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三季度东北稻米市场行情回顾
7月份,随着消费需求淡季的开始以及稻米外运补贴政策的结束,东北产区水稻销售较前期有所放慢,收购粮源明显降低,整体价格保持坚挺,部分地区价格小有振荡。市场购销活动减少,局部地区受供给量不多以及南方销区需求回暖的拉动,其购销价格略有上涨,但交易成交量不大,运费上涨及运输趋紧制约东北稻米外销。从东北稻米市场的供需基本面来看,经过半年多的消耗,农民手中存粮所剩无几,大部分存量在收储企业手中,但经过“北粮南运”以及大小节日消耗之后,收储企业手中粮源也所剩不多,市场供应真正进入了青黄不接时期,稻米市场总体利多因素强于利空因素。
8月份,随着东北产区余粮逐渐减少,市场购销清淡的局面有所改善,部分加工企业及米厂开机生产率提高,入市采购原粮加工大米比较积极。受广东、杭州等销区市场东北大米需求明显放大的影响,随着新早米高价上市,处于低价位的东北大米受到市场欢迎,出于比价的关系,商家及购销企业对东北大米市场后期看涨,备货补库意愿大幅提高,进而拉动东北部分产区大米价格的上扬。同时,在原粮稻谷供给量不多、米价上涨的刺激下,一些大米加工厂开始提高报价增加原粮采购,带动东北产区水稻价格的上升。但大部分地区的收购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人们更多地关注于新季水稻的生长状况。
9月份,东北稻米市场购销相对平淡,随着中秋、国庆双节逐渐临近,虽然部分大米加工企业增加了开工率,以供应节日市场需求,但整体上“稻强米弱”格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同时,贸易商的节前备货活动也不如往年积极。受此影响,节日效应继续弱化,再加上秋收时期,大量农民工返乡秋收秋种,大米的集团消费量也有所下降。9月中旬,东北地区水稻早熟品种零星上市,其上市价格明显高于去年,但由于上市量较小,且在中秋、国庆节需求旺季抢先上市,因此价格相对偏高,由于水分较高,随着中秋节的离去,新米价格出现回落,水稻价格也随之下滑。与此同时,产区粮商及粮库手中陈稻销售进度明显加快,为了给新粮腾仓并库,集中售粮意愿明显提高,其价格也开始从高位上小幅滑落。9月下旬,陈稻市场购销依然清淡。随着新粮上市临近,东北陈粮市场压力增加,价格走势大体以平稳为主。三季度我省水稻收购、出库价格如(图1)、(图2)所示,邻省水稻价格如(图3)所示。
二、影响水稻及大米市场因素分析
(一)稻谷存量继续减少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经过前期的消耗,东北地区2007年产稻谷存量所剩不多,农民手中余粮接近枯竭,大部分存量在收储企业手中。由于南方新早稻强势上市,且价格持续高走,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促使东北大部分有粮企业对后市比较看好,开始控制稻谷出库数量和节奏,市场大米供给能力略有减弱,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市场购销相对平淡。由于原粮供给有限,一些加工企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陆续退出市场等待新粮,稻谷市场有价无市状态较为突出。
(二)运输成本增加稻米市场受振继续走强
为缓解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偏低矛盾,疏导成品油价格调整对铁路运输成本的影响,国家发改委、铁道部通知决定自7月1日起调整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此次调整之后,铁路运费提高0.02元/吨公里,不仅增加了粮食运输成本,也使得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的东北产区粮食外运难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区与产区之间、产区与销区之间的稻米运输,对稻米区域间供求平衡构成直接影响,对粮价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三)市场需求疲软拖累东北稻米小幅振荡
6月30日东北稻米外运补贴政策结束,而此前产区企业及粮商发货到南方销区的积极性大增,导致市场供给充足,销售压力加大,价格开始震荡走低,其中成都、昆明、广州等市场表现尤为明显。由于销区价格走弱及需求量大幅降低,导致产区市场大米出厂价格随之下调,大米外销困难,且在原粮稻谷价格持续高企的制约下,东北三省的加工企业及米厂经营情况较为困难,多数企业出于利润考虑被迫停产,而少数保持开工的企业,采购心态也十分谨慎,大米加工数量明显减少。
(四)国际大米市场供应有所好转大米价格继续回落
