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籼稻产区市场分析(一)

2006-08-02 09:213280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2005年国家在籼稻主产区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在各级政府和粮食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最低收购价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籼稻产区农户切实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基层粮食部门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着怎样的体会?在全国稻谷产需紧平衡的情况下为什么托市稻谷的销售却是越来越清淡,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籼稻的市场行情走势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早稻调研小组走访了安徽安庆地区潜山、太湖,望江三县基层粮食部门和大型民营企业。

一、各县执行政策到位,收购量较大

1、潜山县民营粮企较为活跃,在粮食部门办理收购许可证的个体米厂有80多家,去年粮食局下属各中心粮站共收购最低收购价早籼稻18000吨,中晚籼稻36000吨,分别占总收购量的100%和70%,到目前为止,中晚籼稻共销售5700吨,全部为国有粮食企业买回后销售给本地民营大米加工企业。

仓容问题,全县总仓容约11万吨,陈粮约占库存2万吨,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53000万吨,实际占用7万吨仓容(大部分仓库没有存放满),可用仓容为2万吨,如06年再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参照去年的收购量,仓容差额在3万吨,但如果把浅仓并成满仓,提高仓库使用效率,加上销售腾出的仓容,增加3万吨仓容没有问题,只是并仓需要一定费用,没有哪个企业会自愿贴钱干。

黄铺粮站是潜山县收购稻谷最多的一个粮站,去年收购早稻和中晚稻谷4000吨,早稻按0.7元/市斤进库。中、晚稻进库价0.74元/市斤,高于最低收购价0.02元/市斤,现中、晚稻仅销售500吨,按起拍价0.72元/市斤买回,以0.746元/市斤卖给当地大米加工企业。

2、太湖县06年早稻播种面积14.8万亩,较去年减少1 %。太湖县粮改实行得比较彻底,国有粮企生命力强,经营状况好,在本县粮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每个大的中心粮站都自己建有加工厂。收购早籼稻7000吨,中晚籼稻3万吨,早稻全部由国有粮企收购,中晚稻约占整个收购量的80%,民营企业收购量较少,现竞价销售的6000吨中、晚籼稻全部自己买回,竞拍价0.73元/市斤,对外销售价格0.75元/市斤,自己加工占70%,销售给系统外企业30%。

全县总仓容8万吨,实际可用仓容7万吨,库存45830吨,山区几个粮站由于粮食销售比较困难,基本上没有富余仓容,如今年启动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除山区粮站外,收购库容问题不大。

3、望江县鸦滩镇由麦园,古炉、鸦滩三个乡镇合并而成,是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一个乡镇。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约占30%,去年最低收购价收购了1600吨早稻,已全部集并到中储粮直属库,中晚稻收购7600吨,至目前仅销售560吨。总仓容2万吨,由于政府正在督促粮食企业进行产权转换,通过处置资产安置职工,全县仅剩下不到7000吨仓容,已没有库容再收新粮。中晚籼稻去年的收购均价为0.749元/市斤(不含收购费用),今年竞拍回来560吨,库内销价为0.73元/市斤。当地中、晚籼稻两优培九(也叫65002)目前市场价为0.78元/市斤,老百姓把优质品种的稻谷高价卖给当地民营企业,而把品种互混,质量较差的粮食卖给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国有企业。

二、通过我们在几个县的调研,可以看到在执行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稻谷购销区域化。

运输费用在粮食经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受价格杠杆的作用,产区粮食价格与产区到销区的运输费用成反比关系,即交通便利,到销区费用低的产区粮价高,反之则低,丰产地区粮价低,歉收地区粮价高。这样就使得稻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而最低收购价政策全国产区按统一价格收购,这就使得跨区域收购没有利润空间,在稻谷销售上也是同理,再加上对粮食质量心中没有数,粮食出库商务问题等原因,虽然最低收购价稻谷是全国公开竞价销售,但绝大多数仍是本地收储企业自己买回,再返销给本地用粮企业。

