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籼稻产区价格情况(二)

2006-08-02 09:533000

   热浪滚滚,稻穗飘香,又是一年的夏收时节。7月初1,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早稻调研小组一行数人在市场总裁冯小健的亲自带领下,跨越两湖大地,行程数千公里,考察了赣、鄂、湘三省稻谷主产区部分有代表性的市、县,通过和当地粮食部门领导及国有、民营粮食经营、加工企业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各地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情况如下表:


单位
托市收购量(T)
占总商品量%
已销售百分比%
销售方向%
早稻
中晚稻
早稻
中晚稻
储备轮换
销往外地或加工
本地加工企业
汉川市粮食局
1300
85000
90
57
50
20
80
中储粮汉川直属库
20000
13
100
阳新县粮食局
6000
16000
80
20
100
100
荆州市粮食局
20000
450000
12
36
30
50
50
公安县粮食局
42000
14
76
23
7
70
监利县粮食局
1060
120000
0.9
30
75
30
70
益阳粒粒晶粮食购销公司
10000
20000
80
18
80
40
60
丰城市粮食局
101456
19572
56
30
66
25
75
汉川市粮食局
1300
85000
90
57
50
20
80

  

二、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主要力量仍是基层粮食部门

国家启动最低收购政策后,国有基层粮食部门按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早籼稻占流通量80%以上,中、晚籼稻约占流通量的20-70%,有些县、市早稻收购占市场商品量比例较低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当地主要种植中稻、早稻种植面积较小,市场流通总量不大,市场容易消化;另一方面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较晚,大部分早稻都在政策启动前就已被民营个体低于0.7元/市斤价格收走,这些粮食一部分留作自己加工,一部分流向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中、晚稻因品种差别收购价格差异较大,一般优质品种收购价在0.85―0.9元/市斤,优良品种一般也在0.75元/市斤左右,民营个体主要收购早稻和中、晚稻的优质、优良品种,绝大多数中、晚稻优质、优良品种收购价都在最低收购价位以上运行,国家托市收购的都是常规品种,所以优质、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大的地区托市收购量占市场商品量比例较低,常规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托市收购比例较高。如公安县中、晚稻优质、优良产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超过80%,从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中、晚稻收购量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中储粮直属库由于库点较少,农民不能就近售粮,加上库容有限,即使其收购价格较最低收购价高0.02元/市斤,收购到的稻谷数量也还是有限的,所以也不可能承担具体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主要任务,实际在市场按最低价收购稻谷的最主要力量还是国家基层粮食部门。

三、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除粮食储备企业用作轮换外,用作口粮消费的80%以上最终都是流向民营加工企业,所以在销售上自然受市场影响较大。江西、湖南双季稻种植面积较大,湖北、安徽两省主要种植一季稻,而一季稻口感比晚稻要差,有些一季稻的常规品种市场销路甚至不如早稻,所以在最低收购价粮食中,江西、湖南两省的中、晚稻自然要比湖北、安徽两省的中稻畅销。

  由于最低收购稻谷国家按统一起拍价竞价销售,所以距销区交通便利,物流费用低的地区早稻竞价充分,物流费用高的地区早稻竞价自然清淡,但中、晚稻的销售受品质差异影响更大一些,一方面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中、晚稻及湖北、安徽两省的优质优良品种中、晚稻,收购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本身就是在按市场规律运作,另一方面托市收购的中、晚稻国有企业除一部分自己用作轮换外,大部分都是销给当地民营加工厂。这样在托市收购中质量、品种较好的中、晚稻好销,而收购质量较差的自然滞销。象汉川市托市收购的中、晚稻已销售50%,而处于同一地区的孝感市孝南区托市粮销售却还不到20%。当然,也还有一些非市场因素影响到最低收购价稻谷的销售:稻谷在收购入库过程中质量差异性较大(主要是水份、杂质、黄籼米、新、陈互混等),而销售清单只是注明国标三等,并没有标明质量的具体差异,买方粮源不明,自然不敢随便参加竞价,而有些存粮库点为谋取部门利益在稻谷出库、费用、计重等方面诸多刁难,这也使许多买方望粮兴叹,知难而止。

