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你知道下列数据吗?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亿人,总数量位居全球之冠。而糖尿病的患病率已从4年前的9.7%上升至11%,这意味着,几乎每分钟便会增加10名糖尿病患者。我们自己及我们的亲朋好会不会被糖尿病缠上呢?
上周六,有着中国“糖尿病防治第一人”之称的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来到重庆。在《养生周刊》与中华糖尿病协会共同主办的“重庆晨报社区养生学校”第一课上,从医45年、对糖尿病研究逾35年的向红丁教授,给重庆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防糖抗糖”课。
现场>
听众起立鼓掌,高呼求签名
9月21日上午9点,由重庆晨报《养生周刊》和中华糖尿病协会共同主办、江西汪氏蜂蜜园承办的“糖尿病防控走进重庆”大型公益讲座,在大坪万友康年酒店会议厅召开,此次讲座,也是“重庆晨报社区养生学校”的第一课。
当向红丁教授微笑着走上讲台时,台下四百多名听众全部站起身来鼓掌表示欢迎。让人没想到的是,更有几位热心听众对着老教授挥手高呼:“您的书我都看过!结束后麻烦您给我签个名。”
并发症比糖尿病更可怕
向教授介绍说,糖尿病本身并不是十分可怕,而其真正的危害其实在于可能引发数十种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视网膜剥离(失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向红丁教授介绍,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人群治疗费用的25倍,除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并发症更是引起人们致残或早亡的主要疾病。曾经有调查发现,在我国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而其中20%的患者是在看眼病时发现的,有10%的人则是皮肤长疥肿,结果一检查是患了糖尿病。“我遇见过这样一名患者,他眼底出血十多年都不知道,这是糖尿病引起的问题。”
体育锻炼对早期糖尿病有效
现场有读者问:“自己怎么发现早期糖尿病呢?除了吃药外,自己有办法抗糖嘛?”向红丁教授回答:“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却升高(即糖耐量减低),应把这视为糖尿病的先兆,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他进一步解释道,尽管此时很多人一般没有任何症状,但糖耐量减低人群转为糖尿病的比例,要比正常糖耐量的人群大100倍。不过,此时控制饮食、进行体育锻炼或服用抗糖尿病药物都是有效的,甚至有不少患者在综合治疗3个月后,糖耐量可以转变为正常。
支招>
得没得糖尿病不光看血糖,要监测5项指标
尽管向红丁教授一再表示,糖尿病可预可防,但是对于那些生活习惯不好、暴饮暴食、不爱运动的人,向红丁教授也表示非常担忧。“运动少是得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些喜欢躺着看电视、凡事都懒得动只会按遥控器的人,得了糖尿病就麻烦了,那个时候医生都难帮他。”
那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糖尿病呢?向红丁教授给了普通人一些建议。
一、饮食:不宜饭后吃水果
1.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以主食为主,一天4-8两,值得注意的是,这4-8两是按照生的来计算。此外,副食、零食适当摄入。
2.要少量多餐,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二两。建议吃到七八分饱,少吃肥甘厚味,把食盐量控制在6克以下。
3.多吃粗粮青菜,水果适量吃。血糖控制得好时,可以吃些含糖量低的水果,比如苹果、梨子、桃等,西瓜需限量在1斤以内,建议吃靠近皮的部分。但水果不放在餐后吃,否则易升高血糖。
4.吃任何食物都要做到细嚼慢咽,少喝酒、不吸烟。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适量的干红干白,白酒38度以下的一天不超过2两,啤酒每天控制在1瓶以内。
二、运动:站马步预防肌肉萎缩
1.如果不运动,很容易超重或肥胖,为患糖尿病埋下隐患。运动最好天天做,比如:跑步、骑单车、游泳等有氧运动,特别不提倡周末集中运动,这样做反而对健康有害。
2.运动最重要的是运动量要达到合适的心率。具体方法,可以自己摸脉检测,合适的心率为170-年龄。
3.预防肌肉萎缩可加入适当阻抗训练。最简单的是,双手握盛水的矿泉水瓶,然后上下抬举做数十次(数量自己控制)。或者站马步,站大约3分钟,每天做8次最好。
三、监测:体重不宜超过身高-100
预防糖尿病,其中有五项指标最关键。
1.体重别超标。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不超过身高(厘米)-100,不达标准就要减肥;
