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酒不成宴”的中国,“十一”长假免不了上点酒助些兴。传统意义上讲,饮酒容易伤身。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顾全身体,最为时下养生族所关心。
其实,浪漫的法国人多年前早已攻克此等“难题”。众所周知,法国人喜好美食,其中不乏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但得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却比其他国家要低—这个现象被称为“法国悖论”。
“法国悖论”的主观因素
1990年,美国《健康》杂志的记者爱德华·多尼克指出:由于法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常饮红酒,使他们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低于美国人。喝酒反而健康?
原因之一是人群的经济条件。一个人是否有饮酒尤其是饮葡萄酒的习惯,除了个人爱好之外,往往还会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一方面,愿意选择相对昂贵的葡萄酒的人可能经济条件较好。这部分人生活条件及医疗卫生保障也可能都要好一些。另一方面,愿意选择葡萄酒这种相对健康的酒饮料的人,可能他们的健康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是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疾病发生的差异。
原因之二是饮不饮酒所伴随的生活方式。1995年,一位丹麦的流行病学者做了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经常饮红酒的人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可以降低47%,而经常饮啤酒的人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增高22%,喝烈酒的人会增高36%。这与葡萄酒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有关。但是同样在丹麦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报告结果却并非如此。他们对某超市居民购买葡萄酒、啤酒以及其他食物的比例进行统计,发现购买葡萄酒的人购买的“健康食物”如蔬菜、水果、低脂食物等的比例要高于购买啤酒的人。也就是说,饮葡萄酒的人摄入的蔬菜水果比饮啤酒的人多,而蔬菜水果是有充分证据被证实可以降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生的食物。
“法国悖论”之下,葡萄酒生产商和销售商大肆鼓吹葡萄酒的神奇功效。然而,葡萄酒真的有这些神奇功效吗?
“法国悖论”的客观原因
美国作家威廉·杨格曾说,“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变成酒以后,就有了动物的生命。”
醇美的葡萄酒倒是真能赋予我们不一样的生命。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戴维·辛克莱尔博士在一项学术研讨会上公开了红葡萄酒的抗辐射奇效。他指出,红葡萄酒所含的白藜芦醇作为多酚族植物天然化合物,能够刺激一类特殊的酶发挥作用,令人体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抵御核辐射的能力随之会提升至原有水平的3倍或以上。此外,辛克莱尔博士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地在酵母和果蝇体内发现了效果类似低卡路里饮食结构的白藜芦醇,而老鼠和人类均拥有能够产生类似效果的基因。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莱昂纳多·古伦特博士也表示,即使人类从50岁才开始摄入红葡萄酒,并保证每天都饮用一定量,那么长期坚持下去也可以使其寿命延长10年。
同时,哈佛医学院病理学研究小组发现: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也能够延长人类的生命,而每天坚持饮用适量的红葡萄酒可以降低人体内卡路里的含量。葡萄酒里除了白藜芦醇,其他能够起到限制卡路里摄入量的化学物质还包括黄酮。
科学家们也在喝
“法国悖论”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科学家们在不同地方做了类似的调查:记录某地居民的平均饮酒量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由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这样的调查往往涉及几万甚至更多的人,时间长达一二十年。如果把科学文献中这类调查汇总起来,总人数可能高达上百万。所有这些调查的结果相当一致:与不喝酒的人相比,酗酒的人群得心血管疾病和死于心脏病的比例都大大增加;但是“适度饮酒”的不仅比酗酒的人低,比完全不喝酒的人也要低;不仅葡萄酒,白酒、啤酒也都有类似的结论,而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的效果似乎更为明显。
需要提醒的是,葡萄酒作为一种酒,酒精仍是主要成分。一方面,酒精具有神经毒性;另一方面,科学界一直认为酒精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假如你本来并不饮酒,那就没有必要为了红酒可能的“养生效果”而去饮酒。但你若平日就“好”这一口,那么哈佛大学医学院辛克莱尔博士的话或许对你有些帮助:“希望我们的研究不会导致人们过量地饮用红葡萄酒,因为对红葡萄酒的摄入量,每天一杯(约150ml)就已经足够了。”
如果谨遵“适度饮酒”的“医嘱”,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有不少曾参与哈佛那项研究的科学家都开始饮用红葡萄酒了。文/ 李文(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