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品种看,东北粳稻收获工作已经结束,目前苏皖粳稻收割也进入尾声。今年东北粳稻产量和质量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受农户保管条件限制,以及还贷变现需求,东北地区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圆粒稻收购价格向托市价格靠拢,长粒稻收购价格略有回落。江苏省由于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粳稻扬花授粉受到一定影响,单产可能同比略有下降。目前,粳稻已经开始大批量上市,购销趋于活跃。据市场信息,江苏江阴地区粳稻收购价在3120元/吨左右,较上周上涨20元/吨,粳米批发价在4230元/吨,较上周下跌10元/吨;安徽芜湖地区粳稻国企收购价在3100元/吨左右,私营企业收购价多在2940元/吨。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11月10日,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92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54万吨。
目前,我国南方晚籼稻收割工作基本结束。尽管今年晚籼稻移栽时间较常年推迟一周左右,但在后期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整体良好,有利于晚籼稻的单产形成,尽管在9月中旬湖南出现4-5天的低温阴雨天气造成部分地块的结实率下降,但总体来看,晚籼稻因移栽推迟而造成的单产下降担忧基本可以解除。本周,国内中晚籼稻收购市场购销平稳,各地收购价格较前期基本没有变化,均围绕托市价格运行。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11月10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33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7万吨。从市场了解,目前南方农户惜售心理逐渐抬头,主要是因为上年农户出售中晚籼稻时间较早,而后期价格上涨明显,今年农户普遍对后期预期提升所导致。
本周,国内大米市场稳中趋弱,主要体现在出厂价、批发价略有下滑,零售价保持稳定。新稻上市以来,随着国家规模性收储大面积启动,政策提振使稻谷行情得到极大支撑,在改善了农民的种植收入的同时,也让大米加工企业承压。大米的市场化程度远高于稻谷,而终端消费不振造成了企业加工利润率不断下降,搀兑陈稻、进口米、走私米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稻强米弱”这一格局始终难以打破。
预计后期,大米消费不振将制约企业扩大对稻谷的收储力度,而市场收购主力将集中在有限的几家国有企业。稻谷市场价格受政策垄断,涨跌难现,而大米行情则随波逐流,但从目前来看,稳中趋弱或是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