2.血糖达标。空腹血糖小于7.2(130),餐后两小时(从吃第一口开始算时间)血糖小于10.0(180),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照此看如果血糖高就要降糖;
3.血压达标。60岁以下人群,应小于130/80;60岁以上的,不超过140/90,一旦血压高就要降压;
4.血脂达标。甘油三酯(TG)小于1.5(135),胆固醇(TC)小于4.5(18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10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1(44)。
5.血黏稠度达标。包括血黏度中显示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不高,血沉不快,纤维蛋白原不浓,红细胞压积、变形性、聚集指数正常。
不过以上需做到适可而止,以免过犹不及。比如,体重一旦过低,易引起血糖波动、抵抗力下降。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升糖、升压激素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
观点>
重庆以后将是糖尿病高发区
此次来到重庆,向红丁教授还特别谈到重庆人患糖尿病的情况。他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趋势逐渐从东部向西部发展,而重庆人的饮食盐多油多,好像也不爱运动,如果不控制油盐摄入量,未来必然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
“虽然重庆人整体不胖,但腰粗的那类人最可能患上糖尿病。”向红丁教授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不过,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已属于糖尿病的中晚期,因此,应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早期诊断糖尿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在欧美等国家,通常是35岁以上的人都开始检测血糖。”向红丁教授建议,我国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脂血症、有高血压、超重/肥胖、有巨大儿(体重超过8斤)生育史的妇女、体重低于5斤的新生儿、有代谢综合征等人群都应及早检测血糖。
达人>
“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良方”
讲座现场也来了不少《养生周刊》的健康大使,其中廖文蓉和王晋生二人对抗糖尿病的经验,连向红丁教授都认为“好得很”。
蜂蜜类产品有助调节血糖
廖文蓉的母亲73岁,去年9月份查出有糖尿病。“那个时候血糖有9.7,我们瞒着妈妈不敢告诉她实情。”廖文蓉告诉记者,好在还没有出现并发症,让母亲吃药治病的同时,在学营养学的同学介绍下,每天吃蜂胶、蜂怡、蜂王浆。吃到现在,加上每天都带老人家出去散步,血糖平稳维持在4.9-5.9间。向教授对此分析说,服用蜂蜜类的其他产品,如:蜂胶、王浆、蜂怡等确实可以帮助调节血糖。
坚持运动,腰围和血糖都下来了
64岁的王晋生先有高血压,而后又有了糖尿病。患病以后没精打采的他结识了一名运动养生达人。在其帮助下,王晋生戒嘴的同时,每天坚持锻炼。开始是快走,然后是慢跑,到最后爬楼梯。如今坚持两年多下来,血糖从当初惊人的16点几降到现在的7点几,腰围从当初的2尺8减到了2尺5。王晋生的经历,被向红丁教授点评为:“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良方。”
两位达人被授予“健康大使”
讲座结束之后,养生周刊授予了杨健平先生和廖文蓉女士“重庆晨报《养生周刊》健康大使”荣誉称号。
授予杨健平“健康大使”的理由是:他一直致力于疑难杂症的研究,并协助《养生周刊》传播智慧养生之道。如果你受“疑难杂症”的困扰,欢迎加入QQ群121096100共同交流。
授予廖文蓉“健康大使”的理由是:她一方面为了治妈妈的糖尿病四处寻医找药,另一方面将积累的防糖抗糖知识与秘笈与更多糖友及家属分享。
互动>
“重庆糖友之家”欢迎糖友常来坐坐
为了给糖友们交流提供一个专门的平台和场所,本讲座之后,《养生周刊》和重庆的一些抗糖明星,以及部分糖友共同商议决定,在重庆晨报社区养生学校首批基地李子坝重庆中医少林堂共建“重庆糖友之家”。欢迎抗糖之星、糖友及家属常来“糖友之家”坐坐,同时,欢迎大家加入“糖友之家”QQ群139123559进行交流。
国庆长假后,“糖友之家”将召开第一次分享会,主题是“怎么发现早期糖尿病?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享会将有抗糖之星、糖尿病专家、运动专家共同分享医治及预防糖尿病的秘籍,欢迎各位糖友及家属参加。报名请致电:13708373788。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彭怡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