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青岛啤酒的品牌生态:高低皆有

2013-11-12 10:283640
   啤酒是近十年为数不多没有涨价的消费品,在国外商店的柜台里的所有中国产品,都比国内要便宜,只有一样东西比国内贵,那就是青岛啤酒。如果有38元的股价,会把青岛啤酒可以放进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在出国还属于过份奢望的多年以前,一位到过好几个国家见多识广的朋友告诉我,在国外商店的柜台里,他看到的所有中国产品,都比国内要便宜,只有一样东西比国内贵,那就是青岛啤酒。
    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但至少现在在美国,“Tsingtao Beer”,也就是青岛啤酒,价格超过大多数美国啤酒的四分之三,非常给力!在国内商店的柜台中,青岛啤酒也同样是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是公认的中国啤酒第一品牌。
青岛是个美丽的城市,青岛啤酒是青岛的名片。说句不怕伤青岛人民感情的话,在我早年印象中,青岛啤酒似乎比青岛还要出名。
    从对啤酒的定义来看, 属于舶来品,是与洋枪洋炮洋片等等一起来到中国的。青岛啤酒的前身,还真的与洋人有不解之缘。1903年,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在青岛问世,是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共同投资成立的。
    从厂名来看,德国商人应该是控股股东。至少,酒厂采用的应该是德国的酿造技术与工艺,否则就得叫盎格鲁啤酒公司了。酒厂创办42年之后,也就是1945年,酒厂改名,青岛啤酒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事实上,青岛啤酒并不忌讳他们确实承袭了德国啤酒严谨的基因,并由此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坚持“世界最好”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据说,青岛啤酒每一滴酿造水,都要经过7级处理和50多项指标的严格检验,其余的各项原料与工艺流程的把关之严。也就不难想象了。因而才使得浓郁的正宗欧洲风味,历经百年而不曾消减。
    从创办以来,青岛啤酒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啤酒质量评比的金奖,同时在国际啤酒评比中,包括慕尼黑啤酒博览会、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以及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等地举办的啤酒评比上荣获金奖。曾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还五次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内墙外一齐香。所以,青岛啤酒在国外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还有两个第一需要说一下,1993年7月,青岛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青岛啤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同时上市的公司。
    自强自大之路
    除了水和茶之外,啤酒是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饮料。但根据统计资料来看,近20多年,人均啤酒消费量变化很小,一年就在 22升左右。
    细究一下,要保持这个20来年没怎么变化的22升,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口总数大大地增加了。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地球已经变得有些挤了。于是联合国人口基金在1990年6月作出决定,今后每年的7月11日就定为“世界人口日”,目的是要使人口问题,在整个国际范围内引起更广泛和更深切的关注。
    “人口日”大家年年都过了,政府或团体或个人,对此该关注的也都关注了,该重视的也重视了,但是地球上第70亿名人员丹妮卡·卡马乔,依然势不可挡地于2011年10月31日凌晨前2分钟,在菲律宾呱呱坠地。
    于是专家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90亿,甚至100亿。 人口增加的主要地区,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
    过去有支老歌叫《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如今不大唱了,不知现在是不是还继续要解放,但亚非拉人民要喝酒是肯定的。1990年,全世界共卖出啤酒1000亿升左右,到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900亿升,增加了将近一倍。啤酒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当然也是亚非拉,比如越南,啤酒消费量的增长率就位列亚洲之首。
    20年来,全世界啤酒销量增加了一倍,全世界人口增加了20亿,但人均啤酒消费量却没有增加。采用最直接也可能最笨拙的算法,那就是增加了的酒,主要被增加了的人给喝掉了。常听人说“人口红利”,不知“啤酒红利”是否为其中一部分。
    现在中国啤酒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位列全球之冠。
    但算起人均喝啤酒的量,排在全世界第一位的却是捷克人,平均每人一年喝掉163升,爱尔兰人以150升位列第二,探花是德国人,127升。中国人均啤酒消耗量只有40升,与“之冠”相去甚远,充其量“之中”而已。
    不过,这个差距不丢人,只说明中国啤酒市场未来还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啤酒属于习惯性的购买品,因此,喜欢与熟悉就非常重要,品牌的知名度与忠诚度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所以啤酒市场的现状,可归为两点,一是空间巨大,一是品牌为王。从这两个维度来观察,青岛啤酒走过的是一条三段式的发展路径。
    第一阶段:强而不大。
    青岛啤酒出身正统,根正苗壮,具有独特的技术专利,酒味醇厚纯正,进入市场早,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高,多年以前就已是中国啤酒最响亮的品牌。
    当年百威曾想方设法要持有青岛啤酒的部分股份,应该就是基于此。百威当时的大股东之一是巴菲特,当然也就可以说青岛啤酒是巴菲特所看好的品牌。

品牌虽然好,但当年青岛啤酒的产量却并不大。啤酒有个特点,就是保质期比较短。这就意味着保鲜成本会很高,啤酒厂的覆盖面也就有限,加上早些年中国还不时兴兼并重组,因此,过去青岛啤酒虽然广受欢迎,但却无法广泛供应。也就是说,青岛啤酒的强是有目共睹,但却还不够大。
    第二阶段:大而不强。
    啤酒企业必须做大才能更有效地占领市场。通过并购获得现成产能,相比企业自己投资建新的分厂扩大产能,效率要高得多。拥有国内最强品牌的青岛啤酒,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准确地说是1998年起,开始着手“做大”。
