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2月24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在中国,债务去杠杆的最好方式,是债务与资产之间的置换;具体而言,大致有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建立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三种思路。
张茉楠在周一的上海证券报撰文指出,中国增加的杠杆来源于实体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利用贷款、城投债、信托等多种方式增加杠杆。此外,银行机构虽然表内杠杆不高,但是通过资金腾挪信用扩张形成的“银行的影子”,客观上推升了表外杠杆。
文章谈到,中国经济的债务杠杆,主要体现在公共部门大规模举债融资形成的债务杠杆,特别是以地方债务为主的公共部门债务高企。不过,就规模而言,目前全国各级政府债务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政府性负债率为36.4%,尚低于国际上通行负债警戒线的60%。
这么看来,中国当下应不存在整体的偿债风险,但存在流动性风险,也就是政府收入流与债务还本付息之间的结构以及期限的不匹配,债务投向过多向低效率投资倾斜,且过多挤占有限的资源、资金,导致挤出效应迅速扩大,也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商业回报。
考虑到今、明两年偿债压力特大,以目前的存量余额计,两年到期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6.6万亿、5.2万亿,尽管去年土地出让金已超4万亿,也只占到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五分之一。
张茉楠认为,当前要化解地方债务的溢出风险,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健,创新债务融资模式已变得多么迫切。“去杠杆”的最好方式,自然是债务与资产之间的置换,具体而言,大致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是考虑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将公用事业类的城投债定位为市政收益债,并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设立特别账户,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融资对社会融资,特别是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挤出。
第二种,建立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以便于地方政府退出部分国有股权,盘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运作手段为新项目筹资。
此外,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比如降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将政府的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转让,转让收入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将债权转换为资本收益,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