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9月16日 -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撰文指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可兑换程度偏低,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跨国兼并重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建议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步伐,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谈判的规则与标准,以证券投资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资本项目管制。
周一刊登在中国证券报的该文章称,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核心内容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账户开放等。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资本账户渐进、有序、适度开放,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和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创造条件。
文章认为,央行此前的研究报告曾认为中国在2020年左右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较为稳妥。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金融形势变化、贸易自由化要求以及投资需求扩大等方面因素,当前对于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的要求更加迫切,时间应适当提前,建议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时间提前至2015-2017年较为稳妥。
该文章称,中国在进行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改革过程中,对于直接投资、商业信贷、股票及债券、不动产交易等项目的放开,应以当前新一轮国际贸易自由化准则为导向,必须充分考虑吸纳当前国际主要贸易谈判的规则,增加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便利性,争取新一轮自由贸易谈判的主动性。
该文章指出,未来应以证券投资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取消资本项目管制。一是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目前中国金融行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严格,而包括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认可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的新标准、新规则,并在外商持股比例等方面实施改进。中国下一阶段,亦应逐步提高外资持股比例,落实国民待遇原则,最终取消外商投资于中国金融业的持股比例限制。
其二,需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与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机制。未来,可以考虑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扩大投资主体资格,提高外资持股比例,如每年提高若干个百分点等,直至最终取消QFII等相关临时过渡政策的限制。
其三,鼓励境内民间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应认识到在发达国家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引导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出国投资,可以形成外汇市场对冲力量,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一步,可考虑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以温州金融改革为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投资领域逐步扩展到直接投资、证券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等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其四,完善资本市场跨境投资制度。推动人民币成为更广泛的交易和结算货币,推行股票市场国际板、境外发行熊猫债等,形成以人民币定价的国际资产,并在条件基本许可时加大试点和推广力度。
文章最后建议,在资本帐户逐步开放同时,应重视金融改革配套体系建设,例如综合利用利率、汇率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协调资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有序流动,尽量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建立强有力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建立统一的应急领导机构;尽快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还汇于企业;做好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的政策预案,加强对跨境资金大进大出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