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香港1月24日 -中国一只到期可能未能兑付的信托计划犹如“蝴蝶”,日前引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务的的深深忧虑。标准普尔周五称,这只集合信托计划若失败,将对中国银行业构成重要考验。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托部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
“中国工商银行出售的一只集合信托计划或面临失败,这可能暴露中国银行业的薄弱环节。”标准普尔新闻稿如是表示。
标普倾向于认为上述30亿元人民币的集合信托计划或将面临失败,该公司资深董事廖强表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早已认识到‘刚性兑付’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及其对经济平衡产生的不利影响。”
中诚诚至金开1号项目是否能如期兑付,被视为2014年中国信托业的“头号重案”。2010年1月31日,中诚信托推出了“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并在工商银行销售,管理期限为36个月。经过先后两次募资,该产品募集总规模为30.3亿元,主要用于对山西煤企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我们不认为工商银行将兑付该信托计划。我们基于工商银行在法律上不承担兑付义务这一事实得出以上看法。”廖强称。
他认为,此类高收益、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失败对银行声誉所造成的损害或将是可控的。此外,政策制定者对于此类事件的担忧程度也比以前有所下降。鉴于该信托计划所涉及的个人投资者数目有限,且这些投资者多为高净值人士,因此触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小。
**信托公司是金融体系薄弱环节**
新闻稿并称,若该信托兑付情况与标普当前的预测相反,工商银行决定兑付该集合信托计划,标普将需要重新评估对国内银行面临的影子银行风险敞口假设。“这是因为银行业面临的影子银行实际信用风险敞口可能比我们当前预想的更大。”
标普并表示,此次事件料不会对工商银行的评级产生下调压力,这是因工商银行获得政府特别支持的可能性“非常高”,可能抵消其个体信用状况承压的不利影响。
若由工商银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救助上述集合信托计划,则影子银行体系内的道德风险和潜在问题将继续累积。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国别风险评估(BICRA)可能不会马上面临下调压力,但就错过了向市场灌输纪律的一个好机会。
廖强表示:“我们预计国内银行对它们发售的问题理财产品将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国内银行不太可能兑付由信托公司或不受监管的非银行实体发起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除非银行正好是产品的发起人。”
他并表示:“我们认为大众市场理财产品为变相的定期存款,预计此类理财产品将获得发起银行及时且充分的流动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