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技创新、主动耗能管理、变废为宝……燕京啤酒集团成功地构建了循环经济链条,跳出了“先排污后治污”的陷阱,内化为企业不断提升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一滴水能干什么?
在燕京啤酒集团,经过六大系统的作用,一滴水可以冷却、洗麦、冲炉渣、绿化,得到四次利用,使每吨酒的耗水量降低到5吨以下,远远低于一吨啤酒耗水量不超过6吨的国际一级标准。
在位于北京顺义区的燕京啤酒集团,像这样的循环项目随处可见。燕京啤酒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将治理污染与创造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从二氧化碳、污泥等废弃物中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打破了“先排污后治污”的恶性循环。
2004年以来,燕京啤酒先后被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评为全国工业旅游定点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由燕京啤酒上报的“以循环、降耗、增效为重点的清洁生产管理”的项目成果还被国务院国资委评定为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9年5月10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马凯到燕京调研后说:“燕京啤酒开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坚持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提升了燕京啤酒的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燕京”以高达502.6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榜单第40位,同比增长42.92%。
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出路,也是燕京啤酒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用科技创新促循环发展
《企业观察报》:熟悉您的人几乎都听过您这样一句话,“所有工业废弃物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应该说这句话大家都认可,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到,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李福成:资源本身无贵贱,看你怎样利用。比如酒糟是啤酒厂的生产废弃物,但加工后却是下游养殖业的优质饲料。怎样把废弃物变成资源?要靠科技创新。
多年来,燕京啤酒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仅改善了产品的生产工艺,还将其与环保节能工作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比如,利用好氧和厌氧技术处理后的污水中会产生大量沼气,每年估计能达到350万吨。按照传统做法,只能点天灯。直径达到0.65米的天灯管口,火苗能蹿起两三米高。
实际上沼气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只不过受技术限制,无法在生产中很好地利用。后来我们内部的一个工程师经过很长时间的研制,设计出了直径达到6.5米的大型沼气燃烧灶,经过1500米无缝管路的连接,将沼气代替蒸气作为酒糟烘干的热源,每年可节约1.2万吨标煤。有了足够的热源,糖化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全部被烘干作为饲料出售,每年还可产生1000多万元的收益。
制麦环节占生产用水总量的1/3左右。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燕京啤酒开展了设备改造,把制麦工艺水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5%,每年可节约用水10万吨以上。
《企业观察报》:循环经济是各行业追求的发展目标。实际上,真正让资源在企业内闭环运转并不容易,不仅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捕捉价值的眼睛。除了煤、水等大头外,燕京啤酒还挖掘了哪些资源的潜力?
李福成:从看得见的酵母、污泥,到看不见的二氧化碳,燕京啤酒都尽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发现甚至创造其中的价值。
比如污水处理后会产生大量污泥,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为此,燕京啤酒投入300万元购进烘干设备,将烘干后的污泥放入锅炉系统进行焚烧,每年可节约燃煤约3000吨,节约成本200万元以上。
1990年开始,我们先后引进三台二氧化碳回收净化装置,将啤酒发酵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用于啤酒灌装备压,既提高了啤酒的质量又净化了空气,年产总值950余万元。
再比如啤酒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酵母,不少啤酒企业都是将其制成酶解粉和酵母粉销售。1985年起,燕京啤酒开始深度开发酵母。第一步是从湿酵母中提取酒精,可以供公司制冷车间使用,每年可以获利385万元。燕京啤酒还联合中科院,成功地从提炼酒精后的酵母中提取出核糖核酸,这是抗病毒、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核酸类药物的基础原料,每吨市场价为15万元左右,其经济价值为酵母粉的18倍。2003年,燕京啤酒又投资1700万元,建成年产35吨的核苷酸生产线,每年可获得约7000万元收益,这是第二步。提取核糖核酸后的酵母废料仍可加工成酵母粉销售,这是第三步。现在以废酵母提取物为核心的生物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燕京啤酒新的利润增长点。
让耗能管理由被动变主动
《企业观察报》:科技创新造就了燕京啤酒的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效益,那么燕京啤酒如何把一个个的科技创新组合起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
李福成:对燕京啤酒来说,重视环境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按照现行规定,企业要想融资必须达到所在地政府的环保要求。燕京啤酒集团下属的全国43户企业都把环保达标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为此,燕京啤酒形成了一整套的效能管理系统。
为了确保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从2002年起,燕京啤酒在全国各企业全面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编制了环境管理手册,以节能、高效、环保为原则,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废物回收、绿色管理等五项内容为主线,突出环境管理的17个方面,并制定了包括污染防治应急处理、物资使用和回收、资源能源节约等22个方面的管理控制体系。
2004年开始,燕京啤酒又相继推出了“112节能创新工程”(每生产1吨啤酒在原有基础上单耗再分别降低1吨水、1度电和2公斤煤)、“515节能创新工程”(千升酒消耗降低0.5公斤粮、1度电和成本降低5元钱)和“五个一的管理工程”(千升酒消耗降低1吨水、1公斤粮、1度电、1公斤煤、成本降低10元钱)。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环保意识。
2012年,燕京总部实施能源管理系统,同时推行KPI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生产管理向着精细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生产用水、用电、用气数据全部自动生成,为考核提供了数据支持,有效促进了生产耗能管理方式由被动管理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转变。
《企业观察报》:耗能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这一变化对企业的意义巨大。燕京啤酒如何保证这样一套管理办法的有效运转?
