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此表

说计算以当年亩单产乘以每50公斤出售价,扣除亩生产成本投入(含用工),为亩净盈利。
说明:此表2004――2008年为实绩,2009年为预测,单产按上年570公斤/亩。
说明:①此表计算同上。②2009年双晚稻尚有近三个月上市,不确定因素较多,单产比照上年水平450公斤。
回顾2008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粮食市场低迷,农民种粮效益呈现一增三减状况,据对安徽芜湖县调查显示:
一增:
早稻亩均效益较2007年增长51.84%,即每50公斤早稻市场收购均价96元,较2007年78元,增加18元,增幅23.08%,而亩成本投入602元,较2007年亩成本投入526.5元,增加75.5元,增幅14.34%,价格上涨高于成本增加达到8.74个百分点,从而使早稻亩均效益较2007年增长51.84%。
三减:
小麦亩均效益较2007年下降49.75%。即每50公斤小麦市场收购均价72元,较2007年小麦均价67元,增加5元,增幅7.46%,而亩成本投入429元,较2007年335元,增加94元,增幅28.06%,由此产生亩成本投入大大高于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6个百分点,从而使亩均效益较2007年减少49.75%。
中、晚籼稻亩均效益较2007年减少4.99%。即每50公斤中、晚籼稻收购均价95元,较2007年80元,增加15元,增幅18.75%,而亩成本投入796元,较2007年亩成本投入619.5元,增加176.5元,增幅28.49%,由此产生亩成本投入高于价格上涨幅度达到9.74个百分点,从而使亩均效益较上年减少4.99%。
粳稻亩均效益较2007年减少47.44%。即每50公斤粳稻到库收购价90元,较2007年87元,增加3元,增幅3.45%。而亩成本投入788元,较2007年657元,增加131元,增幅19.94%,由此产生亩成本投入大大高于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6.49个百分点,从而使亩均效益较2007年减少47.44%。
通过上述数据显示:2009年早稻亩成本投入538元,较2004年333元,亩增加205元,增幅61.56%。而今年每50公斤早稻农户出售均价93元,较2004年农户出售均价75元,增加18元,增幅24%,由此2009年种早稻亩收益达到289.7元,较2004年亩增加净利18.7元,增幅6.9%。
通过上述数据显示:2009年中、单晚稻亩成本695元,较2004年464.32元,亩增加230.68元,增幅49.68%,而今年预测每50公斤中、单晚稻农户出售价95元,较2004年77元,增加18元,增幅23.38%,由此预测2009年中、单晚稻亩净利388元,较2004年382.68元,略增5.32元,增幅1.39%。
通过上述数据显示:预测2009年双晚稻成本投入677元,较2004年420元,亩增加257元,增幅61.19%,预测今年每50公斤粳稻农户出售到库价98元(如国家启动临储收购价除外),较2004年86元,增加12元,增幅13.95%,由此预测2009年粳稻亩净盈利205元,较2004年371.2元,亩减少166.2元,减幅44.77%。
然而,2008年作为粮食加工企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粮食市场低迷,经营举步唯艰。早籼稻应属幸运儿,农民纵然净利不高,但总还有二、三百元的盈利,企业收原粮卖原粮还有小利可图,中籼稻、单粳稻虽有小亏,但加工还在运转,企业生气依然,而晚籼稻、晚粳稻就使企业处于无奈境地,只要经营就亏损,所以,不少加工企业选择停机休整,全年生产加工率约30―40%,据2008年12月17日调查测算,以粳稻为例:每50公斤粳稻收购价90元,依照每50公斤粳稻出米率68%计算,折算成品粮132.35元,而当时粳米出厂价122元,副产收入细糠4公斤,每50公斤销售价55元,折款4.4元,碎米0.5公斤,每50公斤销售价95元,折款0.95元,大糠10.5公斤,折款3.5元,加工支出每50公斤加工费3元,因水分,杂技加工损耗1公斤,折款1.8元,两比负盈利6.3元。
进入2009年直至眼下,虽然,稻米市场价开始回升,尤其是粳稻、米升幅较大,即:早籼米每50公斤出厂价135元,优质140元(含包装2元),中、晚籼米出厂价135元,优质140元(含包装2元),粳米出厂价150元(含包装2元),但由于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普通90元,优质97元,中、晚籼稻普通94元,优质102元,粳稻105元,“稻强米弱”市场依存,企业经营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有的甚至亏损。
对此,笔者对2008年双晚稻谷收购全过程曾诠释,农民的忧愁,企业的无奈,生产者的期盼。为何农民忧愁,2008年农民种粮呈现一增三减的局面,文前已述,生产者的期盼已实现之,国家今年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托市价的范围,农民种粮效益将明显好于去年,甚至早籼稻已超过2004年的最高水平,并有望国家仍将继续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使农民种粮有奔头。但企业的无奈一时还很难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