四、稻谷加工业产能过剩,利润微薄,粮食产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1、稻谷加工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形势下,产品差异化较小。

粮食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稻谷加工企业因各种原因大多处于停产、改制、变卖境地,而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象湖北监利县高峰时大小米厂700多家,湖南益阳市兰溪镇一条街上就有米厂120多家,这些米厂规模从日加工量20吨到200吨不等,大都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灵活,即购即产即销,以销定产,基本上没有库存(大多数企业只有少量成品库,没有原粮库),资金使用率高,很多是家庭作坊式企业,员工计件付酬,停产不用支付工资,经营成本低。这些民营企业迅速填补了国营加工企业退出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市场门槛低,大家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并且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是最主要的市场竞争手段,由此造成整个行业利润微薄。

2、稻谷加工行业规模化经营尚需时日

稻谷加工业规模大平均生产成本不一定低。当前日加工成品粮在50吨­―100吨的规模比较普遍,如果把企业规模从日加工成品粮100吨提高到200吨,并且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经营,则至少需要建设一个600吨至1000吨的原料仓库,占用百万元资金,而且加工成品粮200吨,则月需稻谷1万吨,需保证40万亩的种植面积(按种一季,亩产1200斤,商品率50%计算),需要增加原粮的运输成本,这些都增加了稻谷加工的边际成本,另外小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差,但他们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停产,行情好时开机,僵而不死;而大型企业在行情变化时如未能正确决策,则往往会一蹶不振,难振雄风,中国粮食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几年有一个波动,不可预测因素较多,大企业很难制订一个适应市场的长远规划,这也给了小企业的生存的土壤。

稻米产品市场差异化不大。由于稻谷生产还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程度不高,稻谷品种多异,一个县几十万亩稻田,水稻品种有几十个,物极必反,这反而造成稻谷加工企业粮源情况相同,加工出来的产品自然没有什么差异,规模大的企业和小企业产品没有差异,其利润也就自然差别不大了。产品利润差别不大,大企业经营成本却高于小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稻谷加工业规模化缺少市场动力,另外,中国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诚信缺失以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也限制了稻谷加工业规模化的发展。粮食产业化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粮食生产的市场化发展方向,粮食产业化就必须要提高粮食种植、生产、购销、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但在中国农村的生产水平局限下这条道路前景光明,成功到达目的地却要艰难跋涉,远非一日之功。

五、2006年托市收购情况分析

今年国家仍会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托市收购可能会有以下几点新的不同:

1、参与收购的市场主体增加。民营、个体经营户是市场的活跃因素,他们收购方式灵活,对稻谷的水份、杂质等质量指标要求比较松,去年他们一般以0.6―0.67元/市斤的价格直接农户手中收购水份、杂质较高的“毛粮”(一般为常规品种),除去自己加工外,一般转手卖给当地粮库或外地用粮企业,赚取中间费用,快进快出,一般没有库存。由于今年稻谷价格一直在最低价位上运行,所以今年会有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会保留一定的库存,积极参与托市收购,这和去年的观望,即购即销的经营方法有所区别;另外产区的一些粮食购销企业(未列入收购库点),也会有此心态,即积极参与收购,如行情看好则自己经营,如行情不好时则转为托市粮;销区今年部分地区早稻受灾,也可能会参与产区市场收购。建议国家对参与托市收购的信用较好、服从管理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按其库存量给予相应的贴息贷款,这样一方面鼓励民企积极参与收购,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2、收购质量下降,收购价较高。由于指定库点收购的稻谷国家给予费用补贴,收购量越大,补贴越多,所以今年各库点执行政策的积极性较高,准备工作也较充分,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抢收现象,这样就会出现收购价高于最低价(收购库点贴进收购费),而收购质量却下降的情况。去年托市收购很多环节监管不到位,虽说粮权是国家的,但大多数库点都自己收购,自己保管,自己购回销售(一般以县为单位)在此情况下,出现了部分胆大违规者赚钱,遵纪守法者吃亏的现象,对今年的托市收购是很大的消极因素。今年托市收购要严把质量、数量关(虚报数字,转换库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迅速通报,保证国家一项好的政策得到好的贯彻执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31

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37

6月5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06-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