2、产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化

对待最低收购政策,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有两种心态。大部分粮企认为执行政策后只要收到粮食就有补贴,只管收购,不管销售,没有经营风险,虽然没有什么利润,但解决了生存问题,“正想睡觉,送来了枕头”,他们打心眼里欢迎这种政策;另一部分是经营灵活,市场竞争力强粮食企业,他们为了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没有经营自主权,主要收购的都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失去了市场份额,他们认为不执行国家政策时,虽然经营有风险有压力,但他们即购即销,流通快,经营活跃,只要策略得当,利润还是可观的,所以他们认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反而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总的来说,国有粮食企业刚刚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迈出的步伐又陷于停滞状态。

3、稻谷收购入库过程中监管有待强化

为了赚取国家的收购费用和保管费用补贴,许多粮食收储企业,都想尽办法多收粮食,有的给企业职工下达收购指标,有的异地购粮,甚至有的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这样一方面抬高了收购价格(大多数企业中晚稻收购价都在0.74―0.75元/市斤,贴进了收购费用),另一方面抢收也就必然造成稻谷入库质量低。安庆地区从六安地区购粮,六安地区从河南省(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购粮,这些粮食质量得不到保证,品质又和本地粮食有差别,购进容易销售难。

为了方便农民售粮,体现国家政策的公平,必须要设立延伸收购库点,这样就增加了粮食收购的监管难度,仅凭中储粮各省分公司的力量单独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困难,而如果全部集并到承储库,一方面库容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出现粮食逆向流动,增加物流成本。

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我们要认识粮食收购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充分发挥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在粮食收购过程中的监管职能,加强监管,把好源头关。

4、粮食消费市场出现分化

随着国家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分为口粮消费市场和国家、地方储备用粮市场。储备用粮市场国家粮食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库存粮食功能主要是储备,保证粮食安全,轮出价格一般低于入库价格,其品种大都是常规品种,市场竞争力较低;口粮消费市场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占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储备用粮市场和口粮市场的格局,一方面国家掌握的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困难,而另一方面口粮消费市场上的优质品种紧缺。根据这三县的情况,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大型民企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粮食收购价格高他们的产品销价也水涨船高,由于不受农发行贷款限制,他们的订单农业也发展得很好,履约率较高,象望江县联河米业,他们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明文规定优质稻比粮食部门收购价高0.03元/市斤。而粮食部门由于农发行只按最低收购价政策0.745元/市斤(含收购费用)标准发放贷款,所以订单订了也是白订,不是农户违约,就是自己不敢收,而对没有市场需求的粮食却还不得不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对于小型个体加工企业来讲,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粮食价格稳定,倒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他们可一心赚取加工利润,如缺粮,除向农民收购余粮外,还随时向当地国有粮企购买,价格有时甚至比收购价格还低,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又节省了保管费用,降低了成本,何乐而不为。对于销区储备企业来讲,由国家掌握大量粮源,他们心中不慌,抱观望心理,购买意愿不强。

三、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政策完善建议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从只要吃饱到怎样吃好的改变,粮食的供需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粳稻和优质中、晚籼稻供应偏紧,而主要作为储备功能早籼稻和常规中、晚籼稻供大于求。正是由于储备用粮和市场消费用粮的脱节,所以造成了在国家粮食总量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却出现大量压库现象,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冷淡,而市场供应平稳,常规品种粮食销价下滑,而优质籼稻价格有所回升的现象。

所以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籼稻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影响,常规品种上升空间较小,维持在托市价位附近小幅震荡,长远来看是弱势走向,优质品种当前价格略有回升,长远来看走势偏强。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对粮食部门来讲未见得都是有利因素,如果我们粮食部门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支持上,而不是居安思危,提高市场竞争力,哪么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部门来讲就有如“煮青蛙的温水”,会让你慢慢失去活力以至死亡。而对于国家来说,如果2005年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稻谷不能顺价、顺利销售,那对以后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造成了财政上的包袱和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当前来说首要的就是要为06年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准备库容,对偏僻山区没有库容的库点可以县内集并,另外尽量提高仓库利用效率,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加上竞价销售稻谷的陆续出库,今年库容问题应可解决。

从长远来讲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种粮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二是加大储备用粮的转化开发力度,消化库存;三是做好陈粮销售计划,调控市场供应量,理顺价格。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32

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37

6月5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06-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