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方籼稻产区早稻收割基本结束,由于前期降雨较多,晚稻栽插临近尾声,收割的早稻基本晾晒完毕,但农忙仍在进行。
目前各地早稻上市陆续开始增加,部分产区进入收购高峰期,但受灾较重的产区,收购仍然尚未进入旺季。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早稻生长季节有所推迟,收割期间大多数地区遭遇台风和暴雨,致使收割季节一再推迟;二是由于降雨和晚稻栽插,早稻翻晒也处于停顿,使得早稻上市季节也有所推迟;三是江西、湖南等主产区早稻丰收,上市售粮和收购形势相对较好,而广东、广西和福建等产区普遍受灾较重,部分地区严重减产,上市售粮和收购进度相对较慢;四是部分地区受灾,早稻行情高开略微高走,导致农民惜售心理趋于突出,上市售粮有所顾虑,售粮旺季有所推迟;五是市场看涨心理提升,收购竞争加剧。
在安徽、江西和湖北、湖南主产区,已于7月下旬初启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从目前情况看,收购势头相对较好。但总体而言,收购进度仍然较慢,收购旺季来得迟,收购价格提升。目前各地早稻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政策底价上,比上年高开3-5元/50公斤,且局部地区还有所上涨,尤其是优质早稻行情比较看好,呈一路上涨态势。另据市场监测,目前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地区常规早稻上门收购价在68-71元/50公斤左右,到库价基本在70-73元/50公斤。各地优质稻的行情变化较大,如江西优质稻禾盛10号上市后出现一路上扬的行情,目前的收购价均在84元以上,优质稻南极3号及嘉育948的收购价相对平稳,一般在72-76元之间;湖北省两优287的收购价有的地区已达到90元;湖南浏阳优质稻收购价格74-76元。
目前收购市场常规早稻主要以粮食部门收购为主,而优质早稻则以个体粮商和经营加工企业收购为主。今年早稻收购市场竞争相对激烈,表现在中储粮收购、地方储备收购、经营加工企业收购和个体粮商等多家竞争局面,部分地区还出现互相抢购粮源情况。
今年早稻收购与往年有所不同,尽管一些产区收购进度较快,质量较好,农民售粮和市场收购积极性较高的态势,但部分地区仍然表现出灾情重、质量降,进度慢、势头弱,竞争强、价格涨的特点。因此前期笔者预计的今年早稻收购季节有所推迟、收购旺季不如上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收购难度有所加大,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地区之间差异扩大等正在体现出来。
一方面,部分地区早稻生产灾情重、质量差。今年南方早稻产区基本上都遭遇受了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和病虫害等灾情;灾情影响品质下降,而上年早稻品质为多年来品质最好的一年。据有关信息显示,除旱灾相对往年轻外,其他灾情如台风、暴雨和病虫害都比往年重,尤其是台风暴雨所造成的灾害损失非常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春播春插时期,广西、广东、湖南和云南、四川等地区旱情比较严重,导致早稻面积未完成预期计划,特别是广西的南部和西部地区早稻面积减少比较明显;二是春播春插时期,局部地区遭遇阴雨和冰雹,秧苗受损严重,影响早稻面积下降和栽插后生长偏弱;三是生长中期5、6月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降雨,温度偏重于低,光照不足,影响有效分蘖,早稻长势偏弱;四是在6、7月份,局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时期,影响早稻孕穗灌浆和结实率;中后期特别是收割期间,早稻产区特别是福建、浙江、湖南和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遭遇多次台风暴雨和洪涝灾害,局部地区临近收割的早稻受淹,成熟的早稻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五是部分受灾较重的地区早稻减产严重,品质明显降低,芽谷、泥谷、空瘪谷等增加,出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南方销区以及部分主产区遭遇较重灾情是导致农民惜售和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方面,农民惜售心理加重,收购进度相对较慢,收购旺季相应推迟。上年在进入7月下旬后,粮食部门收购就开始陆续展开,而今年进入8月初后各地收购仍然比较平静,收购季节比往年延迟10天左右;由于降雨和行情变化,早稻上市和收购均比往上年来得迟,收购势头也比上年弱。原因一是今年早稻产区收割期间遭遇多次台风强降雨,与上年收割期天气晴朗相比相差较大;二是上年早稻收割晾晒在半个月的短期内全部结束,而今年早稻收割时间放慢,延续时间近一个月才基本完成;三是上年早稻生长中后期基本上是晴好天气,水份较低,而今年早稻生长中后期基本以降雨为主,水份偏高;四是今年晚稻也因早稻收割推迟而推迟,当前晚稻栽插仍未全部结束,因此早稻上市也受到较大影响;五是今年早稻上市前,稻米行情反弹回升,国内稻米行情基本稳定在政策底价之上,市场行情相对看好,也促使农民等待观望,惜售心理日渐加重;六是国家在2月底就公布了早稻收购政策,农民心中有数,价格过低不卖。
