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啤酒节对于岛城市民和游客来说都是一场狂欢的盛典,但对于大多数的青岛本地居民而言,啤酒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东西了。这里的大街小巷,遍地都是市井气十足的啤酒屋。喧闹的街头、三五个朋友 、一盘蛤蜊,在无拘无束的高谈阔论中大家一起“哈”掉整桶散啤,欢笑之间,这个城市独有的情怀在夏日的夜晚被发酵到极致……
青岛:一座城的啤酒史
在青岛,喝啤酒是有传统、有规模并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生活方式。
“啤酒这个东西 ,刚开始喝的时候口感并不好,发苦。而且以往咱们中国人一直都是喝白酒的,所以很多人开始的时候喝不惯。”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回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还是把啤酒戏称为“马尿”而不愿意接触,但在当时的青岛,这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了。“就算是食品凭票供应的困难时期,青岛人还是可以凭户口本领到几瓶公家发的啤酒。这也算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了。”
其实,这种传统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青岛的德国殖民者在“欧人区”和中国平民居住的台东镇之间修建了一条马路,叫米勒上尉街,这条马路便是今日的“啤酒一条街”登州路。1903年,英、德两国的商人合资在这条街上创办了“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英德啤酒厂)”,开始酿制具有德国风味的淡色啤酒以及慕尼黑黑啤酒。1906年德国人又在登州路建了一座毛奇兵营。不久在兵营对面,啤酒厂的旁边开设了青岛第一家啤酒屋。也是在这一年,该厂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奖,而这座工厂便是今日的青岛啤酒(600600,股吧)厂前身。那时每年的夏季,第一海水浴场都有啤酒屋,供游人品尝消夏。到了1910年,便已出现这样的记载:“夏季时游泳爱好者会集青岛,喝啤酒的能手在这儿找到了乐趣。”
但当时,啤酒屋的客人主要还是德国士兵,少有中国人光顾。1916年,“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花费50万银元收购了“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并改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在此期间其生产的“朝日”、“麒麟”和“青岛”等品牌不仅走入了普通青岛居民家中,也开始销往中国各地。
“哈”个特色:塑料袋与酒牌
当然,爱喝啤酒的不止青岛人,但这里的啤酒屋却独具风情。
在青岛,上千家的啤酒屋散落在这座海滨城市的街头巷尾,它们的规模一般并不大,大多很简陋,只摆有几只木桌 ,放些板凳、马扎。在啤酒屋门前,堆着一只只银白色的装满鲜啤酒的不锈钢酒桶,酒桶下方有一只龙头可以打酒。酒桶刚打开的时候,最先流出的都是白白的酒沫。酒客们在夏夜来临的时候围坐在这些酒桶边的小桌前,用漂亮的“菠萝杯”;或罐头瓶子大口大口地喝着啤酒……其实这种场景似乎在各地都能上演,但当你看到青岛的酒客们拿出或圆或方的“酒牌”来换酒,看到他们用塑料袋带走成斤的散啤时,一个城市的特色便在这种新奇中产生了。
“正宗的啤酒屋只卖酒喝,不和餐馆一样有菜吃,去那也就是为了喝酒。这跟外国人的啤酒馆差不多 ,不过咱没人家那么干净。”生于1968年的张亚林如今在青岛经营着自己的书店,每天都要喝上几斤的他对啤酒屋情有独钟,因为他觉得这里有种自由的风气。“其实你看这环境并不好,大喊大叫,乱糟糟的,服务也没法和酒店比,还没有什么菜可以点,但来这就是放松。你可以光着膀子坐这儿,你可以大声嚷嚷,没人会觉得奇怪。”问及为何选择来“脏乱差”的啤酒屋喝酒时,大多数“酒鬼”的观点都是“要的就是这种热闹劲。”而有人则说得更具体些:“来这第一是便宜,第二图热闹,第三是有人情味,第四就是啤酒本来就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整那么高端干啥?好比吃个烤地瓜,还得用刀叉?”
“这种地方,我孩子是不来的,他在美国留学,觉得来这掉价。”年近六十的黄泽民说来啤酒屋喝酒就是图个高兴,他说自己小时候,青岛路边就有专门的啤酒摊,摆张桌子放个凳便开始卖啤酒,过往的路人喝上几口就去上班了,跟在路边买口水喝一样。“那个时候,我们把那些酒桶叫"炮弹",一炮弹好像是50斤,样子就和现在的煤气罐一样,上边有阀门。罐子里有压力,要不啤酒不起沫。我们一开始是用大碗喝,后来用大罐头瓶子喝,一般一罐就是一斤,当时也有现在的这种玻璃杯,但一般人用不起。”他回忆,啤酒屋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产生的,而“青岛三大怪”之一的“塑料袋装啤酒”也是在那时逐渐兴起的,在此之前,青岛人常用的是暖壶。
提到“酒牌”,从2000年开始经营啤酒屋的栾心萍说:“我刚开业那个时候,经常有客人因为喝多了算不清钱和我闹事,别人就叫我做个酒牌,我才知道很多啤酒屋都开始用这东西了。”说着她从腰包里掏出一把硬币一样的铁牌告诉记者,“一个牌子就代表一斤酒,来喝的人先付钱买牌子,喝一斤就还给我一个牌子,剩下了就退钱,不够了就再要。”这种本土发明让在青岛工作的英国人弗兰克十分震惊。“我来青岛后才知道有这种东西 ,我们国家是没有的,更没有用塑料袋装酒的,这些发明等着我回国后要推广一下,青岛人非常智慧。”
散啤主义:小酒屋里的平民精神
然而,一切的关键还是散啤。
散啤也是通常说的生啤,是经过过滤而没有杀菌(酵母菌)的散装啤酒。这种散啤不仅清凉爽口,而且相对超市柜台上的瓶啤,优惠的价格对酒客的吸引力也着实不小。大多的人来啤酒屋都是喝散啤,就算是瓶啤如果不冰镇,青岛人也是不愿意“哈”的。当然,散啤其实是啤酒销售中的一种地理优势,没有啤酒厂的城市很难喝到散啤这也是青岛人才有的一种特权。
“在我眼里,啤酒精神主要彰显了人民的力量,啤酒屋就是我们这些小人物们的教堂,是老百姓之间的新闻站。”几年来,热爱喝酒的青岛土著王音拿着一个小相机拍摄了上百家啤酒屋,喜欢抓拍“精彩镜头”的他常常和酒鬼们发生争执。“打了几仗后,我终于出了第一本摄影集《啤酒屋里的青岛》,我想这就是最真实的底层生活,我的朋友狗子也常和我说啤酒主义,我想啤酒主义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散啤酒里面独有的那种麦香,就是一种平民精神。”
其实,对于大多来啤酒屋喝酒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会去想那么多 。这里没有规矩,却有一种酒客间的默契。抬杠虽然难免,动手却是不多。反倒是人来人往喧嚣中,一种天然亲切感会油然而生。而当你我在这狭窄的小酒馆里淡化了彼此之间的陌生,并伴着四溢的麦香模糊了双眼时,我想你一定会更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与那些细微的美好。实习生 姜娜娜 文/本报记者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