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简介:1963年生人。音乐家、摄影爱好者。著有随笔集《青岛符号》,摄影集《啤酒屋里的青岛》。
记者:您为什么那么喜欢啤酒?
王音:像香槟白兰地那都是上流社会的人喝的。而啤酒是一种饮料,就是总统喝了青岛啤酒(600600,股吧)也不会觉得掉价。而那些酒都分品牌分年份,就有等级阶层了。可无论高干子弟老百姓还是乞丐都可以喝啤酒,所以它是平民化的,是民主的。
记者:后来为什么想到专门去拍啤酒屋呢?
王音:一个是我自己喜欢,还有就是我朋友说搞摄影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个自己的点,甚至用一生去拍一个专题。啤酒屋是小酒馆,也是个大世界,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是老百姓的天气预报站,哪里出车祸了,谁涨工资了,哪里的老太太钱被偷了,在啤酒屋里都听得到,那是很真实的地方。我觉得啤酒屋是了解青岛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就像成都人喝茶一样,是随处可见的。
记者:您说啤酒屋是青岛的特色,放在其他城市行不行?
王音:可以是可以,但是别的城市没有群众基础。青岛啤酒是中国唯一一个历史这么久的品牌。青岛很多代人有喝啤酒的传统。夏天喝,冬天喝,甚至一些职业酒鬼农历大年三十都喝,要求啤酒屋不要关门。农历大年初三是青岛人回娘家的日子,一些酒鬼在丈母娘家喝点 ,把老婆孩子打发回家再偷着回来接着喝。因为他们觉得散啤酒好喝,哎呀那个爽!
记者:散啤酒跟普通的啤酒有什么不一样?
王音:散啤对应的是瓶啤,当年也说零的,是生啤酒,瓶装的是熟的,是高温消毒的。
记者:您估计青岛大约有多少啤酒屋?
王音:大约上千家是有的,但正宗的也就三十多家。正宗的啤酒屋是刮风下雨过年都开门的,酒鬼每天都去像上班一样,不是快餐店。正宗的啤酒屋不做菜,顶多给你加工一下,炒个蛤蜊,拌个土豆干,切个鸭蛋。真正的酒鬼只喝酒不吃菜,大口喝,大扎啤杯,小口喝就没感觉了。喝啤酒就是喝一大口,一停顿,一回味,咽下去,就要咕咚咕咚那个感觉,回味啤酒花(600090,股吧)的苦涩味和麦香气。不能像喝洋酒那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经营啤酒屋的?
栾心萍:2000年开始干的,当时我下岗了,找了几个活也不挣钱,因为自己家里有院子,后来和家里人商量下就寻思自己开个店。
记者:那为什么会想到开啤酒屋呢?
栾心萍:其实一开始是想开个饭店的,但没那么多本钱,也不太会做菜,反正就是很麻烦,不如开个光卖啤酒的啤酒屋简单。还有就是我从小就喜欢喝啤酒,和对象谈恋爱的时候就喝。
记者:啤酒屋和其他的餐馆区别在哪里?
栾心萍:啤酒屋主要就是卖酒,偶尔卖点小菜。餐馆是做菜做饭。当然,你来我啤酒屋喝酒,可以自己带个鱼啊、蛤蜊什么的,我给你简单一加工。做条鱼是十块钱,蛤蜊是五块钱。
记者:啤酒屋为什么不多卖点其他的菜呢?比如蛤蜊为什么不自己做了卖呢?
栾心萍:本小利薄啊,啤酒屋其实没那么挣钱,你多做一样菜就要多雇个厨师,还得进货什么的,那个本钱就上来了。咱这个摊子小,我也不想添那些麻烦,老老实实卖啤酒就挺好。
记者:有遇到过喝酒不给钱的吗?
栾心萍:有,喝了酒找事的少,但是也有,你看我眉毛上这个伤是被人用马扎打得。不给钱的也有,我因为这个事一开始和很多人打过仗。后来,别人说你做个牌吧 ,我用了牌子后,就没有赖账的了。
记者:什么叫牌子?
栾心萍:就是酒牌啊,青岛很多啤酒屋都用这样的牌子。有的是用个棋子什么代替,我是自己专门做的。
记者:这个牌子具体怎么用?
栾心萍:一个牌子代表一杯,就是一斤那种大杯子。喝之前先买牌子,比如说你估计自己能哈五斤,就买五个,喝一杯就还给我一个。最后如果没哈完,我就按手里的剩的牌子数退钱。不够的话,就接着买。
姓名:栾心萍
简介:1962年生人,自幼爱喝啤酒,2000年下岗后开始经营“心萍啤酒屋”。
记者:您现在每天喝多少啤酒?