    青岛啤酒“做大”的手法,和同行们差不多,不外乎借助资本运作方式,以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方式,攻城掠地。
    由于动手还算及时,因此青岛啤酒得以比较顺利地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投子布局,很快便成为在全国拥有50多家生产基地的啤酒“大佬”。
    啤酒也是江湖,“大佬”一开始也并不好当。当旗下的“小弟”们多达数十个之后,管理就成了严峻考验。遍地诸侯,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算盘。兄弟相争反目,自己人对自己人开枪的事情,时有所见。
    规模虽然大了,预期中的“强”的却并没有出现。
    第三阶段:又强又大。
    为了将庞大的队伍,握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打出去,青岛啤酒开始对旗下所有的品牌进行重组整合。
    曾经,青岛啤酒在东北,有着三个品牌,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还有一个才是青岛啤酒。最后,全统之于青岛啤酒名下。也就是说,在东北与同行们竞争的,都是青岛啤酒的主力。
    这种打法,核心是突出青岛啤酒固有的品牌优势,通过合并、增持、注销等方式,理顺队伍。并在这个过程中,以青岛啤酒企业文化为主,被并购企业优质文化进行挖掘、吸收、消化,兼收并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对并购对象也有了新的更为严格的标准,瞄准的是规模大、技术设备条件好的对象,放弃那些规模小、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企业。
    一同被整合的,还有渠道。原来的模式是多客户、 多品种、 多渠道的混合模式,基本是各做各的。现在则需要达到产品铺货率、 年销售目标、 区域市场占有率等考核标准,做得好的的经销商,可以扩大经销范围。竞争使得经销商们卖酒的热情更高,干劲更大。
    酒做得好,也卖得好。品牌响亮,渠道畅通。于是,青岛啤酒在大了之后,又逐渐把自己做强,变成又强又大。
    下银蛋的鸡
    中国啤酒市场的未来是可以看好的,理由有三。
    一是啤酒的消费与GDP增长正相关。中国的GDP近30多年来,就没停止过增长。看这形势,接下来的30年无论,应该会一直增长下去。硬要说有什么意外的话,也可能只是增长的幅度不同而已。
    二是啤酒的消费与城镇化的发展正相关。中国正在不断进行着城镇化。看这形势,未来的农村户口,说不定会因为逐渐稀缺而宝贵起来,以至于最后变得如一些发达国家,没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就当不了农民。
    三是啤酒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建设。看这形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量也将会不断上升。虽然不可能指望老百姓把多出来的可支配收入都用来喝啤酒,但花在啤酒上的钱肯定会不断增加。
    在这个大前提下,青岛啤酒的未来也是可以看好的,理由只需要一个,那就是品牌。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啤酒市场,都早已进入品牌营销的阶段。
    青岛啤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进行品牌营销的企业,也是唯一全国营销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在香港一条寻常小巷内,有间名为“通泰行”的私人商店,已经传了几代人了。这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从1945年以来,就开始卖青岛啤酒,一直卖到现在。当年的老板早已成爷爷,现在的老板则是爷爷的孙子。当年的零售,已升级为批零兼营。
    用这家商店老板的话来说,就是青岛啤酒是好的品牌,好品牌就会有好市场,有好市场就有钱赚。
    青岛啤酒不但品牌硬,而且品牌的运作套路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青岛啤酒定位于高端,但又不完全拘泥于高端。
    除去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多数地区的消费者,喝得更多的还是普通啤酒,因为价格便宜。比如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但酒民们喝下去的啤酒,超过70%属于低端啤酒。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所以喝得多,喝得勤,也喝得便宜。
    青岛啤酒自然格外关注这个传家宝,并采用了相应的市场与价格策略。首先在确保高品质的前提下,高举青岛啤酒的品牌大旗,发展多种类型的啤酒。然后在不同的消费区域,采用不同的打法,
    高端消费地区的打法是高档高价,因为这一区域的消费特点是重品牌,重品味,对价格不敏感。
    中端消费地区的打法是适当的价格战。这个区域消费取向相对复杂一些,最大的特点就是即看重品牌,又对价格敏感。因此依托品牌和质量优势,与对手们打价格战。
    低端消费地区的打法是价格跟随战。这里最看重的是价格。青岛啤酒是大品牌,架子还是要端一些的,不能太掉价。跟着别人价格卖就可以,同样的价格,能喝到青岛啤酒,当然是很多酒民们乐意见到的,也是件很划算的事。
    于是,青岛啤酒就不但依然保持“贵族酒”的身段,也同时具有了“平民”的身份。很有钱的、一般有钱的和不大有钱的,都喜欢喝也都能喝得起。这样一来,青岛啤酒就能在各个不同层次的消费区域,利用品牌影响力,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以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这个份额不仅指的是国内,而且也同样指向海外。
    作为最早实现了市场、品牌、资本运作国际化的青岛啤酒,产品销往全世界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啤酒出口的老大。据说也是是进入欧洲如家乐福、欧尚等主流大卖场的唯一亚洲啤酒品牌。
    所以,中国第二届酒类品牌价值评议中,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被认为值278·74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同行业之首。
    啤酒属于薄利行业,但青岛啤酒的赚钱能力还是很强的。从2004年到2012年,青岛啤酒的净利润依次为2·8亿、3·0亿、4·3亿、5·6亿、7·0亿、12·5亿、15·2亿、17·4亿、17·58亿。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依次为12·9亿、11·8亿、11·2亿、10·9亿、15·0亿、33·6亿、32·8亿、18·7亿、31·3包。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为7·22、7·8、6·15、8·33、10·41、11·85、16·12、15·26、14·39、14·91。
    这几组数字告诉人们,人们会继续喝啤酒,这个市场绝对有增长空间。青岛啤酒的优良品质,决定了其持续增长的品质。青岛啤酒的品牌,保证了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所以不算夸张地说,青岛啤酒就会如同一只会下银蛋的鸡,值得你去养。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