三方面,市场竞争相对呈强,而价格行情有所上涨。今年早稻收购主体增加,入市积极,市场竞争相对趋强,同时,早稻开秤价格高开略微高走。原因一是今年早稻预期减产,部分地区减产较重,导致市场看涨心理增强,行情看好,拉动各方入市收购;二是社会商品粮源减少,特别是经营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粮,而当前经营加工效益有所好转,导致经营加工企业等主体入市积极;三是部分地区减产,加上行情上涨,农民上市谨慎,市场粮源粮相对不足,造成部分地区抢购粮源;四是今年主产区收购主体增加,各方入市积极,竞争加剧,特别是国家储备企业、地方储备企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更高,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场面,收购难度有所加大;五是部分主产区近年库存水平降低,仓库闲置较多,而政策性收购效益较好,促进企业增强政策性收购积极性,部分收购点主动提高价格收购;六是销区受灾突出,本地收购难度加大,导致部分销区委托产区收购,开价较高,不断提升价格,导致产区收购价格也不断有所提升。
四方面,政策主导收购市场,收购行情影响后期销售行情。今年的早稻收购基本上呈政策市,政策价格成为市场行情的主导价格。一是国家较早制定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规定了早稻收购的最低价格,托市收购入市较早,农民定了心;二是今年早稻收购主体是国家储备企业,另外还有地方储备企业,收购点增加,今年执行预案的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4省取得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贷款资格的企业共1849家,同比增加256家。初步确定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委托收储为库点734家,同比增加124家,延伸收购点1607家,收购政策明朗,政策主导地位更明确;三是国家前期持续在安徽拍卖的上年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稻谷底价基本上在政策价格之上,比较稳定,调控作用也比较明显,而且近期决定继续在安徽拍卖,并适当提高拍卖底价,释放的市场信号非常明显;四是国家调控意图比较明显,即掌握大部分商品粮源,稳定提升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从今年以来稻谷持续拍卖和小麦收购来看,宏观调控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今年的政策收购行情将对后市稻米销售市场行情走势产生明显影响;六是早稻水分偏低,比较适合于储备,因此国家储备仍然主要以早稻为主,收购需求量大;七是今年收购资金到位早,到位及时,推动托市收购增强。
五方面,地区间、品种间差异有所扩大。今年由于各地受灾程度和早稻增减产情况不同,以及政策实施的差异,导致各地、各品种间行情走势有所不同。一是各产区受灾程度不一,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等销区受灾程度较重,行情走势相对较强,价格差异与主产区有所拉大,即使在部分产区也因灾情不一收购行情也有一定差别;二是销区减产,且供给不足需求,促使产销区供求矛盾扩大,销区与产区价格也相应拉大;三是当前早稻收购行情稳中有所看涨,虽然稻米市场行情也相对趋好,但相对而言,大米市场特别是晚稻米市场稍显偏弱;四是早稻中优质稻谷表现更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当前优质稻谷存量很少,优质稻米需求强盛,特别是中秋国庆即将来临,优质稻米需求将有明显增长,导致市场收购趋增,行情不断提升;五是政策收购主要以普通早稻为主,而市场收购则以优质稻谷为主,政策收购相对稳定,而市场收购相对呈强;六是9月份是节前商家组织粮源和学校开学后集团消费旺季,不仅对优质稻米需求较旺,而且对于普通早稻米和中晚稻米需求也较旺。
综上所述,后市稻米行情理应有所看好,特别是对于早稻收购行情和优质稻米行情更应相对看好。但在谨慎看好后市稻米行情的同时,也要注意市场风险。
后市早稻收购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其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国内稻米产需基本平衡,预计今年稻谷产量在1.84亿吨左右,与消费需求1.85亿吨相差不大,产需大体平衡;二是供给形势明显好转,稻米市场供强于求,市场供给充足,特别是早稻的库存量较大,仍然呈供大于求格局;三是夏粮持续丰收增产,小麦供求平衡有余,同为口粮品种,替代增强,且国储收购小麦数量庞大,部分既是小麦产区也是稻谷产区的省仓容有限,小麦收购将对早稻收购产生较大影响;四是早稻品种不同于小麦,早稻产量和存量相对分散,而小麦产量相对集中在农户手中,上市售粮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政策托市收购不太可能象小麦一样收购比重达到产量的近一半,收购的稻谷商品粮源最多也只能占到产量的30%左右,不可能全面掌控社会商品粮源;五是稻谷分多季生产,早稻减产,还有中稻和晚稻,相互替补的作用更强;六是早稻收购价格已经比上年高开60-100元/吨,如果再继续上涨,则将达到前年的价位,即在75元/50公斤以上,前年收购的早稻造成了后市不能顺价销售,影响很多经营加工企业出现亏损,教训比较深刻,应该吸取;七是政策主导收购市场,虽然对大米销售市场有所拉动,但大米销售市场还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消费市场仍然比国疲软,因此大米市场还是相对弱于稻谷收购市场行情,稻米差价不大,高价位收购的稻谷并不能高价位销售;八是各地执行政策收购价格,导致各地收购价格总体相差不大,影响后市流通;九是如果在较高价位收购,随着时间推移,库存成本提升,后市将难以顺价销售。
因此,后市市场各方应关注如下重点和采取如下经营策略:一是政策性收购只要还在合理价位内,大可放手收购,以掌握粮源为主;二是注意提价拉抬抢购所带来的风险;三是经营性收购应着重把握好时间、机会、品种、品质和收购方式等;四是关注早稻收购动态变化,关注晚稻生产形势变化,关注各地市场行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