李福成:燕京啤酒进一步完善了节能降耗的监督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制、归口管理的办法。总部设有节能处,年度工作计划中会列入节能指标,各分公司须照章执行,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总部还有计量处,负责对企业的水、电、气、热等消耗情况进行追踪、评估,如发现哪个车间能耗异常,其一把手将被问责,并将检查结果作为部门月奖金考评、质量安全优质红旗评比的依据。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保证了生产管理当中节能降耗工作的执行力。
《企业观察报》:很多企业认为环保投入的资金压力大。作为环保先行者,燕京啤酒如何看待环保方面的投入压力?
李福成:我觉得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环保的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对于企业来说,关注环保不仅会改善企业形象——这也是北京奥运火炬选择在燕京啤酒厂区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环保方面的投入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011年,公司耗资500万元,整合厂区内分散的采暖站,改造成为三座集中供暖中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能源消耗费用约2000万元。
跳出“先排污后治污”陷阱
《企业观察报》:发达国家普遍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很多方面虽然力图规避这一老路,但实际上还是没有完全成功。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现象?
李福成:不少人对环保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改进的过程。由于中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对环保的认识很难一次性到位。这个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宣传推广,也需要示范者的引领。当然,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也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以燕京啤酒为例,1984年3月13日,我受管理层的委托递交了更名申请,获批后成为“北京市燕京啤酒厂”。第二年,燕京啤酒就投资40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站,这在国内同行业几乎是最早的。
1997年,燕京啤酒在深圳上市。为了适应监管部门的更高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于1997年和2000年投资近亿元,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扩建了全国同行业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4万吨,不但完全满足厂内污水处理的需求,而且满足了将来扩大产能的需求。
2004年,为了配合北京申奥成功时承诺的“绿色奥运”,燕京啤酒投资3000万元从荷兰帕斯公司引进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开始使用的是单一的好氧法,发现COD、BOD处理得不够彻底,又追加了厌氧菌系统,将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发酵成为沼气。
2011年6月,总部再次投资1300多万元,引进日本的污水处理站生物除臭系统,将原有的污水处理池全部封闭起来,采用生物除臭法实现臭气零排放,净化了周围的大气环境,改善了一线职工的工作环境。
这只是污水处理的一个例子,其他的废气、废渣处理基本也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断改进的路子。未来随着时代进步,肯定还会出现更先进、更廉价的办法来处理。应该说,治污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企业必须紧跟时代。
《企业观察报》:生产单位在执行环保政策时玩“躲猫猫”的情况时常见诸报端,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燕京啤酒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
李福成:我认为重视节能环保关乎子孙后代,关乎企业声誉和形象,也关乎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这个过程中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然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我也是较早向北京市人大提交议案要净化空气的代表,这是我作为人民代表应尽之责,因此燕京啤酒更应该做出示范:几乎所有的环保新政出台之后甚至之前,燕京啤酒就已经符合了相关要求。
以我们的锅炉系统为例,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控设备是24小时运行的,只要出一点状况立刻就会反馈过去。
燕京啤酒前几年投入了1000多万元对北京厂区的所有锅炉安装脱硫除尘设施和设备。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先后将其中3台6吨、6台10吨的锅炉停产,仅保留了9台20吨的锅炉。从2012年开始,我们又以其中两台作为试点进行了最新标准的脱硫脱硝改造,成功后又改造了其余7台。
脱硫和脱硝是去除锅炉烟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过这项耗资3000万元的改造之后,燕京啤酒集团共计9台20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实现了70%的脱硝和90%的脱硫率,处理后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和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0毫克/立方米、20毫克/立方米。德国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为200毫克/立方米,北京市标准为200毫克/立方米,周边省市排放标准为400毫克/立方米。
改造的时候是冬季,啤酒企业的淡季,锅炉都没有满负荷运转。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我们需要把其他锅炉停下来,让测试的锅炉满负荷运转时再进行数据监测。现在看来,即使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也能稳定在140毫克/立方米,最低的时候甚至低于燃气锅炉。按照锅炉的实际载荷,很轻松就可以达标。
华润啤酒拟对京东、淘宝全面停货?
0评论2025-08-2619
兰州黄河2025年上半年销量2.32万千升,下降39%
0评论2025-08-2610
华润雪花啤酒蚌埠公司纸箱配套建厂项目正式运行
0评论2025-08-2518
2025年1-7月江苏省啤酒产量124.6万千升,下降3.9%
0评论2025-08-2512
帝亚吉欧拟提高爱尔兰基尔代尔啤酒厂产能至45万千升
0评论2025-08-2225
华润啤酒:啤酒涨白酒亏,净利润增长主要靠卖地
0评论2025-08-2229
金龙泉啤酒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3.5%、利润增长15.7%
0评论2025-08-2240
四川燕京啤酒上半年产量增长10%,产值突破5亿元
0评论2025-08-2227
鲜啤三十公里长春旗舰工厂项目公示
0评论2025-08-2134
2025年7月中国啤酒产量同比增长1.9%
0评论2025-08-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