张亚林: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就喝啤酒,因为家里有喝啤酒的氛围,而且当时青岛每家每户还可以凭票领五瓶啤酒。上班以后开始喝的多一些,现在几乎每天都喝,多的时候喝十斤八斤,少的时候喝三四斤,大多是从啤酒屋打回的散啤酒。
记者:多长时间去一次啤酒屋?
张亚林:一周去两三次吧,主要是和朋友一块才去。我大都是去台东那边喝,在啤酒屋里喝酒热闹,场地也开阔。
记者:在啤酒屋喝酒时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张亚林:有一次,我们五个人在啤酒屋喝酒,天热就坐在外边院子里。喝着喝着,突然下起雨来。雨很大,很多人都走了,我们几个人还喝,站起来撑着伞喝,后来雨实在太大,伞也撑不住了。我们在帐篷底下躲着、靠着酒桶继续喝。那晚上我们五个人喝了四五十斤啤酒,直到半夜才回去,很好玩,大家都很高兴,但也没有醉。其实我不算能喝的,我一个伙计一次可以喝二十多斤。
记者:您觉得“啤酒屋文化”是什么呢?
张亚林:文化?这个有什么文化呢?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存在。当然了,你要认真地说,这肯定也能挖掘出文化,咱们天天吃饭,不也弄出个饮食文化来吗?但就我而言,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没那么深奥。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啤酒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张亚林:其实,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啤酒屋不纯粹了,为了挣钱,大家不得不做点菜啊,弄个烧烤卖,以前不是这样的。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的啤酒不好喝了,不是说咱们的工艺不行了,是市场化太重了。现在都说是“一厂直供”,一厂有那么多酒吗?
记者:对啤酒屋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张亚林:有点伤感,我担心慢慢地这种东西就没了,或者说变了,变成小餐馆或者烧烤摊了。
姓名:张亚林
简介:1968年生人,主营青岛学苑书店,“业余负责喝酒”。
“自己要做啤酒其实不难,但我有一次把啤酒酿成了醋。”
记者:您为什么对啤酒有这么深的感情?什么时候开始自己酿造啤酒?
康震:我生活在一个和啤酒有关的城市,但我发现其实这里的人们并不怎么了解啤酒,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它,研究研究就喜欢上了。有一天,我站在超市进口啤酒的货架旁,身边的一个大爷和我说,小伙子,这些啤酒都不如青岛啤酒好喝,我问大爷,您喝过这些啤酒吗,大爷笑了笑说,不喝我也知道。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老青岛几乎没有喝过其他品牌的啤酒,也从不去尝试其他啤酒,于是我开始购买各个国家,各种品牌的啤酒,到现在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吧。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精酿啤酒这个概念,在品尝了各种特点的啤酒之后,就想试着去做一款符合自己喜好的啤酒。
记者:自酿啤酒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您现在大约多久酿一次啤酒?每次一般会酿多少?
康震:做啤酒的原料很简单,主要就是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这些东西网上都能买到。简单地说,就是把大麦芽先磨碎,加水糖化,然后再加入啤酒花一起煮,冷却后装罐加入酵母发酵,发酵大约半个月后装瓶,再陈放一段时间就可以喝了。自酿的乐趣在于你可以自己控制麦芽汁的浓度,加入各种不同的啤酒花,耐心地等待着它们完成发酵,就好像烧瓷一样,结果会带给你各种奇妙的味觉体验。其实,自酿啤酒在欧美国家很流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名自酿爱好者。我空闲下来的时候就会酿酒,但是我的设备比较简陋,就是一个五升的玻璃罐,所以产量很小,自己喝都不够。
记者:您还会不会去啤酒屋喝酒?您觉得啤酒屋的啤酒怎么样?在啤酒屋喝酒跟在家喝酒感觉有什么不同?
康震:还是会去,和朋友一起,我也会带着自己的酒,给朋友们尝尝。去啤酒屋喝酒更多是体验城市文化,和朋友聚会聊天,感受市井生活。在家喝酒体会的是那种品味的乐趣,我也喝红酒和威士忌,都是一样的。
记者:都说青岛有“啤酒文化”,您觉得啤酒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这个文化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康震:就像超市里那个和我说青岛啤酒是最好喝的啤酒的老人,我想,青岛人爱这个城市,不需要解释。
姓名:康震
简介:1983年生人,职业摄影师 ,自酿啤酒爱好者。