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国家临储稻谷计划销售99。8万吨,实际成交9。9万吨,成交率9。93%,其中粳稻计划销售19。9万吨,实际成交1。53万吨,成交率7。64%,成交均价3040元/吨;早籼稻计划销售9。87万吨,实际成交1。27万吨,成交率12。87%,成交均价2638元/吨;中晚籼稻计划销售69。98万吨,实际成交7。11万吨,成交率10。16%,成交均价2712元/吨。总体来看,成交状况逐步降低,成交均价缓步减少,说明市场需求不高,企业采购谨慎。
本周一,国家临时存储粳稻竞价销售交易计划销售粳稻133。76万吨,实际成交3。37万吨,成交率2。52%,成交均价3026元/吨,其中2012年粳稻计划销售72。52万吨,全部流拍;2013年粳稻计划销售61。24万吨,实际成交3。37万吨,成交率5。51%,成交均价3026元/吨。同期,在国家临时存储粳稻挂牌交易会上,挂牌销售粳稻167。32万吨,实际成交0。05吨,成交率0。03%,成交均价2060元/吨,其中2011年粳稻计划销售167。17万吨,全部流拍;2007年粳稻计划销售0。15万吨,实际成交0。05万吨,成交率30。78%,成交均价2060 元/吨。粳稻交易的低迷依旧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不振,而交易底价较高也限制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整体表现平稳,除优质稻米收购行情较高外,普通稻米的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始终维持稳定,明显与以往青黄不接的市场状况不符。究其原因,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了稻米行情稳中趋弱的走势。近期国家临储、托市稻谷的集中交易,加之各级储备轮换投放市场,在消费平稳的背景下,加工企业对采购稻谷的积极性较低。同时,之前国家通过托市、临储等方式收购的稻谷数量庞大,尚有大量的库存未流入市场,而早稻上市临近,更加大了市场供应压力。
预计短期内,国内稻米供大于需的格局难以改观,市场依旧维持弱势运行态势,“难有大涨也不会大跌”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25日由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的工作,同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会议提出,要在今明两年内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新建仓容1000亿斤,同时对于销区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这说明,在加强储备维护粮食安全的同时,通过政府的储备调节,也将防止价格过度波动。
目前,江南和华南早稻大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连续的阴雨天气或致“雨洗禾花”,使早稻授粉困难,空壳率倍增,结实率降低,影响产量。从气象部门了解的信息,后期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依旧有较大的降水概率,且总降雨量在60-150毫米,江南局部地区或超过200毫米,在影响早稻生长的同时,强降水也可能导致低洼农田积水或土壤过湿,增大病害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