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供应压力较重 早稻市场短期仍将走弱

2014-04-30 13:073460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在一季度相继到期后,中晚稻收购旺季也基本结束。由于稻谷各品种收购进度不同,加上当前储备粮轮出的影响,稻谷不同品种的走势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进入4月份以后,粳稻价格稳中逐步走强,中晚籼稻走势保持高位坚挺,早稻市场却因利空因素较多而不断滑落。
 
粳稻价格稳中有升
 
4月下旬,黑龙江佳木斯二级粳稻收购价为3000元/吨,较3月底上涨10元/吨;标一东北米火车板价4030元/吨,上涨30元/吨;建三江二级粳稻收购价3000元/吨,持平;吉林粮食批发市场二级粳稻收购价3060元/吨,上涨60元/吨;江苏太仓二级粳稻2990元/吨,上涨30元/吨;杭州粮食批发市场黑龙江产圆粒大米批发价4800元/吨,江苏产特级粳米批发价4380元/吨,广州市场标一东北米口岸价4520元/吨,均上涨20元/吨。
 
中晚籼稻高位坚挺
 
4月下旬,安徽芜湖三级晚籼稻批发价2700元/吨,较4月初上涨40元/吨;南京三级晚籼稻收购价2700元/吨,上涨30元/吨;湖南长沙三级晚籼稻收购价2720元/吨,南昌标晚籼米批发价3880元/吨,浙江衢州标一晚籼米批发价3890元/吨,均持平;江西抚州三级晚籼稻收购价2640元/吨,下跌20元/吨。
 
早籼稻震荡走低
 
4月下旬,江西渝水三级早籼稻收购价2600元/吨,抚州三级早籼稻收购价2600,均较4月初下跌40元/吨;武汉标一早籼米批发价3760元/吨,下跌40元/吨。长沙三级早籼稻收购价2600元/吨,持平。
 
  从近一个月的稻米市场走势可以看出,稻米各品种走势有所分化,早稻市场走势最弱。分析早稻市场走势较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早稻储备轮出压力大于中晚稻
 
  上年因稻米行情不好,尤其是籼稻持续低迷,部分地区储备稻谷轮出受阻,这部分未完成的轮出计划也被调整至今年完成,今年储备稻谷的轮出量总体上要高于上年。今年稻米行情相对好于去年,加上春节又早于上年,为顺利轮出陈稻,今年各储备公司纷纷将储备稻谷的轮出时间提前,储备稻谷轮出高峰也早早到来。南方是我国稻谷的主要产区,也是最大的销区,稻谷的储备量也最高。虽然近年储备稻谷中早籼稻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目前主打的储备稻谷品种主要还是早籼稻。随着轮出高峰期的到来,更多的陈早籼稻通过拍卖涌向了市场,给早稻市场带来了较大地供应压力。而在三大稻谷品种中,早稻的市场容量是最小的,只有中晚籼稻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不足粳稻市场的一半。加上今年早稻谷需求因各种原因有所下降,这一增一减,无疑增大了早稻市场的供应压力,导致早稻市场节节走弱。
 
  早稻需求出现下降
 
  随着人口的刚性增加和国内城镇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稻谷消费量一直呈持续增加之势,目前已连续两年站稳2亿吨关口。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年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223万吨,较上年度增加73万吨,增幅0.4%。但稻谷总需求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稻谷所有品种的需求均同步增加。由于早稻与中晚稻品质不同,决定了它们消费量的需求变化差异较大。据预测,稻谷总消费中食用消费为175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00万吨;饲料和工业消费为273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28万吨。粳稻与中晚籼稻是居民的主要口粮,稻谷食用消费增加300万吨,中晚稻需求继续增加基本没有悬念。早稻主要用作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饲料和工业消费稻谷较上年度减少228万吨,很大程度上应是早稻的需求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近年来稻谷价格上涨相对较快,小麦与玉米的涨幅相对落后,导致早稻与小麦、玉米的比价有所拉大。2009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为每百斤(下同)90元,白麦最低收购价为87元,红麦、混合麦83元,两者相差3-7元。2013年早稻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32元,小麦也提高到112元,价差达到20元。价差的不断拉大,导致早稻作为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有所减少。
 
  早稻与中晚稻产量一增一减
 
  国家相关机构据显示,2013年国内稻谷产量预计为20275万吨,较上年减产148万吨。其中早稻产量为3407.5万吨,较上年增产78.3万吨,增幅为2.4%。中晚稻较上年减产226万吨,减幅为1.3%。虽然从绝对值上看,早稻的增产数量并不大,但从相对值比较,早稻的增产幅度明显大于中晚稻的减产幅度。由于2013年国内早稻产量达到了3400万吨以上,为本世纪以来的最高产量。在早稻需求持续不振和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的当前,其供应压力显然较大。
 
  早稻余粮水平高于中晚稻
 
  上年,稻谷产量虽然小幅减产,但仍为历史次高产量,加上进口大米规模维持高位,总体上稻谷供应压力较大,稻米市场的走势总体也较弱,新稻上市初期的收购价均低于最低收购价,三大品种均启动了托市收购。截止收购期结束,稻谷托市收购量达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各品种之间显然差异较大,收购旺季结束后农户余粮水平也是大为不同。据统计,截至9月3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9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2万吨,占早籼稻总产的比例为2.7%。如考虑早稻增产情况,农户余粮水平实际上只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万吨左右。而截至2月28日,国内稻谷主要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6193万吨,同比增加1758万吨,占中晚稻产量的10.4%。考虑到中晚稻较上年减产226万吨,农户实际余粮水平较上年减少近2000万吨。农户余粮水平不同,早稻与中晚稻后期面临的供应压力自然不同。
 
  早稻受进口米冲击大于中晚稻
 
  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大米价格,且内外价差较大,在利益的驱动下,国内大米进口猛增,连续两年海关统计的大米进口量都超过了200万吨。而走私进口的大米数量据估计还可能超过海关进口的数量,对国内大米尤其是籼米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进口大米大都为价格低廉的低端大米,除部分用作食用外,很大一部分用于工业用粮。早稻是工业用粮的主要品种,由于进口大米的替代,使得国内用于饲料和工业消费稻谷在上年度减少的基础上继续缩减,早稻需求也再度遭受打击。
 
  综上,受上述不利因素影响,短期内早稻市场仍将承压,继续弱势震荡难免。当前制约早稻市场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短期储备轮出规模较大与早稻需求下降。只有在消化了轮出的储备粮后,才有触底反弹的可能。而随着早稻价格的走弱,竞争力也会逐步增强,后期小麦与玉米的替代量也可能会下降。特别是当前部分陈早稻的价格也已下跌到每市斤1元多点,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和需求。从目前的储备稻谷轮出进度及往年的情况推断,6月份以后储备早稻轮出数量将会下降,届时供应压力将会减轻,早稻可能会迎来企稳反弹的契机。如果在此期间早稻生产遭遇较大的灾害天气,则反弹的动力将会更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5月国内大米价格整体平稳

0评论2025-07-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