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10月10日 - 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与普益财富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两年来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在设计层面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本机制明显增加,尤其是外资银行,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保本化”趋势。
报告称,2013年以来,受宽松资金环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直到6月末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才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一波反弹行情。另外,监管层出台的“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清理整顿,也进一步压缩了部分产品的收益空间。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中枢的下移,中资银行逐渐开始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为今年以来的44.81%。另外,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业务也将逐步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而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性产品符合这样的要求,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截至2013年8月,挂钩于汇率的产品市场占比达到30.82%,其次是利率挂钩标的,市场占比为21.28%,挂钩汇率、利率这两类低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符合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从产品期限来看,截至2013年8月,75.86%的结构性产品投资期限在1年以内,挂钩汇率、利率的产品期限多在6个月以内;24.15%的产品投资期限长于1年,其中大多数为外资银行发售,3年以上期限的结构性产品超过90%为外资银行发售,这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产品期限设计方面表现出来的显着不同。
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由挂钩标的在投资期中的表现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方式。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在设计层面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本机制明显增加,尤其是外资银行,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保本化”趋势;在期限设计方面,产品期限有所缩短,这也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结构性产品在挂钩标的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更贴近国内市场,整体风险有所降低。
同时,部分银行不断在产品结构上进行创新,开发新的结构性产品,如招商银行(600036.SS: 行情)(3968.HK: 行情)同时推出分别看涨和看跌同一挂钩标的表现的两款产品,为看多和看空标的表现的投资者都提供了可选的投资工具。
从产品的到期收益来看,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也较高,近两年到期收益最高的产品均为结构性产品。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7%,2013年以来市场整体的收益率水平为4.48%左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结构性产品的收益优势再次凸显,今年不少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在6.00%以上。
如花旗银行2013年3月11日到期的一款挂钩美国西德洲原油的结构性产品,投资期限6个月,到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招商银行2013年4月18日到期的“焦点联动系列之黄金表现联动(看跌)理财计划(104052)”,投资期限90天,到期年化收益率为7.6%,在当前市场状况下收益水平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