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寄予厚望的中晚稻临时存储政策的逐步明朗,地方国有粮企收购热情由沸点降至冰点,企业入市收购中晚稻表现得更观望、更迷茫,谨小慎微,量力而行,不敢贸然入市。
一、后市价格不被看好,目前“稻强米弱”的市场价格依旧未改,当前94元/百斤的价位只适用于的没有经营风险国家临时收储,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市场短期难以承受这一价格,加之销区的限价措施,冒风险去执行94元/百斤价格收购不现实。
二、收购资金凸显不足,政策性贷款资金有限,完成政策性收购后价格仍然低迷,银行又没有启动贷款,靠非国有企业包揽中晚稻不现实,丰收后的粮农难逃“卖粮难”,矛盾将集中反映到粮食部门,影响粮食部门形象和在政府中的排位。
三、计划满足不了愿望,临时收购计划与连续5年粮食丰收局面相差太大,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天气好、进度快10天内能完成收购计划,增加农民恐惧感,集中出售导致秩序混乱,增加不和谐因素。
四、收购库点受到限制,虽然每个县有一个存储点,但面对点多面广的国有粮企显得微不足道,四面八方云集到存储点,存储企业吞不下,而辐射农村市场的地方国有粮企又力不从心,不敢贸然收购,无力分流粮源。
五、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政策要求收储点做到收一仓、验一仓,不符合标准的粮食必须经整理达标后才能入库,对不同性质的粮食做到分开存放,不得混装,糯稻的低迷会冲击中晚稻收购质量,近几年抢粮产生的质量意识,要从源头上把好入库粮食质量难度加大。
六、公布价格存在顾虑,定点存储点按照国家政策公开挂牌收购,不压级压价收购,而非定点单位却难不到,要么就停收观望等待,要收只能低于此价收购,信息化时代农民会责问为何出现2个价,认为非定点单位在宰农损农,企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