(加工企业)收购价格高开高走,收购价格高于中晚稻最低收购价(72元/ 50公斤)水平,入仓价达到74.5-75元/50公斤。但粮食入库质量比往年差,出米率低。加之县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相对落后,县外省外大米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市场经营风险增大。二是入库原粮水分高,国有粮食企业虽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但由于中晚稻自身特性和收获天气因素,水分控制在13.5%以内难实现。国有企业面临托市粮验收关,对高水分粮必须采取通风降水的办法控制在13.5%以内,必然导致水分减量增大,形成潜亏。
二、收购进度参差不齐,有喜有忧。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全行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均比上年同期增加,表现在主动介入积极性高,立足于更多地掌握粮源。如永新县国企收购今年已收购的中晚稻比上年增加96万公斤,其中7个单位同比增加,4个单位同比减少,1个单位未开秤与去年持平。不过,后续收购形势趋弱,难以形成收购高潮。
三、由于多无化的介入,粮源分散,难以形成垄断格局。国有企业改变“守株待兔”的收购理念,上门找粮收购,尽力收好粮管好粮。而非国有企业收购方式更灵活,没有季节性,质量要求不高,上门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转化与补库相结合,薄利多销,有利快销,购销业务长年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