由于亚洲主要的大米主产国新季稻丰收在望,并将陆续上市,大米主要出口国禁令有所放宽,进口国增加选择及离市观望,对国际米价构成打压。泰国、越南大米出口价格的相继下跌反映了国际大米市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8月中旬,泰国(曼谷FOB)25%破碎率大米价格为650美元/吨,比4月底创造的历史最高价下降了34%。8月底,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小幅回升。9月中旬,泰国100%B级大米FOB价为705美元/吨,25%破碎率大米FOB价675美元/吨,越南(FOB)5%破碎率大米价格为650美元/吨。此轮全球大米价格上涨的进程基本经结束,投机资金放大的大米价格正在向真实水平回归。国际大米价格走低缓解了国内大米价格上涨的压力。
三、后期东北稻米市场形势展望
东北新季水稻收割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从东北产区的稻谷生长情况及天气状况来看,今年东北水稻有望继续获得丰产。由于今年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新早籼稻价格的高位运行、国家政策继续扶持等因素支撑,市场普遍预期新季水稻价格将走高,种植户对东北粳稻上市的心理价格也在水涨船高。但利空因素的影响力依然较强。首先,今年,东北粮食外运的“老大难”问题仍难以明显好转,关内客商的采购兴趣逐年下降,尤其是随着苏皖产粳稻品质的不断提高,并利用运输便利、成本偏低等优势,在南方地区对东北粳稻米的市场份额发起了强力的冲击。具体分析如下:
(一)东北地区水稻丰产已成定局国内稻谷产量继续增加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稻谷总产量预计为1.873亿吨,比上年增长157万吨,增幅0.85%。预计2008/2009年度我国消费量为17.728万吨,比上年度的17.973万吨减少235万吨。国内稻谷连续5年丰收,库存充足。
今年东北地区水稻长势要明显好于去年,丰收已成定局。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东北三省稻谷产量将达到2830万吨,比上年增加177万吨,增幅6.7%。其中,黑龙江省水稻产量176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万吨,增幅6.7%;吉林省产量540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增幅7.4%;辽宁省产量530万吨,比上年增加27万吨,增幅5.1%。从总体上看,国内稻谷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国家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稻谷价格稳中有升
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依然是影响我国粮价走势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保护农民种植利益,确保增产增收达到稳收,国家在9月份发布了《2008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确定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82元,最低收购价适用时间,东北三省为2008年11月16日至2009年3月31日。虽然今年粳稻的最低收购价较2007年每斤高出0.07元,但是还远远低于外界预期和目前市场价格。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将间接推高今年新季水稻的价格走势。
另一方面,国内通胀预期减弱,稻谷价格的上涨将控制在合理区间。7月25日,中央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之前的“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而粮食价格又是整个社会物价的风向标。近几个月来,随着我国CPI数据的不断下调(从4月份的8.5%回落至8月份的4.9%),反映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渐显成效。因此,后期国家对粮食控制策略将倾向于抑制粮价增长速度,使粮价处于一个缓慢的增长态势。
(三)种植成本增加将有助于提升水稻底部价格
今年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农用生产物资、地租、人工费用、种子、化肥价格等也随之大幅上扬,特别是化肥、农药更是成倍上涨,导致稻谷种植成本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虽然国家在今年已经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的补贴力度,但仍难以抵消生产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冲击。从我们对省内水稻主产县(市)部分农户的调查情况看,2008年我省水稻种植成本平均每亩1027.20元,较上年增29.29%。按水稻平均亩产610.8公斤计算,斤粮成本在0.84元,仍高于粳稻最低收购价0.02元。据悉,今年黑龙江省粳稻生产成本每亩比上年平均增长22.3%。水稻种植成本的大幅上涨增强了稻米价格上升动力。
