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刚刚过去的2007年,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我国稻米市场整体比较平稳,虽然国际大米市场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但国内大米市场并没有跟风攀高,着实难能可贵。展望2008 年的稻米市场,国内稻米供需结构和宏观经济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稻米市场在新形势下如何演绎逐渐成为业内的热点话题。
国内稻谷供需基本平衡 总体供给将略大于需求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07/2008 年度全国稻谷供给总量为18650万吨,总需求量为17850万吨,供给略大于需求。虽然今年供给量大于消费量,但超过的数量很小,相对于总消费量而言更是微不足道,而且还存在着品种结构性的不平衡性。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能源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大环境下,作为消费量最大的口粮品种,国内稻谷供给问题越来越紧迫,经不得大风浪的冲击。
2008 年的稻米供求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此,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基本耕地,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2008年出现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了稻米生产供给,届时价格上涨或大幅度上涨(类似2000 年)将不可避免。
品种之间供需不够均衡 结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早中晚供需不均衡。在稻谷总量平衡和略有盈余的前提下,早稻米和中稻米的供求关系也比较宽松、晚稻米的供给相对偏紧。根据2007年稻谷分季产量情况:早、中、晚稻产量分别为3210万吨、12023万吨、34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7%、增长3.6%、下降1.5%,总产为18650万吨,比上年增长2.2% ,并结合最近几年稻谷消费情况对比分析:早稻和中稻的比例比较适中,就总量而言,在正常的年景下,出现供求不平衡的可能性很小,2008 年这两个品种的供应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晚稻则不同,因为近10 年来,晚稻一直比较紧俏,尤其是2007年晚稻产量出现下滑后,供给更显紧张。晚稻供需紧张的状况可能会在2008 年新产晚稻上市前得以集中体现。此外,比较值得一提是早稻品种。2007年早稻总量供给并无大碍,但是在7~8 月份时候因产、销区同时进行早稻轮换补库,一度造成新产早稻的供应紧张,价格急剧上涨。而在9月份补库基本结束后,价格迅速回落。早稻这种类似的反季节走势以前也多有出现,估计以后也将重复发生。目前以早稻为主的储备体系的针对性显然有失偏颇。根据储备制度,早稻轮入和轮出时间都比较集中,而且是产、销区同时段轮换,势必会造成人为的供给紧张和价格的不正常波动。
籼粳供需不均衡。由于供给的惯性,粳稻供给量可能持续上升,并进一步使粳稻比较收益降低。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粳稻和籼稻混作的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地,并分别向北方粳稻种植区和南方籼稻种植区延伸。本轮粳弱籼强的现象开始于2006 年下半年,在2007 上半年基本已达到峰值(1.08 ),目前正向正常的比价关系回归。目前的粳籼米比价依然偏弱,但仍在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区间,两者正在向比价中轴线回归。估计2008年上半年粳弱籼强的现象难有改观,但在2008年下半年,或进入第四季度之后,粳弱籼强的局面应有所改善。
普通优质供需不均衡。普通稻米和优质稻米的不平衡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大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优质大米的需求持续增长;二是优质稻米的供给相对不足。优质稻谷产量比普通稻谷低1/3 左右,种子、农药以及管理等成本也较高,统算起来种植优质稻谷的比较收益并不高于普通稻谷,甚至更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剧了这种不均衡。2008 年,普通稻谷和优质稻谷之间非均衡的供给结构将会更加明显,2007 年晚稻尤其是优质晚稻,收购力量比较分散,规模供给量不集中,这将导致2008年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有可能加大,晚稻收购、加工的收益会有所提高。
国家政策仍将主导市场 多项措施鼓励稻米生产
国内CPI 指数不断走高,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也越来越为决策层所关注。除了通过直接进行相关储备品种的抛售来平抑市场价格外,国家还通过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和促进农业生产增加供给等措施稳定稻米市场。2007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大落。此外,我国还从进出口方面进行对稻米市场进行了调控,继2007年12 月20 日取消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和2008 年1 月1日实施加征临时关税(稻谷、大米为5%)之后,从2008 年1 月1 日起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国家鼓励增加产量的惠农政策很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
2007年国家对稻米市场的调控力度大、调控效果好,中储粮总公司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所收购的临时性储备,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功不可没。这种调控的效果在2008 年上半年依然会起到主导作用。但是,2008 年下半年及之后,中央储备粮还有多少稻谷可以用来调控市场,或者像2007年那样来调控稻米市场?这是需要商家密切关注的。如果因减产造成价格上涨,将是大幅度的上涨,而且这种上涨与CPI 指数基本无关,不易调控。
大米进出口量保持稳定 预计出口数量或有增长
2007年我国进口大米53 万吨,出口大米100 多万吨,均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从1993 年以来的大米进出口数量分析,除个别年份外,进口量基本上稳步上升。就目前的进出口量而言,还不足以对国内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大米进口属于相对独立的、小范围的高端市场,其需求相对稳定,不会因进口价格升高而使需求量有明显回落。但是高涨的国际大米价格却可以吸引国内大米的出口,尤其是5% 的临时出口附加关税相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涨并不算高,可以造成实质性的障碍可能是出口许可证。预计2008 年大米进出口数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出口量或有增长。
紧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多方因素有望推高米价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由于通胀和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上国际资金将为国内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流动性,我国经济在2008 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从国际的情况来看,全球性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正在引发其他国家的一系列反应,并加剧了全球通胀的压力。不少国家,尤其是对美元联系汇率的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或减少损失,则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继续维持他们低估的汇率,这样更是加剧了全球性的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但是,紧缩的可能也存在,2007年实行的多项紧缩政策在2008 年会逐步显现效果,对通胀或CPI 指数应有一定的压制效用。
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2008 年多空因素均有,但多方力量具有比较明显的强势,不断上涨的CPI 指数将不可避免地推高稻米价格。作为国内最大的粮食品种的稻米,在总体平衡且略有盈余的供求大环境下,2008年宏观经济多多少少会推动稻米价格上涨,至于对上涨幅度的贡献,目前还不好做出估计。
世界大米市场供需紧张 国际市场价格延续走高
2007/2008 年度世界大米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2 亿吨,但仍然比消费量低了350 万吨;期末库存7220 万吨,比上年同期降低340 万吨(美国农业部2007年12 月份月报),世界大米市场供需不断紧张,2007 年下半年之后,越南首先退出国际大米出口市场,其后不久,印度也基本退出。2008 年这两个主要出口国对大米可能会继续维持不出口或限制出口的政策,对如火如荼的国际市场造成釜底抽薪之势。出于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大米出口国纷纷采取限制大米出口或增加大米出口障碍等措施,不断刺激大米价格不断走强;与此同时,大米进口国则采取降低进口关税、设置专项补贴等措施,吸引大米进口,降低国内大米价格。
目前,国际大米市场泰国一枝独秀,其国内大米价格也在不断走高,进口国大米需求强劲,泰国出口商签订新合同时普遍谨慎。受全球结转库存紧缩、需求旺盛以及泰铢汇率走强、国际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等综合影响,泰国大米出口价格持续升高。可以预见,2008 年国际大米市场价格继续走高基本定局,并有可能续创新高。
近日黑龙江鸡西大米价格
0评论2025-11-1918
11月19日吉林德惠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919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整体平稳
0评论2025-11-1820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9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5
11月13日江西九江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8
近日山西景德镇地区稻米价格
0评论2025-11-1327
11月13日江苏粳稻米价格稳中有落
0评论2025-11-1337
11月5日国内大米价格稳中有跌
0评论2025-11-0549
近日上饶地区稻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