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央行增加200亿支农再贷款 机构称全面降息可能性不大

2014-08-29 10:562170
 8月28日讯,继8月初对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后,央行[微博]27日宣布增加支农再贷款200亿元。机构观点认为,从目前的信息看,8月经济数据仍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应该考虑如何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问题。总体上,央行可能会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思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这次支农再贷款增加200亿元,幅度并不大,主要是发挥导向作用。”有机构研究员对大智慧通讯社分析,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央行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是适当的,且目前的货币供应总量是充足的。目前,国务院也已推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综合措施,现在正在落实之中。
 
  该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企业融资成本之中,很多是由于基准利率之外的因素,而且贷款利率已完全放开,降低基准利率对于缓解融资成本高起不到明显作用。目前央行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由金融机构更多根据市场情况为贷款定价;此时央行不宜继续用基准利率来引导银行贷款利率,而是应更多运用符合改革导向的工具。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基础货币的投向,适度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力度”。8月8日,央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贴现额度 120 亿元,要求全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落实了“加大再贴现力度”这一条。8月27日,央行增加支农再贷款200亿元,跟进落实了“加大再贷款力度”这一条。
 
  民生证券认为,真正降低融资成本需约束无效投资和负债主体预算硬化,定向宽松是底线思维下的无奈之举。预计定向宽松短期内仍会继续,但受制于债务扩张冲动、潜在通胀压力和全年货币供应目标,宽松力度会逐步衰减。定向宽松仍会继续,但力度弱于二季度,全面降息不会出现。
 
  同时,结构化改革不能依赖总量政策,政府背书和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部门是高收益、低风险的融资主体,资金逐利性注定了中小三农信贷来源干涸。硬化约束简政放权才是根本出路。利率下行空间有限,利率拐点前提是融资需求系统性下行,定向宽松只能短期压低长端利率。实体融资需求回暖、补缴将制约资金利率的下行空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