(四)东北地区新稻市场各方看涨心理强烈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撑及种植成本的大幅提高,种粮农民、粮食购销企业及市场人士均对今年水稻市场比较看好,其价格高开已是众望所归。去年东北产区水稻收购价格先低后高,农民惜售心理可能增强。由于去年东北粳稻自开秤伊始,价格行情即委靡不振,市场各收购主体收购意愿不积极,新粮销售困难,价格不断走低,稻农苦不堪言。后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收购主体积极性的提高,东北水稻价格逐步开始回暖,行情日益好转。今年新季粳稻收获后,受去年价格前低后高的影响,很可能造成稻农前期观望心理较重,再加上今年各种成本上涨造成稻农的压力增加,售粮态度将更加谨慎。另外,水稻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农民对收入的预期也将较高。从今年早稻收购市场就可以看出,农民惜售心理明显加重,观望意识浓于上年。一是近几年粮价连续攀升,粮农普遍认为早售粮、早吃亏,出售意愿不强,采取观望心态,加之粮食收入已不再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售粮更趋理性,分批出售、边卖边等价意识增强;二是由于物价整体水平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加上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居高不下,农民对市场粮价期望值较高。
(五)早稻价格高开高走将提振东北粳稻的开秤价格
今年南方地区早籼稻自上市开始即高开高走,湖南、安徽地区的早稻开秤价格达到创记录的0.85元/斤,较去年开秤价格高出0.1-0.15元。受成本上涨、需求旺盛等因素的提振,早籼稻价格不断上扬,湖南、福建等局部地区早稻价格最高时均超过1.00元/斤。虽然后期收购主体的态度逐渐谨慎,早稻价格略有回落后趋稳,但价格仍维持在0.93-0.98元/斤左右。南方中晚籼稻上市价格也维持在较高价位,与粳稻价格差距缩小,甚至持平。从品种差异来看,粳稻食用品质比籼稻要好,市场对粳稻的需求要比籼稻大,因此,粳稻价格要高于籼稻价格,而现在南方籼的收购价格已于粳稻价格持平,这是市场不正常的现象,也进一步说明,目前市场粳稻价格确实不太合理,后期价格上涨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的高开高走将对东北粳稻的开秤价格起到促进作用。
(六)国际大米市场供应形势不断改善价格下跌压力持续增大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8/09年度全球大米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3198万吨(折合稻谷59175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1万吨,增幅0.58%。大米消费量4267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35万吨,增幅0.55%。全球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8036万吨,比上年增长310万吨,增幅4%。由于今年亚洲一些主要生产国如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稻米将取得丰产,市场对后期价格走势并不看好。尤其是印度,今年稻米产量可能达到9600万吨(这意味着出口供应将达到400万吨),由此也将导致后期国际米价进一步回落,但在能源价格飙升、种植成本提高、部分国家大幅上调了稻米干预价格、越南推出大米出口关税等因素支撑下,其价格下跌的空间也较为有限。
由于今年我国稻谷生产形势较好,稻谷丰收已成定局,国内稻米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受国家政策支撑、能源价格及农资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稻成本大幅提高、早中稻价格高开高走的影响,农民对今年粳稻价格上涨的期望较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稻米价格上涨。收购市场也将出现多元化主体竞争激烈的局面,新稻价格将创历史高点。提醒粮食经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注意规避风险,适当控制收购价格,不能盲目入市抢购。
总体来看,后期东北水稻市场走势仍以看涨为主,但考虑到稻米价格的变化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家目前提倡的“防通胀,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下,水稻价格究竟能涨多少?我们不应盲目乐观。随着新粮上市临近,东北地区陈稻市场供应压力增加,部分地区价格将出现高位小幅回落的局面,但预计空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