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份,在政策支撑及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稻米市场延续8月下旬的稳中有升行情,但上行的力度整体开始减弱,大部分地区市场价格趋于平稳,个别地区在利空因素的集中打压下,开始高位缓慢回落,其中南方新早稻市场比较明显,市场买卖双方也日渐趋于理性;而与此同时,随着中秋、国庆双节逐渐临近,稻米市场需求明显好转,各地购销十分活跃,商家以及居民备货比较积极,节日效应开始在市场上体现,部分市场供应不足,价格稳中有升。
供给不同籼粳走势各异
据中国大豆网统计,截至9月11日,黑龙江五常地区长粒稻谷每吨(下同)收购价为2000元,长粒香大米出厂价3040~3080元;建三江地区圆粒稻谷收购价1840~1880元,圆粒大米出厂价2840~2860元,均与上周持平。吉林梅河口地区超级稻收购价2060~2100元,辽宁盘锦地区优质稻收购价2120~2160元,均上涨20~30元。江苏连云港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2110~2130元,优质粳稻收购价2300~2320元;淮安地区普通粳稻2040~2080元,优质粳稻2260~2300元,均上扬20~40元。湖南湘潭地区早籼稻收购价1900元,江西南昌地区早籼稻收购价1900~1920元,湖北襄樊地区中籼稻收购价1740~1800元,广东茂名地区早籼稻收购价2140~2160元,均下跌20~40元。内蒙古包头地区东北长粒大米批发价3400元,北京地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3100元,福州地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3240元,均上扬20~40元。由此可见,在双节来临之际,国内粳稻与籼稻市场价格呈现略有不同的走势。预计短期内国内稻米市场仍将呈稳中有升走势,不同品种也将延续分化的格局。
东北地区新粮上市迫近
9月份以来,东北稻米市场购销相对平淡,虽然中秋、国庆双节的逐渐到来,带动了市场需求的明显放大,大米外销也比较畅通,但由于市场货源较少,有效供给量明显不足,部分企业没有粮食可供加工,只能被迫停止生产、检修设备等待新粮,仅有一些大型企业靠自身库存少量加工维持生产,但也难以维持到新粮上市。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稻谷收购活动已经基本停止,而大米外销依然在进行之中,市场报价整体保持高位稳定,预计新粮上市前这种购销不旺、价格基本平稳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新粮上市高峰来临之时,其市场报价将面临回落的可能。另据了解,目前东北三省新季稻谷长势良好,大部分地区现已进入成熟期,其中黑龙江五常、延寿、方正、虎林及辽宁的盘锦、铁岭等地个别早熟品种已经零星展开收割,但量较小,基本对市场没有影响,预计东北地区稻谷大面积收割将在10月初全面展开,届时市场供给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从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今年东北稻谷又将迎来一个丰产年,产量将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增加,而由于种植成本的增加及物价上涨的支撑,今年东北新稻开秤价格要明显高于去年,且会与去年的行情走势截然相反。
早稻回落中稻理性运行
进入9月份,南方籼稻市场延续了8月中旬以来的整体高位稳定,局部小幅涨跌的行情走势,其中早籼稻市场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任务的完成,大米加工企业及米厂受米价低弱、经营困难的制约,不敢轻易入市采购,市场收购主体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购销活动略显冷清,而且随着中晚籼稻逐步上市,农民惜售心理开始减弱,市场供给压力加大,早稻价格强劲上涨势头有所削弱,疲态渐显,部分地区价格持续缓慢回落,其中江西、广东等地表现明显。而9月份南方中晚籼稻基本进入收割、收购的季节,其中中籼稻现已批量上市,上市高峰期即将到来,而晚籼稻已经零星开始收割,预计10月份将批量上市。目前来看,新中稻开秤价格紧随早籼稻市场明显高开,但受早稻价格回落、市场收购冷清的影响,中晚籼稻走势并没有延续早稻的“疯狂”走势,而是比较理性地平稳略涨,大部分市场主体入市采购比较谨慎,而农民卖粮心态也较为平和。对于后期籼稻市场而言,笔者认为随着中晚籼稻陆续大规模上市,属于早稻继续表演的空间已不多,市场有望迎来全面的理性回归;而在粮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中晚稻继续上涨缺乏动力,上行空间受限。
节前趋涨节后面临回落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整体保持稳中略涨的态势,南北产销区各地均运行良好,且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市场需求进入旺季,商家及购销企业备货积极,拉动市场行情继续向上挺进,但由于供需关系及国家政策的不同,国内籼稻与粳稻市场走势略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性有可能随着秋粮上市量放大而继续扩大。对于后期国内稻米市场的走势而言,笔者认为,短期内稻米市场将继续保持稳中趋涨的态势。进入10月份以后,市场需求将逐渐转淡,南方新季粳稻及中晚籼稻将陆续上市、东北新粮也大面积展开收割,其市场供需压力不小,市场报价将震荡走低,其中早稻市场将相对明显。因此,进入10月份后,国内稻米市场供给压力将会明显加大,高企的稻谷价格可能面临回落,而且各品种的差异性走势将会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