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稻谷主产区之一,近几年稻谷产量约为18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 95%以上,每年生产的稻谷80%左右又用于大米加工。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全省大米加工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大米加工企业也已成为影响稻米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江西省大米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分布情况
据统计,目前全省大米加工企业有2003个(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1661个),分地区分布情况为:吉安市440个、宜春市375个、抚州市261个、南昌市248个、上饶市228个、赣州市161个、九江市109个、景德镇市67个、鹰潭市55个、新余市34个、萍乡市25个。大米加工企业在50个以上的县(市、区)有8个,其中南昌县、高安市两地突破百个,分别达到110个和102个。
(二)加工能力
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省纳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约2409万吨,其中日产能力在100吨以下的企业有1517个,约占企业总数的91.3%; 100-200吨的90个,约占5.4%;200-1000吨的12个,约占0.7%;日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中粮(江西)米业两个,约占0.1%,其中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52.8万吨,仅次于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58.9万吨),在全国大米加工企业中居第二。
(三)产量情况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6年江西纳入统计企业大米总产量约为539万吨,居全国首位。全省年实际加工大米1万吨以上的企业71个,年产大米5万吨以上企业的6个,其中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蒸谷米加工企业中粮(江西)米业年产成品20万吨以上(蒸谷米10万吨以上)。
(四)经营情况
1.运作方式。目前全省大米加工企业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购即加型和综合型。即购即加型基本上为小型企业,其流动资金少、原粮仓容小,没有大量存储原粮的条件,收购季节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稻谷,边收边加,非收购季节主要从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或购销企业采购原粮维持正常运营。综合型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及实力较强的小型企业,其资金雄厚、有一定的仓容,少的数千吨,多的数万吨,这些企业在收购季节除边收边加外,还储存一定数量的原粮用于非收购季节加工,有的还自建了一定规模的粮源基地,初步形成产、购、存、加、销一体化经营。
2.盈利情况。近两年,虽然稻米市场呈“稻强米弱”现象,但由于江西稻谷上市后价格呈先低后高的走势,收购初期收到了稻谷的大米加工企业在原粮上就实现了利润,而且江西稻谷品质较好,在销区市场,大米品种、规格、质量相同的条件下,江西大米的销价一般要高出其他稻谷产区大米20-40 元/吨,加上副产品价格走俏,当前全省大部分大米加工企业是盈利的。
3.对市场的影响。江西大米加工企业星罗棋布,遍及乡村各个角落,对全省粮食市场尤其是收购市场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目前与省内各级粮食储备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每年要消化稻谷近千万吨,其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稻谷400万吨以上。为争夺粮源,大米加工企业往往以高于当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0-40元/吨的价格收购稻谷,使全省稻谷收购市场竞争逐年加剧,这也是近年江西稻谷价格高于周边稻谷主产区省份的原因之一。
二、当前江西大米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民营企业发展迅猛
1998年以前,江西大米加工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唱独角戏,全省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工业企业有560家。之后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大批国有粮食工业企业采取整体拍卖、关闭破产、股份合作、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等形式,实行“国退民进”,整个大米加工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由于江西稻谷资源丰富,加上大米加工技术含量低,加工厂开业门槛低,全省中、小民营大米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6年民营企业增至 1523个,占全省大米加工企业总数的91.7%。民营企业因其经营灵活、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此外,近年广东、福建、浙江等外省企业在江西直接投资兴建大米加工厂的热情渐涨,目前有8个外省投资大米加工企业投入运营,还有一批正在筹建或规划之中。
(二)品牌意识和效应日益增强
过去江西大米生产重数量轻质量,传统的大米优质名品、精品基本退出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没有品牌就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江西大米产品结构逐步向优质和高档方向调整,通过产品开发和品牌培植,依靠科技进步,部分企业应用了分级、抛光、色选等先进设备,开展规模化经营,全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现有金佳牌和玉珠牌两个中国大米名牌,中胜牌、万年贡牌等8个江西省名牌。
(三)企业集约化经营开始起步
江西大米加工企业小而分散,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状况出现改观,不少企业开始由竞争变为合作,一批集团化大米加工企业逐步在赣兴起。2007年6月份,以江西汇银米业有限公司为母公司,吸纳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为子公司的“江西金农米业集团”正式注册,其年加工能力50万吨以上,注册资本5750万元;景德镇市由数家企业共同投资3580万元的“浮梁鑫谷米业有限公司”开业;上饶市由32家米厂组建的“万年贡米集团”揭牌。宜春市“赣西米业集团”也在2007年10月底投入运营。
三、当前江西大米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多而小且分散,初级产能严重过剩
近几年,由于对大米加工企业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全省大米加工业基本上呈“盲目”、“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小型分散及重复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造成大米初级加工产能大量过剩,如2006年,江西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10%左右,但入统大米加工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22%,入统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6.3%,形成“厂多稻少”的局势,加工设备利用率不足30%,开工率普遍不高,产能大量浪费。
(二)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创新能力弱
江西在稻谷加工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两千个大米加工企业,有分级、色选、抛光、真空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仅有几十家,小型碾米机组居多。加工大米的正品率低,稻谷加工过程的损耗率高达5%左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质稻的资源浪费。精细食品及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国有企业负担重,多年未进行技改投入,无资本积累,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民营企业虽然机制活、发展快、数量多,有一些规模企业和品牌产品,但总体上还是数量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
(三)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结构层次低
目前,江西大部分稻谷加工企业仍限于普通大米和精洁米等初级产品加工,销售对象主要为工厂、学校、小粮油店,进入大型超市的不多,部分品质较优的大米被广东、福建等设备技术先进的大米加工企业收购后进行二次加工,销售价格大幅提高,有的甚至成倍增长。由于大米精深加工转化能力低,全省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副产品中的稻米营养素(含量约64%),一直未能有效利用,稻谷深加工业、各种工业化米制品生产多数还处在分散、小型经营状态,产销基本分离,组织化程度低。
四、江西大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必将进入调整重组时期,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目前江西大米加工企业是“遍地开花”,竞争十分激烈,为留住原有或争取更多的购销两端客户,往往采取相互抬价收购稻谷或压价销售大米的方式来挤占有限的市场份额,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在保本甚至在亏损状态下苦苦挣扎。这种无序恶性竞争的结局,必将使资金和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而大中型大米加工企业依靠资金优势,才有条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具备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通过整合提升,形成优质品牌,以集约化生产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因此,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走联合之路已是大米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稻谷深加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副产品综合利用前景看好
在美国、日本等大米加工业发达的国家,稻米精深加工品已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1:5左右。江西目前稻谷深加工尚属起步阶段,效益远没有体现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米的消费逐步向优质化、功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决定发展方向。今后,稻谷产品加工除优质米外,免淘米、营养米、强化米、香米、留胚米及各种配制米将越来越多地摆上餐桌,逐步形成大米专用化。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营养素、米糠酶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也将逐步增大。稻壳发电及以稻壳为原料的化工、建筑、环保、保温、填充材料等产品也将投放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通过深加工,稻谷、稻米加工利润将大幅提高。
(三)企业经营模式将逐步更新
江西目前稻谷生产以家庭种植为主,品种繁杂,粒型长短不一。加工企业则是附近农民种什么品种就收购、加工什么品种,既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又难以培植强势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大米加工企业拥有产销对路的粮源基本是必然选择。“公司+协会+基地+科研院校+连锁超市”等经营模式将是大米加工企业今后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