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由于安徽省内大部分企业对粳稻市场把握不准,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粳稻经营发生大面积严重亏损,为了深入了解粳稻经营活动情况,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概况
2005年,在粳稻收购期间,市场竞争激烈,江浙沪等沿海粮食企业及当地部分民营企业纷纷抬价入市抢购,加之粳稻收获期间低温多雨,难以晾晒,水份高,致使收购质量难以把关,质次价高。收购的粳稻均价86元/百市斤,水份普遍在18%以上,高的超过20%,而且折斤不到位,粮食整晒损耗较大。
由于收购的粳稻质次价高,又没有把握最佳销售机遇,随着粮食市场行情的持续下滑,致使粳稻难以销售。而销往外地的粳稻价格高的77-78元/百市斤,低的只有67-68元/百市斤,平均价格72-73元/百市斤,每百市斤价亏近30元。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普遍不同程度存在“赌后市”、“等政策”等不正确想法,粮食销售积极性不高,进度不快。有的认为,今年,部分省市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价格可能会大幅度上扬;还有的认为,粳稻价格还要下滑,国家今年可能要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预案。
2、库存粮食保管任务重,仓容压力大。去年收购的粳稻基本没有销售,库存量大,且收购粳稻水份高质量差,加之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库存粮食保管任务重。早籼稻已经开镰,杂交稻、粳稻陆续登场,仓容压力逐步加大。
3、企业包袱越来越重。目前粳稻市场低迷,销售不畅,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逐月增加、粮质下降,企业将潜亏越来越大。
4、仍然存在市场意识淡薄,商机把握不准,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左顾右盼、反应迟疑,动作缓慢,错过了销售时机,造成亏损大增的被动局面。
三、意见和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破除“赌后市”、“等政策”等不正确想法,把积极开展粮食销售,实行“边购边销、薄利多销、以量取胜、规模经营”,切实增强风险意识。
2、树立信心,抢抓机遇。要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渠道,责任到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库存粮食销售掉,把价差亏损降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