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7年起,国际、国内农产品中玉米、小麦、大豆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但做为主要农产品之一的水稻价格却一直没有达到人们心理预期的价位。新粮上市后,东北水稻市场整体呈现偏弱态势,收购价格持续在较低价位运行。稻农普遍认为收购价格偏低,尤其是质量好、水分低的水稻剩余比重增大,持粮等价心态较重,使得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收购难度增加。大米价格也不尽人意,一直呈缓慢下滑态势。进入2008年,东北稻谷市场则再次出现了旺季不旺、价格趋弱的格局,一季度吉林省及邻省部分地区水稻价格如下图所示。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一、国内稻谷产量增加消费需求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全国稻谷总产量预计为18650万吨,较上年的18257万吨增加393万吨,增幅2.15%。其中粳稻总产约4625万吨,同比增加约520万吨。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稻米口粮消费呈现下降态势。预计2007年国内稻谷消费量18350万吨,同比减幅约1%。其中口粮消费约为15500万吨。另外,我国稻米进出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世界稻米市场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由于近两年国际大米价格持续坚挺趋升,而国内大米供应充足,本年度大米进口减少。从总量上看,本年度国内稻谷仍呈现供大于求格局。
二、国家调整出口政策稻米价格走势趋弱
去年以来,国内部分粮食品种价格出现过快上涨行情,国家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连续出台调控政策。从去年12月20日起取消稻谷、大米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稻谷、大米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稻谷、大米出口暂定税率为5%。以上政策措施的出台,将对今年我国稻米及其制粉产品的出口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从而确保国内粮食的供应,在短期内达到抑制粮价上涨的目的。
三、我国南方出现灾害性气候稻米市场购销受阻
今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导致交通受阻,运输难度增大,产区发往销区的稻米数量明显减少,使前期弱势下滑的稻米价格开始止跌趋稳。另外,由于普降大雪、道路结冰等情况的出现,也导致市场原粮交易趋缓。据了解,当时南方产区稻谷收购活动已基本陷入停滞,多数加工企业依靠库存维持生产,且大米主要供给本地市场;而部分中小型米厂已经停机加工,库存稻谷为春节后开机备用。今年由于大米需求旺季不旺特征明显,以及运输紧张状况逐渐加剧,市场购销活动表现平淡。
以上因素抑制了一季度东北稻米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将对水稻价格起到支撑作用。随着后期南方稻谷供应能力减弱,销区经过较长时间的消耗,补充库存粮源必将转向东北产区,在销区需求增强的拉动下,东北稻米销量有望增加,市场价格或将出现阶段性上涨。
一、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措施对提升东北稻谷市场价格有促进作用
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积极通过各种努力促进东北水稻的销售。春节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自2008年1月23日至5月31日,对进入黑龙江省采购稻谷、大米的南方销区企业,给予一定的运费补贴。继龙江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以后,吉林省也自2月15日至3月31日起,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水稻,同时对到本地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采购稻谷并运回本地销售的关内销区企业给予运费补贴。并从3月21日起,将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由原来的0.75元/市斤提高为0.77元/市斤,收购期也延长至4月30日。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调动北粮南运的积极性,从而缓解东北产区水稻供应压力过大的局面,带动整个东北稻米市场回暖。
同时,2008年在稻谷、小麦主产区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其中,粳稻收购价格提升至0.79元/斤。3月27日,国家再次提高粳稻收购价格至0.82元/斤,较上年提高0.07元/斤。系列政策措施的发布实施,对提升东北地区水稻价格、解决水稻销售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增强稻农种粮信心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即将开始的2008年水稻种植工作做好准备。
二、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生产成本的提高支撑稻谷价格
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水稻的生产成本也有所提升。据有关相关测算,2007年种植水稻成本上涨20%以上。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机械作业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均有增加。以我省为例,2007年种植水稻总成本为平均每亩706.94元,上升幅度较大,为23.61%。一是化肥费用为平均每亩89.61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4.62%;二是国际石油资源紧张,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涨,机械作业费增加,平均每亩69.5元,与去年相比增加25.46%。三是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平均每亩191.3元,增幅为53.91%;四是土地成本增加,为平均每亩220.42元,比去年增加18.95%。水稻生产成本的增加相应地抬升稻谷价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创1996年以来月度新高,粮食价格上涨6.0%。目前,国内成本型通胀压力正逐步加大,种植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将对今年稻谷价格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国际市场影响因素
在2007年通货膨胀的大趋势影响下,农产品中玉米、大豆、小麦等价格一路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存需比已经降至20年来最低,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8年1月份的预计,今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依然略低于需求量,缺口约3000-4000万吨,约占年总产量的1.5%左右,因此粮食作物库存量将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另外,由于粮食需求是刚性的,而生产却存在着气候、运输等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全球主产粮区出现不利于生产的状况,甚至不排除国际粮价有短期大幅上升的可能。因此,东北水稻价格受到国内其他大宗品种的比价效应影响,以及国际粮食价格或将继续上涨的趋势影响,有望摆脱相对低迷行情,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
综上所述,由于去年我国稻谷丰收,尤其东北水稻产量大幅增加,以至当前国内稻谷供求关系较为宽松,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本条件。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稻米供给能力减弱,东北产区将成为粮源的主要供应地,在销区需求增强的拉动下,东北稻米销量有望增加,市场价格将出现阶段性上涨。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价格上涨幅度将受限。由于实现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预计二季度东北稻米价格将以平稳运行为主,但价格的底部将比2007年有所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