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大“变革”

2014-09-16 15:332280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大“变革”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6 11:29:44

  随着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的出台,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已成定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土地分田到户,到如今市场经济土地集约化的“大流转”时期,可谓历经沧桑。   

  在实践中找出路,在改革中谋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未来,也见证了中国梦开启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方面,中央提出了“稳增长、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措施,致使国民经济进入了常态化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许多权威专家学者都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迈向“新型城镇工业”的转折时期,农村土地“大流转”将应运而生。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也正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   

  小岗村改革出“试验田”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走出了农村土地“大包干”的改革路子。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安徽代表团交谈中,对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大流转”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已达80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44%左右。小岗村在土地“大流转”过程中,制定了统一的流转费用标准,国家的粮食补贴仍然发放给农民。   

  据统计,2012年,小岗村实现总产值5.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200元。这样的改革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时下,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土地“大流转”将是农村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农村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大流转”将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既要保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也要保障粮食安全,更要保护农民利益。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大流转”,仅是农村改革中成功的缩影,但新型城镇工业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新型城镇工业化面临“瓶颈”?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国现有近2.6亿的农民,要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还要有服务保障。   

  推进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那么,一边在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边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现代化,农业“工厂化”就成为了中国广大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发展瓶颈。   

  有权威专家指出,农村经济结构正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大量农村人口将涌入城市,返乡农民将转变成“工人”。中央打破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其实就是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并非“裸身出村”。   

  2012年11月,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   

  据了解,美国被公认为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在农业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在随后的发展中,各类信息通信技术被不断引入农业的发展中,造就了一个真正的农业强国。   

  有资料介绍,今后美国农业将大致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特大型农场将走上“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的道路;微型、小型农场将利用高科技生产出更多“特色产品”;农业生产更趋向工厂化、自动化;克隆家畜有大发展,基因食品逐步替代用传统方法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据数据显示,美国农业人口已由50%以上减少到2%,而从事信息技术的劳动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超过60%,依靠现代化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农业现代化催生土地“大流转”   

  在美国,没有农民的说法,美国的农业发展是以“农场主”与农产品“工厂化”的经济结构。而我国走的是农村经济合作社,大量的农村土地流转给业主经营,其次是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设施农业经济主体,“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我国农村经济“农场化”,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工厂化”,农业信息化还存在较大距离,随着新型城镇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必然催生农村新一轮土地“大流转”高潮。   

  那么,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在打破城乡“二元化”变一元化体制形势下,在推进新型城镇工业化的进程中,是坚持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还是效仿照搬“美国模式”?将成为中国农村经济机构“变革”的焦点。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随着城镇化的过程,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它的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于第二次的“土改”,而这次“土改”就是怎么公平合理的保障农民的利益,另外也使得真正迁入城市的农民能够真正的市民化。   

  “农业稳,则天下安”。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将任重而道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